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市(简称巴市)是内蒙古中西部的一个地级市,面积6.4万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巴彦淖尔市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黄河的河套平原,这里是富饶的农业灌溉区。巴彦淖尔以生产雪花粉为代表的粮食和葵花子、瓜果著称,被称为“塞上江南、黄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热土”。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市和呼和浩特、包头的地形基本一样,阴山东西走,草原在山北,平原在山南。

阴山山脉的西段叫做狼山(90%在巴市境内),狼山东西横亘,山北是乌拉特中旗和后旗,属于乌兰察布大草原。狼山山南是杭锦后旗、磴口县、五原县和临河区,属于黄河河套平原,黄河改道以及人工开挖形成了众多的河流和灌溉渠,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狼山和东面阴山中段的乌拉山(包头北部)之间,是山脉、草原、平原结合的乌拉特前旗。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现在的巴彦淖尔市,在设市之前,也就是90年代以前,叫巴彦淖尔盟。(上图,巴市临河区)

在内蒙古,盟市的行政级别一样,但是侧重不同,以牧业为主的地区叫盟,以工业农业为主的地区,叫市。内蒙古原来有8盟4市,现在只剩三个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兴安盟),其余都改市了。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盟(至今内蒙人习惯简称巴盟)的历史也不长,20世纪50年代才成立。由原来的乌兰察布盟西边的乌拉特三公旗,加上河套地区在民国时期从伊克昭盟划出成立的五原和临河两县,又把陕坝地区从伊克昭盟的杭锦旗正式划出,成立了杭锦后旗,把磴口县从阿拉善旗划出。这样,三县四旗组成了巴彦淖尔盟。(临河县现在是巴彦淖尔市政府所在地,改为临河区,上图)(早期的巴盟还包括阿拉善额济那呢,只是很短,就不特别说了)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巴彦淖尔的历史。

大秦帝国之前,这里都是游牧民的牧场,当然,主要是匈奴,匈奴发源(或最早主要活动)于河套地区,这是现在比较一致的说法。

大秦帝国击败匈奴,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同时在阴山修筑长城(汉代延长并加固)。

汉武帝的时候,公元前127年,大汉帝国在河套地区,阴山南麓设置了五原和朔方两郡,一共下辖20多个县,30万左右的人口。(其中有一个县的名字就叫:临河县,还有两个县叫固阳和九原)

当然,汉朝的临河、五原的位置和现在的临河、五原的位置差距很大(仔细看上图,黑体字是汉朝的,浅褐色字是现在的),属于一个河套地区,但完全不在一个地方。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东汉时期,朔方和五原两郡依然是大汉帝国的领土,属于并州刺史管辖。后来,南匈奴依附大汉帝国,回到河套平原游牧。汉人逐渐迁回中原地区,农耕和郡县逐步废弃,到三国时期,两个郡彻底废弃,河套继续成为草原游牧民族羌胡和拓跋鲜卑的牧场。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三国到明清之间的历史,和周边地区差不多,被历代各个王朝和国家占据。设置了各种州、道、府、路、军、镇等等,军事和行政管理为主,兼顾部分商业性质,人口很少,没有大量农耕,整个地区还是草原生态。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大明帝国初期,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数度出兵塞外,追击大元蒙古势力,一度占据河套,但很快就制订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退回长城之内。河套地区成为东蒙古鞑靼的牧场。

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巴彦淖尔地区属于土默特万户和鄂尔多斯万户的领地,直到大清国前期,实行了扎萨克蒙古盟旗制度。阴山北面的草原包括河套东面是乌兰察布盟乌拉特三公旗的属地(三旗无界限,仅设一个常驻地在黄河北岸,上图红线的乌喇特旗),河套之内是伊克昭盟杭锦旗(当时叫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和达拉特旗(当时叫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的属地(上图绿色范围),黄河西面的磴口县当时是阿拉善厄鲁特旗的属地。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清末,因为移民农垦,光绪年间1903年设置了五原厅,也就是现在的巴市五原县。大家注意,这里设置厅的时间,比呼和浩特地区和乌兰察布集宁及南部丰镇等地区晚了很多。这很明显的是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的走西口到内蒙经商种地的过程,是从山西北部开始扩散的。

