闯关东时期,为什么山东人选择东北,而不去更为富庶的江浙呢?

黄元中


今天的,河南山东人口最多!你的问题是闯关东为什么山东人不去更富饶江浙而去东北?

那么今天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最富饶。$XdsWbcgdJZU$

那么今天的山东人都去北上广深行吗?如果今天的穷人都去北京能吃上饭吗?

北上广深那就是富人的天堂,没有两下子的人等呆住吗?

同理100年前山东人更多更富饶吗?50年前的山东富吗?我是1974年参加工作,每日工资70元,那时候东北的农民,一年到头也挣不了70元,那时候我经常遇到关内要饭的人,每每看到有山东要饭就多给几毛钱多问几句?他她们说:老家受灾了…每个人每年(口粮)才200斤+200斤地瓜干…而我们吃的是供应粮,每个月55斤每年660斤。你说是660的地方好!还是200斤的地方好?

如今山东富了…但是1940年,爷爷辈在山东活不下去,无奈之下才选则到外地谋生…那时候你的祖先也可能是一样吧。

你的祖先为啥不去人口稠密北京上海江浙呢?而去人烟稀少的东北。因为那时候东北最富饶。建国初期也是东北最富,只是1980年后东北慢慢的才被南方超越。


大连易彩


闯关东是国内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迁徙活动。大批的山东人离开家乡,到寒冷的东北谋生,由于天气寒冷,有些人被冻伤饿伤。迁移过程可谓艰辛。那么,很多人可能有疑问,山东距离东北和距离江浙的距离也差不多,为什么人们不到江浙去谋生呢,又暖和食物又多。

其实这只是书斋中的推测。试想,当时山东人为什么迁徙,就是因为人口多,土地少,吃不上饭,铤而走险。如果去富庶的江浙地区。那就是与人争食,处境可能还不如待在山东呢。而东北地区因为满清时期的封禁,有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基本都是无主的,谁先到谁先得,如此以来,有些人哪怕再辛苦,也要尝试一下,因为他们知道,吃点苦不算啥,总比在家饿死要好。

此外,因为隔海相望,山东和东北的联系一直比较密切。性格语言习惯都相似,而对比来说,南方的气候、饮食、语言都与山东有很大差距,闯关东本来就是为了繁衍生存下去,如果去的地方自己完全不熟悉,各种习惯背道而驰,必然这与后来的“下海”闯南方有很大的不同。

闯关东的历史很多已经拍成了影视作品。从这些影视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闯关东的艰辛。因为每个人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走出来的,要想理解闯关东,就要理解这种坚韧的意志。北方很好,不是我的家,南方最美,不是我的窝,所以,现阶段很多闯关东的人又回到了故乡。


齐鲁壹点


你好,我是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今年上大三。我的太爷爷就从山东蓬莱闯关东来到东北的,当时没有直接到黑龙江,而是先到的吉林,听我爸爸说当时太爷爷在吉林的奶奶家做长工,后来才到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市,我年轻时在市里的豆腐坊工作,所以60年代的困难时期,一家人并没有挨饿。

至于我姥姥家也是闯关东来的齐齐哈尔,之前我妈妈的奶奶就是我的太姥姥,在齐齐哈尔有工作,我姥爷也是齐齐哈尔上的学,后来到山东的单县老家,找的老婆,后来姥姥就跟着姥爷来到了齐齐哈尔,因为姥爷的身体不太好,所以姥姥让老家的两个弟弟来齐齐哈尔,两个舅姥爷帮助了我姥姥家很多。后来我姥爷帮着小舅姥爷在齐齐哈尔娶了老婆,我那个舅姥家里也是闯关东来的,包括我的两个舅妈,两个姨父家里的长辈也都是闯关东的。

闯关东时期,东北大部分处于未开发阶段,北大荒等于北大仓,棒打狍子,瓢舀鱼。而且东北是东北平原,相比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形,平原更适合人类开发。


体育话聊吧


《闯关东》电视剧,不知道第几部,大少奶奶是牛莉所饰演。有一场戏是她打麻将:

这场戏是牛莉影史上最性感的镜头之一。


它——不,是她,直接启发了一个少年的知慕少艾之心!


