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透望历史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神道上第一座重要建筑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碑亭,亭内立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高达7.91米,螭首龟趺形制,由青白石雕成。碑身正面刻有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永乐皇帝朱棣撰写的碑文,有意思的是碑身背面刻的是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石碑的东西两侧还刻了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以及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现在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神道的石像生。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在皇陵中设置石像生,以体现皇帝生前的仪威,在中国历史悠久,雕刻如此精细,且形体硕大保存又好,还是挺罕见的。除了十二对石兽,还有石人,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文臣和武臣是其他皇陵也都见过的,但勋臣似乎是十三陵独有的。 


碑亭北依次排列大型石雕。有望柱两尊,坐立狮两对,坐立獬豸两对,立卧骆驼两对,立卧麒麟两对,立卧马两对,持瓜盔甲将军两对,朝衣冠文臣像两对,朝衣冠勋臣像两对。两尊石望柱是神道群雕的起点,与那四根华表一样,柱身雕满云龙纹,十分精美。从石望柱往北,约800米长的神道两侧,排列着十二对石兽,均为两坐两立,依次为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

从石望柱往北,约800米长的神道两侧,排列着十二对石兽,均为两坐两立,依次为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

碑亭四角,各有汉白玉华表一座,表顶各有异兽一尊,面南者称望君出。面北者称望君归。每座华表上共刻有四十一条龙。碑亭北依次排列大型石雕。有望柱二尊,坐立狮二对,坐立獬豸二对,立卧骆驼二对,立卧麟麟二对,立卧马二对,持瓜盔甲将军二对,朝衣冠文臣像二对,朝衣冠勋臣像二对,北接三门六柱式的棂星门,也称火焰牌坊,俗称龙凤门。

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内竖碑一座,龙首龟缺,高8.1米,碑阳刻明仁宗朱高炽撰写的碑文,三千馀字,碑阴刻清高宗乾隆"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御制诗,西侧是清仁宗嘉庆九年的御制文。

李自成进京后,将十三陵大肆毁坏,“大火三日不绝”。反倒是清朝时对明陵进行了修复和保护,设陵户、给赡田、禁樵采。乾隆的《哀明陵十三韵》,也表达了对明代帝上哀悼之意。这也是清廷对汉人的一种姿态吧,记得在南京参观明孝陵,也看到过康熙御题的“治隆唐宋”石碑,称颂明太祖治国有方超过了唐太宗和宋太祖。神功圣德碑碑亭四隅分别立有四根汉白玉华表,柱身雕满云龙纹,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