山西北部周边的可耕种土地满了,才逐步往西部迁移。要知道,从太原到临河区,足足有八百公里,1600多华里呢,而五原县,是河套地区最东面的、距离山西最近的地带。至今,五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农业大县,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名村里,五原就有两个。

民国时期,农业范围继续向西扩大,于是临河和磴口两个农业县也设置了。再后来,在现在的杭锦后旗陕坝镇周边又设置了安北、狼山、米仓等县。

注意,清末和民国时期,内蒙古很多地方是旗县并存的行政格局,就是一个地方,即叫某某旗,也叫某某县。该地的蒙古人,归蒙古旗管;该地的汉人,归中央政府的县管。土地产权,大部分属于蒙古人,汉人是租地性质。但也有部分被政府收购,类似现在的收储。这是大清和民国政府一方面延续蒙古盟旗制度,保证蒙古王公和蒙民利益,一方面被中国北方的贫困现实所迫,不得不去蒙地开荒种田移民的结果。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到了解放后,五原县、临河县、磴口县保留,其他几个小县因为是在杭锦旗的后面,所以就成立了杭锦后旗,简称杭后。经过50年代、文革前后的几次变迁,巴彦淖尔市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行政区划。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巴市大部分汉人的祖籍还是山西,属于山西为主的晋商、走西口文化。巴市的方言和鄂尔多斯几乎一样,属于山西话的晋语方言。(上图,巴市著名的早点,肉焙子和砂锅面,焙子,就是饼,内蒙古中西部都是这个叫法)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巴市商业非常发达,当地人经商意识很强,上图是乌拉特中旗街上的意大利冰淇凌店。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最早闻名于世的就是河套平原丰富的物产:雪花粉、华莱士瓜、西瓜、葵花籽等农业经济作物。至今,巴彦淖尔也是内蒙古的产粮大市。

河套地区的水资源也非常丰富,黄河、乌加河、乌梁素海等河流湖泊的渔业资源也是一大特色。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阴山及阴山北麓的草原上,金属矿储量丰富,21世纪以来,很多金属矿得到了开采,成为巴彦淖尔支柱产业。

对了,当然还有著名白酒——河套王。说到白酒,在内蒙古各个地方都有生产,甚至是每一个旗县都有白酒厂。东北的大兴安岭还盛产水果酒(蓝莓、红豆),西部的乌海阿拉善还盛产葡萄酒。内蒙古最著名的白酒品牌就是河套王、蒙古王(通辽)、鄂尔多斯(鄂尔多斯)、草原王(锡林郭勒)、宁城老窖(赤峰)等。

(上图,巴市特产土烟,圐lvan补隆,很多人不明白这个意思,我猜应该是蒙语,前两个是库伦的意思,就是圆形的圈,补隆是泉水的意思,有的地方翻译成补力格,布拉格,不知道对不对)那个字找不到,拿字母代替。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是内蒙古商业消费领域、服务业特别繁荣的地区,尤其是以临河区为主的磴口、五原等地,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城市的服务业、金融业、商业贸易都非常发达。

总体来说,巴彦淖尔是内蒙古较早富起来的地区(80、90年代依靠农业)。21世纪的这十几年,依靠矿业、商业、牧业和传统农业等产业,巴彦淖尔和鄂尔多斯一样,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巴盟的美食太多了,数也数不过来,找个农家院给大家上几个菜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腌酸菜的大缸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米酿皮?吃完就忘了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这个炸蚂蚱味道还真不错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要发动全国人民吃炸蚂蚱(蝗虫),草原虫灾肯定发生不了。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尊贵的客人、好兄弟来了,欢欢的给上个牛头哇。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巴盟最好吃的菜——酸菜排骨蒸饼。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豆腐炖鱼,黄河就富了这一个套,物产丰富啊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简单说了说巴市概括,我们开始去各个旗县看看,先看河套地区的农区,第一个是五原。