那文从家里要了十块大洋,到镇上和韩老海打牌赌钱,结果赢回了那帮子老爷们的半个家当。

那只是我去小餐馆填肚子顺便看到的一集,但灯光下那文的风情万种与霸道千军,至今萦念尽头。

《闯关东》的原著是我漫长的蹭书店生涯中惟一几乎看完但确实不曾看完的书。

也确实是我回忆不起任何能有效提供“山东人何以闯关而不闯江浙”这个问题解答素材的一本书。

我这么说犹如此地无银三百两,但请相信,看在牛莉的份上,确实不曾撒谎。

我在沈阳呆了十年,租房在砂山。

以外幕墙装修为工作,跑遍了东三省及包括内蒙古扎兰屯、海拉尔、赤峰、通辽等在内的广义东北区域。

自然认识了很多兄弟。

这些如亲兄弟一样的哥们可举如下几位:家住新民大民屯,姓“邴”、兴隆堡,姓“周”(堡,念pu)、鞍山岫岩县,姓“李”、吉林辽源市,姓“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姓“钟”、内蒙古赤峰市,姓“贾”、黑龙江省讷河市,姓“鲁”以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姓“吴”的两位,完全不会本民族语言,但是东北话比我溜十倍的鄂温克大哥……

他们所有人,除前四位互相认识之外,再不两两熟识。说到自己祖上来自哪里,都无一例外的说了一个名词——闯关东!

讷河市这位哥除外。

我曾开玩笑损内蒙这位鄂温克大哥(他其时在山西吕梁包工程,成家立业在陕西咸阳,户口在呼伦贝尔),行啊你,一正宗汉人,跟少数民族兄弟争竞什么啊?

你以为我愿意啊?老吴说,我老舅、我妈都是鄂温克,但我爸可是山东汉子。

家中老伯是闯关东过来的吗?

是啊。那会儿日子苦,和爷爷一起过来的。

知道山东哪儿吗?

据说是黄县?或者是冠县?记不太清了。


赤峰的老贾给我讲了另一个更凄凉的故事。

这边俺贾家人就我跟我爸俩,在这儿成的家。据说从山东什么县过来。老太爷领着一家几口子,我爸是老二,一起坐着骡车,家里都吃不上饭了,不走不行啦,奔关外就走,路上见着冻死了不少同路的人啊!

走吧,不知道为啥,老人家愣没爱在沈阳那些好地方呆——要在那有块好地,我也不用现在还出来挂理石了(我没告诉他,要呆在大民屯或兴隆堡,也终不免和我那两位哥一样出来讨生活)。

可是他们不知道在哪里就走散了,只剩我爷爷一个人继续裹在这拨人里头,继续往前走。

然后呢,哪累哪歇,不想走了,看到这片地有草有水,适合开荒,何处青山不埋人——就住下来。

然后结婚生子。

安定下来后,也熬到解放了,听人说城里有个打镯子的像二哥,去认,哪是呀!

就再也没有家里人的消息了……

山东那边也找不到亲戚……

只留下我跟我爸,两个孤零零的贾家人……


我听之泪目!

我和老贾在通辽“曼陀花园”工地认识,2016年9月,我离开通辽远赴青海,并至今不曾履及东北大地。

当晚的火车上,接到老贾的来电,问,过查布嘎了吧?

我说过一会儿啦。

下一站是林东,嘿嘿,那就是俺家。要不你下车吧,我这就回来,你上俺家呆俩月去。

谢谢啦贾哥。我笑,但是——可拉倒吧!

