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西,一定要嘗的美食有哪些?

雲煙情


食物,是生活中太重要的一部分,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過度地段,加之獨特的地理情況,一方水土,也就有了一方美食,獨特的美食。



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代表美食。可能很多外省人都知道山西的刀削麵!沒錯,用山西的水,山西的面,還有山西師傅的手工,做出來的刀削麵自然是地道的。除了刀削麵,山西還有很多代表性的美食,比如山西過油肉,幾乎是山西當地人招待外地朋友的看家菜。平遙牛肉和沁州黃小米,在美食的中地位還是比較高,尤其是沁州黃小米,據說在古代還是貢品。這些美食,外地人來了,要麼去原產地去購買,要麼在太原的大超市購買,這樣買到的是貨真價實的美食哦。對了,山西還是“雜糧王國”,山西的各種雜糧在全國是出名的,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而且現代健康學也提倡人多吃五穀雜糧,所以來山西,一定要帶各種地道的山西小雜糧回去哦。

從另一方面說,山西面積其實也不算小,南北狹長,東西較窄。從北到南的美食也不盡一樣,晉北及晉西北地區的莜麵栲栳栳、兔頭、花饃、碗託等;晉中地區則有沾片子、溜米、火燒、頭腦、葡萄、駿棗等;晉南地區則是肉夾饃、麻花、蘋果等。



歡迎大家繼續補充山西各地的美食哦。


太原晚報


山西的美食有那些,我做為山西人,南到晉城,長治,北到大同,各地的小吃真不少,經常出差,可各地的美食,太多了,不可能都吃過。

刀削麵,首數第一面,全憑刀削,一把弧形刀,將面一片一片削入鍋中,此面中厚邊薄,配以各種臊子,調料,真是越嚼越香。



炸油糕,軟糜子面,裡面包各種香美的餡料,白糖紅糖,裡面配有核桃仁,芝麻,玫瑰醬,十分可口。


過油肉,來山西,必吃之菜,色澤金黃,外香裡嫩。配以蒜薹,青椒,木耳。每個廚師必須會做過油肉,因為是最基本的功夫。

莜麵栲栳栳,更是首屈一指的帶頭大哥,配以各種佐料,十分美味。

還有腐乳扣肉,紅燒五花肉,梅菜扣肉,蝦醬豆腐。隔一條街,都能聞到香味


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剔尖,貓耳朵,小雜糧更是做出了多種多樣的美味。每個縣有每個縣的特色小吃。根本舉不勝舉。太多了!這麼多好吃的,再配上一碗汾酒,三五好友,猜拳行今,不亦樂乎!


用戶5894663192


到山西,不得不吃、非吃不可的必須是臨汾的牛肉丸子面,味道嘛,一口下去絕對讓你體會到什麼是酣暢淋漓,鹹、香、辣、爽,越吃越上癮。

論臨汾牛肉丸子面,不僅味道一級棒,價格更是接地氣,在臨汾的大街小巷都能找到這種火辣辣的平價小吃。

一大碗麵條上飄著火紅的辣椒油和綠油油的香菜,軟糯的丸子配上大片的牛肉,就算是炎熱的夏天,來一碗牛肉丸子面,那個味道也絕對能讓你上癮,作為資深吃貨吃的時候必須配一根香脆的麻花,圓滿了。



不想吃辣沒關係,清徐灌腸滿足你,灌腸並不像它的名字那樣給人油膩膩的感覺。

其實灌腸是粗糧製成的,灌腸不僅味道好而且對身體更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多吃粗糧還能抗衰老,還能清腸排毒、幫助消化,特別適合愛美的小美女。


太原看點


山西被稱為"麵食之鄉",還有一句話是"世界面食看中國,中國麵食看山西",來到了山西,當然要嘗一嘗山西的麵食了!

山西人平常吃的有白麵,莜麵,豆麵,蕎麵等,這幾種面的做法有多少種,小編為不清楚,小編只為大家介紹幾種比較出名的麵食!

白麵裡面比較出名的應該是"大同刀削麵"了,大同的刀削麵館在全國各地都有,正宗不正宗就不知道了,有的時候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可能會做一些改變,這樣生意才能做好!到了山西就要到大同嘗一嘗大同本地的刀削麵!