五原县面积不大,2500平方公里,人口30万,是内蒙古非常稠密的农业灌溉区。五原的历史非常悠久,但不是指现在的五原县,而是指河套地区。从赵武灵王设立云中郡开始,河套地区在汉匈之间反复争夺,一直到南北朝的时候才逐渐废弃。这期间,出现最多的就是九原和五原两个地名,但是都不是现在的五原县,而是包头靠近乌拉特前旗一带。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以五原为代表的河套地区,到清末才开始有汉人移民进入。(清朝时期,整个河套地区都是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和杭锦旗的属地)1903年五原厅设立,1912年民国改为五原县,统领整个后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套地区(五原、杭锦后旗、临河区、磴口县)。临河这些县都是从五原划出来的。

也就是说,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是从五原开始的,五原在民国时期是河套地区的中心地带。

解放前,中国的大上海市区,街、路的规划名称均按全国较有名声的市、县和地区方位选定,因五原是塞外河套地区著名的粮仓,故在上海市区的西北角设有五原路。所以说,五原是河套近代农业灌溉历史发展的起点和核心,是巴彦淖尔市农耕文化、汉族风俗的代表地区。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说到五原,不得不提王同春(上图)。

王同春,1852-1925,河北邢台人,五岁一目失明,俗名瞎进财。此人的故事颇具争议,从他小时候就有争议。有人说是少年时混混一个,流氓黑社会,得罪了老大跑路到西北。也有人说是自幼读书,后随父去西北经商谋生。我们客观的判断,这些因素都有。一个是当时的河北确实比较贫困,出外谋生的可能性必须存在。二是此人如果没有混社会的背景,日后很难在河套地区立足。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王同春开始在宁夏、磴口一带谋生,后来,看到河套内部土地众多,就去找当地的蒙古喇嘛(因为清末河套属于蒙旗,旗里大量土地归寺庙所有)租地种田。此人不知道是得到高人指点,还是天生悟性高,特别会开渠引水灌溉。多年下来,开渠若干,开垦良田无数,最后终于在一个叫的隆兴长的地方盖房定居,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了日后的五原县城。

王同春一生勤奋,终日劳作,积累了大量财富,清末时期曾经捐赠了大量粮食赈济山西陕西河北的灾民。1903年,清政府搞"移民实边",迫令王同春将所属之农田、灌渠交给清朝政府收储。迫于无奈,他将数十年所凿之渠道和所置之田产一并交官,而官方仅给赏银1.5万两。

(上图,以王同春为原型的电视剧)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民国时期,王同春受到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张謇及地理学家张相文等人的重视,到安徽、河北等多地指导水利建设,还帮助冯玉祥、石友三等民国枭雄在甘肃内蒙开荒挖渠。1925年病逝后,当地人尊为河神。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上图,河套地区的黄河,背后是阴山山脉)

王同春的儿子王英,在民国时期的内蒙古中西部,那是大名鼎鼎。我们不用细说王英的事迹,就看看他一生担任的职务,就知道频繁跳槽的王英,简直就是历史活地图啊。这些历史,也非常全面的反映了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混乱局面:外蒙古势力、蒙古自治力量、国民革命军、北洋军、地方武装、蒙古王公、土匪流寇、回族马氏、日本鬼子、共产党、晋绥军、西北军等等,真是十足的乱世啊。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王英,18歳,他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

1920年,在绥远都统马福祥手下,任都统署参议及骑兵营营长。另外他还是绥西哥老会首。

1925年,他任冯玉祥部五原、临河骑兵团团长。同年秋,他任包宁护路司令兼绥远省革命协会会长,被当选为国民代表,此后又历任包宁护路司令、绥西护路司令。

1926年,他转投奉系,任万福麟部东北第31军军长。后来他转投阎锡山,任山西骑兵第4师师长、山西骑兵副司令。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他投蒋介石,任中央骑兵第3师师长,并帮助张学良取得了北京天津和张家口等地。由于蒋介石扣发粮饷,王英抛弃第三师番号。此后冯玉祥鼓动王英发动兰州政变,许诺成功后王英任职宁夏省主席,然而政变冯玉祥失败,王英没有得到好处,于是王英决定东出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王英被任命为西北义勇军司令。