恩,那你注意身体。老贾说,买张卧铺票,躺着舒服点。

行。我说。但最终并没订卧铺。

只想,我这去绝域,算不算是走西口呢?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这么伤春悲秋,我觉得自己竟有《一无所有》崔健的范儿。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资料山东人闯关东,多以掖县、黄县为主,又说电视剧的主人公设定便是黄县人。曾想联系老贾,但最终捱到了现在,不曾致电。


王事情


为什么山东人去东北?是因为东北有钱吗?

完全不是!

恰恰是因为东北没钱,所以才去东北。东北之所以没钱,是因为东北压根没有人!

满清时期,因为清朝统治者是从关外来的,所以清朝皇帝自然而然的认为——我去你们家可以,你去我们家不行。他们吸取了金朝的教训,认为金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金朝丢了游牧民族的根据地,在中原跟蒙古拉锯,所以被消灭。

秉承着这种思想,清朝两百多年来,一直严禁关内的人迁往关外。东北三省基本是无人区,人最少的时候,统计在册的人口居然只有六千人!所谓熊瞎子比人多,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清朝末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将关内的人逼的没有活路,必须向关外走,这个时候清朝的封禁政策在人们强烈的求生欲面前已经失去了作用,但后来干脆放开限制。

之所以往东北走,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农耕时代,东北的自然条件简直好的爆棚!

一望无际的黑土地,都是无主的耕地。对于从关内来的,人均耕地只有一两亩甚至只有几分地的闯关东者,“帮打狍子瓢舀鱼,野鸡蹦到饭锅里”的关东大地,简直就是天堂!

为什么不去“富裕”的江南呢?

很简单,因为江南没有地啊~

现在我们想起来江苏浙江,我们觉得是富裕地区。可是现在去长三角地区务工的人,目的都是一个——给工厂企业打工,没听说过谁去江苏浙江种地的。

浙江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地多耕地少。古代社会里,浙江一直被认为是荒凉地区(除了相对平坦的杭州),在三国时期,那里甚至还是山越人的天下。

江苏情况稍好,地势平坦,鱼米之乡自然条件也不错。可是江苏人口一直很稠密,本地人都没有地可种,哪里有外乡人的生存空间呢?

至于打工,晚清民国的时候,工厂屈指可数,甚至到了建国的时候,全国的工人总数都不到一百万,不到人口的2%。

只有东北。

只有东北的广阔田野,优渥的自然条件,能够养育如此多的人口。闯关东为东北带来三千万人口,开发了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的民族史诗。


小约翰


清朝最后几年到民国初期,确实有大量的人从关内跑到关外,尤其是山东人,也就是俗话说的闯关东。

与闯关东同时的,还有走西口,也就是山西人大量的越过传统的长城线,进入内蒙。

为什么呢?

因为关外也就是东北,和内蒙一样,在整个清朝,官府都是禁止汉人迁入的,尤其是汉人去进行开垦,发展农业。

因为清朝统治阶层认为,这是他们的自留地,是基本盘,是不能动的,要留着以备将来他们在关内混不下去的时候,还要回去。

一直到晚清新政,也就是1905年之后,因为日本已经大量移民到东北,进行开发和建设,俄国也在不断渗透,德国和美国也有意去分一杯羹。清朝迫不得已,才从1907年以后,逐步放开了对汉人迁入的禁令,允许汉人迁入东北,进行开垦和建设。

这是闯关东和走西口的大背景。

那么,当时是什么样的人闯关东、走西口呢?当然是在内地活不下去的农民,他们需要找有土地的地方去找活路。

而当时国内还有大片未开垦土地可供农民占有和开垦的,就只有内蒙和东北、新疆了。所以,他们开始大量迁徙到这些地区,找一块无主土地,进行开垦。去江浙、两湖这些地方,本来就已经人口很多,开发很充分,并不缺乏劳动力的地方,当然没有意义。