1933年,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王英被任命为察北游击司令,开始投机倒把、贩卖烟土。后来混不下去的王英跑到兰州,被任命为甘肃省政府参议。

宋哲元冀察政权建立后,王英为29军参谋,与张自忠同吃同住

1935年,日本特务机关得知王英想重回绥西,于是从经济上和军事上笼络支持王英,日军梅津美治郎司令也亲自接见王英,王英为了重回绥西,集合刘汝明29军残部和地方民团,成立大汉义军(上图),自任司令。

1937年,他任绥西自治委员会委员长。1939年任绥西自治联军总司令。日本珍珠港事件后,王英所在的地区成为日军和中国驻地的缓冲地带,王英一边制造毒品用飞机运往北京去卖,一边替傅作义的部队输入战略物资,抗战胜利后,王英部队被蒋介石编入傅作义部,绥西自治联军改编为第十二战区骑兵第一集团军,王英为总司令。王英的部队衣冠不整、枪支不齐、五花八门,常被嘲笑为土匪。

1945年冬天后,王英回天津北平过了一段公寓生活。1946年任国民政府北平行营高级参谋。此后,他被蒋介石任命平蒲路剿共军总司令,最终在1950年的肃反运动中被抓,在北京市被枪决。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五原值得一提的历史还有冯玉祥北伐、傅作义抗战大捷。

1926年冯玉祥偕同苏联顾问 乌斯马诺夫和中共党员 刘伯坚从莫斯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昼夜兼程,返回祖国。在途中,又遇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于右任,两人联袂一道,出乌不浪口,到达内蒙古 五原县。

1926年9月17日, 冯玉祥举行了中外闻名的 誓师大会出兵协助国民军北伐。会场设在县政府西侧的广场上,参加誓师典礼的官兵有一万多人,在 五原的国民军将领都参加了大会, 绥远省民政厅长邓鉴山等也出席了大会。 五原县县长 刘必达、临河设治局长 萧振瀛,地方绅士 王英(就是上面那个富二代)参加大会。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1940年3月20日晚,傅作义将军亲率主力奇袭五原。至3月22日彻底消灭日伪军,五原大捷全歼日伪军3000余人;击毙日军总指挥官水川伊夫等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及来华勘矿技术官员1100余人;生俘日军指挥官、警务指挥官和伪军师长等50余人;俘获伪蒙军和伪军1800余人;缴获各种炮30余门、汽车50余辆、轻重机枪50余挺、步枪3000余支、毒气筒1000余个、电台1部、战刀两把及部分手枪、橡皮船及大量军用物资;焚毁击损敌武器装备不计其数。我军阵亡将士679名。

五原大捷肃清了日伪军在河套的势力,巩固了西北屏障,是绥远各族人民全力支持抗战的又一贡献,使日寇进窥我大西北的野心破灭。专家们评价:“五原战役的胜利,开全国抗战最后胜利之先路。在全面抗战的意义上,发生了决定性的伟大作用。”由于五原战役给日寇以毁灭性打击,因此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五年多的时间里,令日寇不敢再西向侵犯我国土一寸。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五原的经济是农业为主。五原是中国的葵花籽之乡,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大家不要以为葵花籽只是零食,它也是植物油的主要原料。

全国唯一的葵花主题广场和葵花主题雕塑在五原落成(上图)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五原到处都是河流和湖泊,当然,也可以说是灌溉渠和水塘。所以五原的旅游都是以湖泊为主:天籁湖、塔尔湖、隆兴湖、鸿雁湿地公园。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河套地区因为水资源丰富,所以城市周边的湖泊、农家乐、垂钓园、生态果蔬采摘园非常多。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上图,临河区城边的小湖,冬天是滑雪场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我们顺带介绍两个临河地区的景区:

镜湖景区是临河地区集旅游、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区,位于临河区北郊,距市区9公里。总占地面积4500亩,800亩水面镶嵌其中,四周绿树掩映,芳草连天,鱼跃鸟翔,苇草丛生,生态环境保持完好,堪与宁夏“沙湖”媲美。

镜湖无疑是巴彦淖尔地区最大最好的景区,值得一去。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青清湖景区,位于临河区西南5公里处,占地600亩,水域400亩,苇草200亩,是天然淡水湖,平均深度1-2.5米。湖中生长着草鱼、墨鱼、鲤鱼、白鲢等多种鱼类,湖东北、西北部为自然沙丘,南部为广阔的田园,邻近有现代化奶牛场。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河套地区传统的藏传佛教寺庙不多,这个慈云寺,始建于民国1938年,为藏传佛教寺庙,现有僧人52人,寺院占地面积22000平米,年观光游人12万人次主。

慈云寺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寺院距巴彦淖尔市首府所在地临河区仅49公里。寺院创建于1938年,时仅为一位姓张的大善人变尽家财建起的两间土房。张善人曾预言,寺院在过后将得逢大德高僧,在该寺广传圣教,绍隆佛祖家业。2001年应广大汉地信众虔诚祈请,具德金刚上师玖美俄萨活佛,远从藏地来坐床慈云寺。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2001年应广大汉地信众虔诚祈请,具德金刚上师玖美俄萨活佛,远从藏地来坐床慈云寺。

玖美俄萨活佛是我国藏传佛教界广有影响的江贡老活佛和贡唐仁波切等大德龙象的弟子,秉承宁玛巴、格鲁巴传承。玖美俄萨活佛因修持严谨,道风高尚,慈悲愍怀,法脉严纯,在藏地就久负盛名,近年来更是得到了汉地弟子的敬仰。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下面我们跨过临河区,来看看杭锦后旗。杭锦后旗,面积1700平方公里,人口30万,是人口稠密的农业县,著名的河套酒业和雪花粉就是这个旗的。

杭锦后旗过去是伊克昭盟的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的领地。这个旗在民国时候改名为杭锦旗,采取了古代部落名字命名。杭锦旗黄河以北的部分,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设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傅作义在河套地区实行新县制后,划出五原县和临河县的部分地区,新建狼山县、米仓县。这一时期,绥远省政府在河套地区实行“蒙汉分治,旗县并存”的政策。比如在米仓县地区的居民,蒙族隶属杭锦旗领导,汉族隶属米仓县领导。即使在一个自然村里杂居的群众,也各有权属,各归自己的旗政府或县政府领导。

解放以后,经过多次行政调整,最终设立了杭锦后旗。杭锦后旗的旗政府所在地陕坝镇,曾是国民党绥远省临时省会和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所在地,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在此率部屯垦戍边,抗击日寇,致力水利事业,并创办了驰名国内的奋斗学校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抗战时期,日寇侵占今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1939年春,傅作义将军(上图)率其所部退守绥西。虽然是战乱时期,但傅作义将军在国家危难之时、戎马倥偬之际、治军绾政之余,仍不忘“为国家育人才,代干部教弟子”,于是有了创办一所“私立奋斗小学”的想法。尤其是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与绥远省政府设在陕坝之后,他更加感受到“绥西文化之落后,及抗属子弟亟待就学”,以为“中学成立之势不可缓”,便于1942年农历五月五筹办“私立奋斗中学”。学校设校董会,其成员由傅作义、董其武等第八战区和绥远省军政官员以及教育界人士15人组成。傅作义为董事长兼校长,后来,董其武将军曾任董事长。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政府东迁,学校遂于1946年秋迁至今呼和浩特市,更名为“归绥奋中”(呼和浩特二中前身)。因战局变化,1947年建立张垣奋中,高中部东迁张家口。1948年,张垣奋中东迁北平,建立北平奋中;归绥奋中初中部复归于陕坝。