在内蒙,其实是大量的山西农民去内蒙,找到蒙古王公们,向他们租佃原来的牧场,进行开垦。这也是清末民初内蒙一度出现蒙古下层穷困潦倒的牧民反对汉人情绪特别严重的原因。

因为牧民别无所长,不会种地,只会放牧。而对王公们来说,把土地出租给汉人农民垦种的收益要比出租给牧民放牧高得多,所以他们更愿意把土地出租给汉人种地。从而造成了内蒙原来的下层牧民大量失业,没有出路,被迫造反的问题。

东北虽然寒冷,但是土地肥沃,江河湖泊众多,不缺水,大片的平原地带也很适合农业,整好是汉人最习惯和最喜欢的。

所以,很快东北的汉人就数量很庞大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东北的汉人就达到了三千万,遍布东北的每个角落。

这其实也就是电视剧《闯关东》和《西土地》的基本背景。

可以说,在闯关东的过程中,是汉人和日本人、俄国人抢时间,看谁能先在东北站住脚,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结果是中国人更勤劳勇敢,人口也更多,所以才能占得先机。


萧武


“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这是一百多年前对黑龙江省的真实写照。

从清朝末年开始,人多地少,再加上天灾人祸,几乎天天挨饿,天天死人的山东人,听说黑龙江莫河出黄金,吃的粮食只要在春天“捅一棍子,秋天收一囤子”。与其在家等死,不如到东北闯条活路。于是在山东就出现了闯关东潮。

闯关东有两条路,一条水路,一条旱路。水路由烟台和威海剩船过海到大连,然后再由大连一路北上。旱路经山海关一路北行。其中,也有一些沒有到黑龙江半路就安家的。还有人死在了闯关东的路上。

在黑龙江省的很多地方,可以说哪个乡镇都有叫“山东屯"的地方,那里住的都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山东人为东北的开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于当初山东人为何闯关东而不去更为富庶的江浙,这就和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去北、上、广、深能有好的发展空间一样,谁喜欢去没前途的地方。


财仔19


闯关东时期。是从清朝开始的。

“关东”,说的是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为东北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所以称为关东。

闯关东是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山海关大门面向关内人民开放。闯关东以山东、河北人最多。1927年到1929年是闯关东巅峰时期,超过300万的人进入东三省。

清朝以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民迁入会损害满人利益。所以从康熙七年到咸丰十年实行封禁,不让汉民进入东北。


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的人封禁之前就有,就像“走西口”一样大量的闯关东汉民把钱财等物带回家乡,这些都刺激了更多的人到关外谋生。山东很多村庄几乎家家都有闯关东的人,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很多人甚至认为不去闯关东都是没出息的表现。

据不完全统计:从清朝到建国,闯关东的山东、河北等人人超过4000万人。

媳妇奶奶是闯关东移民第三代人。据奶奶说她们家应该是在1912年左右,也就是大清亡国的那几年。是从山东聊城迁入的,一家兄弟分为两家,一家留守山东一家闯关东。至于为什么选择东北而不是江南,一是语言障碍,江南人说话北方人听不懂。

二是江浙人口更多,虽然富庶,但是有从上海那边回家的人说,那边更不好过,税负严重。

三是因为东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上一辈人很多都是到了关外,发了大财回家。

那时的华北地区,各种势力交叉相错。吃不饱饭,三天两天的增加赋税。都没几个能吃饱饭的,但是村中有家人在东北的,都是能吃饱穿暖的,家里看着很羡慕。于是兄弟两个,商量后,哥哥来东北弟弟守着山东老家。谁知道这一走就走到了黑龙江,这里土地肥沃,山林鸟兽众多。山东人特有的豪爽征服了鄂伦春人,帮助山东人在当地扎根发芽。很遗憾的是,媳妇奶奶的爷爷,一直想回山东老家,可是到去世也没有见到家乡的亲人,直到1950年才把骨灰迁回聊城祖坟。