  1949年,傅作义将军率部在北平起义,此后又促成绥远“九·一九”起义,奋中教职工也在起义人员之列。“北平奋中”更名为“北京奋中”。同年年末,绥远军政委员会成立,傅作义以水利部部长身份兼任主席与军区司令员。为支援绥远教育事业,傅作义决定北京奋中迁回归绥,于是1950年2月归绥奋中复立与旧址。为办好归绥奋中、陕坝奋中与奋小,傅作义重组校董会并出任董事长。1951年,校董会遵照傅作义指示,将全部资产31.7亿元(旧币)交给国家。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继续西行,我们到了黄河西边的磴口县。

“磴口”名称源于旧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苏木驻地),清朝初年到1926年属于套西阿拉善厄鲁特旗。“磴”,石之阶。黄河流至磴口处为南北向,磴口在黄河西岸,由于该岸河槽基层坚硬,河水不易冲淘,而上层覆盖着松散的沙壤土,易冲淘,这样水涨水落,久而久之便留下一级级台阶。磴口又是黄河东西交通之重要渡口,故而得名。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1926年以前,阿拉善王爷在此设磴口署(相当于区)。1926年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后,响应北伐,经过磴口时发现此处物产丰富,汉民居多,又属交通要道,先设立兵站,后上报国民政府批准建立磴口县。

从1926年设县治到1931年,磴口地区虽有县治之名没有县治之实,地方控制权仍在阿拉善王爷手中。磴口县国民党县政府只有几个人,另设一个税局,人员不多,政府通过收一部分商贸税维持几十个人的薪俸。1932年以后,即马鸿逵入主宁夏,为加强其统治,以利搜刮民脂民膏,才正式任命了县长,设置了村乡保甲机构。

1949年10月23日继绥远9.19起义后,宁夏宣布和平解放。国民党磴口县政府一班官吏觉大势已去,纷纷逃亡,有一些试图隐蔽得以东山再起,有的解甲归田,只留下几个人看门护院,结果土匪乘机劫掠,洗劫后放火烧毁县政府,所有财产档案化为灰烬,无一幸免。解放后,县政府搬到三盛公,名称不变。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磴口的地理就比较复杂了,除了黄河西边的平原灌区外,北面有阴山的西段狼山,西面有乌兰布和沙漠(上图),是农牧业结合的地区。正因为地形复杂,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三盛公枢纽(上图)位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东南2公里处,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上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平原闸坝工程,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闸”。同时兼有发电、交通、旅游等多项功能。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磴口县最出名的就是河套华莱士瓜,相传是美国人华莱士引进的种籽,只有在磴口才能种植出来纯种的瓜。特别好吃,可惜就是季节太短暂,外地人吃不到。

如今的磴口经济,也是能源唱大戏了。磴口经济开发区下辖蒙牛食品工业园、金牛煤电工业园、沙金重化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力工业、煤化工业、高载能工业、发酵工业、林纸工业和以采矿、精选、金属冶炼、煤化工、硅化工、PVC、水泥、甲醇为主的重化工业。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磴口县有几个汉代古城遗址,大家可以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里面都有这些古城的名称和位置。

窳浑古城,蒙语为保尔浩特,汉语也称土城子,位于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约三公里处,建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

三封古城遗址,亦称陶升井古城,位于磴口县原哈腾套海苏木约5公里处,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遗址范围内有武帝和王莽时期的五株、大泉钱币等文物。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临戎古城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磴口县补隆淖办事处河拐子村西。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是汉武帝建立的朔方郡郡址所在。

汉武帝时国力转盛,开始收复秦代边地。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渔阳、上谷,杀千余人。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主父偃进言朔方土地肥饶,宜屯田驻守,“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武帝从其言,遂“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西汉时,朔方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一带(鄂尔多斯西部及巴彦淖尔西南部),即秦代九原郡的西半部,时称“新秦中”,郡治在朔方县。其东为五原郡,西、北与匈奴为邻。郡西有鸡鹿塞(今巴彦淖尔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太阳庙山哈隆格乃山口),北有高阙塞(今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狼山大巴图沟口),是阴山一带汉与匈奴来往的重要通道。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于此。汉成帝竟宁元年(前33年),王昭君出鸡鹿塞北入匈奴。

汉武帝曾多次徙民移居朔方、五原诸郡,并穿凿河渠,屯田戍守,修筑长城、要塞。元朔二年,迁十万人于朔方。三年(前126年)秋,苏建修复秦代蒙恬所筑要塞,筑朔方城。五年,筑临戎城。元狩二年(前121年),徙数十万贫民居朔方以南“新秦中”一带。三年,又筑沃野城、三封城。元鼎六年(前111年),“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巡游北边,亲至朔方。四年,“遣拔胡将军郭昌屯朔方”。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导致河套地区的汉民人口迅速增加。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朔方郡有34338户,136628人。

此后,三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各个政权、小国纷争,朔方郡反复恢复、更名,对后世影响不大,我们忽略不讲。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磴口县的西边,有一个阿贵庙。位于狼山西端深处,过了山就是阿拉善的戈壁沙伯。这里山体险峻,令人心生敬畏之心。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阿贵庙属“红教”,即宁玛教派,尊莲花生为师祖,公元774年莲花生就在此开始了传教活动。庙宇始建于公元1798年,占地100多公顷,海拔1500米,定藏名为“拉西布仁·嘎定林阿贵”,阿贵即山洞,因此处奇洞攀岩,仙境妙笔,故得名阿贵庙。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清康熙36年,闰三月初十,康熙亲征葛尔丹返回途中,由宁夏横城经磴口,在阿贵庙稍作休息,因感于庙宇之壮观,提笔赐阿贵庙为“宗乘寺”,后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制作成匾,从此,声名大振,鼎盛时期有僧众400余人,它辖有儿驼庙、沟心庙、麻尼图庙、苏木日格庙等。被列为自治区十二个重点寺庙之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红教”庙宇。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前面我们说过,经过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和达赖喇嘛结盟,蒙古地区称为黄教的范围,这个仅有的红教寺庙实属难得。其实,藏传佛教的有识之士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倡导利美运动,也就是不分派别的学习佛学的模式,我们就是应该包容一切思想和行为,不排斥,互相尊重。(上图,此建筑为何?请教一下)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纳林湖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纳林套海农场境内,纳林湖面积约600公顷,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鸟类迁徙和繁殖地,同时也是西北重要的湿地。在这里繁育生长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有白天鹅、黑天鹅、灰鹤等种群。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纳林湖沙雕,这也是磴口地区的特色,农田、湖泊、沙漠结合。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冬青湖景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距磴口县城55公里。湖水面积5000亩,由主湖、东湖和南湖组成。丰水时水深5米,枯水时水深3米,湖水清澈见底。湖中有草鱼、鲤鱼等鱼类,有芦苇、水草等植物。春暖花开湖面飞来成群的野鸭,天鹅等各种鸟类。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乌兰布和蒙语为"红色公牛",总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东北部伸入巴彦淖尔市境内3370多平方公里,由巴彦高勒镇西行数里便可观赏到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它在磴口县境内面积达2846平方公里。

乌兰布和沙漠主要生长有甘草、花棒、麻黄、肉苁蓉、锁阳、沙棘、梭梭等多种名贵药材和稀有植物,并有大小湖泊200多处。

上图,沙漠里新兴的生态种植业

蒙古行思录第13集 巴彦淖尔

磴口县的哈腾套海保护区总面积185.4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52.25万亩.保护区内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进入保护区的大天鹅由1996年的数百只上升到现在的近万只,停歇时间由原来的10多天延长到3个多月。尽管很多地方都说这里的自然保护很好,但我经过了几次都没法进去,到处都在修路。(上图,磴口县的兵团旧址)

本集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