因为到了奶奶这一代,家里没有男性,所以东北这一支已经断了。山东河北风俗,姑娘不可入祖坟。

经过一百多年的生根发芽,迁入东北的山东河北人,已经和当地人一样。宣统三年东北人口约1841万人,其中有1000万人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其中山东人最为多,站移民比例70%到80%。所以很多人都说东北人一半是山东人,其实是有根据的。


会飞的大马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呆不住。

第一,江浙尤其是浙,其实不需要太多劳动力。

江苏富裕的是苏南,苏北和山东相差不大。

但苏南面积有限,人口又多,并不缺乏劳动力。

至于浙江省,很多地方都是山区,农民自己耕种尚且不够,更别说引进其他劳动力。

第二,即便有些岗位,也被周边省份占满。

比如苏南,就有大量的苏北和安徽的劳动力涌入。

尤其是太平天国后,苏南人口急剧减少,需要了大量的劳动力。

但此时,山东的经济还算可以,没有到大量闯关东的时候。

等到山东人动起来的时候,时机已经错过了。

第三,道路不方便。

清代没有什么铁路,从山东长途旅行到苏南和浙江,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既然要闯关东,肯定都是底层劳动人民,吃饭尚且困难,哪有什么路费。

相反,去关东则容易的多。

从胶东出发,坐船不用几天就能到达东北。速度快,费用也不高。


第四,亲戚朋友多

清代的中国人,甚至还没有普通话的概念,乡土观念很重。

比如香港,从1840年割让以来成立很多黑帮,大体是按照乡土划分的,比如潮州帮、客家帮等等。

山东人也是一样。这些人闯关东,多少走投无路,甚至身无分文,一般都会先去投靠亲友。

但山东人最多的地方,显然就是东北,那不去东北去哪里呢?

第五,最关键的是东北能有口饭吃。


相比人口众多,土地稀少的江苏浙江,东北地广人稀,有的是土地。

有土地,就有机会。

东北急需要劳动力,有大量的荒地可以供开垦或者出售。

因为劳动力缺乏,所以做工的薪水比较高。甚至出现1个壮劳力,几家争抢的情况。同时,这里土地很多,土地的价格也比较便宜,甚至还有不少荒地。

说白了,山东人只要不是懒汉,到了东北肯苦干,不愁赚一份家业。

其实,直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到东北搞土改,发现东北土地问题并不严重。

绝大部分东北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只有很少数是关内常见的佃户,完全靠租用土地为生。

以大连瓦房店市为例,民国时期共有耕地面积1517570亩,农户46610户,其中87%是自种户、自种兼租种户,仅有少量农民完全靠租地为生。

所以,土改工作在东北一度遭遇冷遇。


萨沙


闯关东,我们那地儿叫闯东北。到今天为止,我的二爷爷,我的二姑小姑还在东北,我们村还有好多那几年去东北的,至今也没迁回!

东北土地肥沃,那些年人口稀少,盛产大豆玉米高梁,这正是灾年荒年吃的粮食,山东人口密度大,土地少,所以一挨饿,投亲靠友,直闯东北,找活路去了!

我二爷爷,抗日战争打鬼子,被炸弹震聋了耳杂。建国后转业到黑河,按了家。六七十年代,人口多,吃不上饭,二姑小姑便投奔二爷爷去,在那里结婚按家一直到现在。

东北比山东冷,但老乡亲戚多,气候习惯和人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到了东北,有走亲的感觉,语言也大同小异,所以山东人才多闯东北!

而江浙地区,水绕雨多,语言不通,习惯异差很大。在大多山东人的印象中,南方人精明能算,小心眼,这与山东人性格豪爽的一面不符,不好交往!加上江浙人口密度大,耕地少,所以还是闯东北吧!那里,那年代,走几十里都碰不到人,那里有大片的土地——有了土地,我们就能活下去!

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