莜麵的做法也有很多種,比較出名的應該是"莜麵栲栳栳",有的人沒吃過也可能聽說過,現在的大城市裡粗糧館也很多,裡面應該是有的,值得嘗一嘗!

豆麵,這裡的豆麵一般是指豌豆麵,因為當地就有豌豆種植。豆麵裡比較出名的是抿豆麵和壓豆麵,兩種麵食都是用豌豆麵製成,只是形狀不同而已,一個長一個短,長的是壓豆麵,短的是抿豆麵!

上面的圖是抿豆麵

蕎麵,是用蕎麥磨成的麵粉,它的食物纖維是人們平時食用的面和米的八倍還多,而且它還是減肥者的美味佳餚,比較出名的是蕎麵餄烙和蕎麵圪坨。


上圖為蕎麵餄烙

上圖為蕎麵圪坨






小編再強調一下,每一種面都有很多種的做法,每一種面都有很多種的吃法,不單單是小編說的這幾種!

本文全部為手打,難免有錯別字和不通順的地方,敬請諒解!

圖片源自網絡,聯繫可刪除!


阿輝的美食日記



汾城三公村的油粉飯😍😍臊子面😍😍😍

洪洞,太原的同學來我家必點,還有新絳的工友,中午午飯時間驅車25公里去我家吃。厲害了吧


王靜157651554


丨每個山西人都是面的雕塑家丨

▲ 圖/視覺中國

- 風物君語 -

小時候,我經常陪我媽在辦公室加班兒

到晚飯時間,媽媽就會親自出門一趟

打包一碗山西刀削麵回來給我吃

我吃著無比上癮

覺得那面奇香,越吃越有味

後來搬家了、長大了

吃過無數刀削麵,卻再也沒有當初那個味道

都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

在去山西之前,我只知刀削麵的存在

卻不瞭解,機智的山西人

真的可以100天做面不重樣……

愛吃麵的你,要不要跟我走一趟?

1

山西人會做的不止刀削麵

“我出生的地方是山西省,那是一個除了白麵之外什麼都沒有的貧瘠地方。”

整整二十年前,在風靡一時的日本動畫片《中華小當家》裡,麵點師“鋼棍解師傅“如此介紹自己的家鄉山西,聽呆了坐在電視前的80、90後們。

你瞧,山西面食的美名,連遠隔重洋的日本漫畫家都有耳聞

與其他菜式不同,中國人很喜歡在不同種類的麵食前冠以地名,彰顯特色

比如重慶小面、岐山臊子面、崑山奧灶面、新疆拉條子、蘭州

牛肉麵、河南燴麵、北京炸醬麵等等。

這些遍佈全國的名面,可能在口味上已經與“原產地”相去甚遠,但這絲毫不會阻礙人們繼續把它們當作各地的美食代言,更是大家糾結“不知道吃啥”時的多項選擇。

遊走在各地的火車站、步行街、小吃廣場,“山西刀削麵”總是少不了的一塊招牌。懂行一點老闆還會把地域範圍縮小,乾脆寫上“大同刀削麵”。

常年被“蘭州拉麵”壓一頭,近年來又有重慶小面彎道超車,山西刀削麵始終不溫不火,在山西省外擔當著地域標籤的角色

一團泛著油光的勁道麵糰,被削麵師傅捧在懷裡,面前是一口滾開的大鍋。人與鍋的距離,可依師傅手藝靈活調整。左手託面,右手持刀,手起刀落,雪白的刀削麵魚貫飛出,落入鍋中,濺起幾滴沸水。

與其他的麵食相比,削麵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武術表演。外地人見了,常忍不住多看幾眼,土生土長的老西兒則不以為意,徑直坐下,安心等著麵條上桌。

近年來,出現了所謂的“刀削麵機器人”,用來替代人工削麵。看似更方便了,但地道的山西老饕吃過機器削出的麵條,咂摸咂摸嘴,恐怕心裡都想著:還是口感有別

有個順口溜這樣形容刀削麵:“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沾著一身麵粉的削麵廚師,簡直有了小李飛刀的風采,又如何能被輕易替代?

不過,要是親身到三晉大地走一遭,你就會發現,山西人會做的遠不止刀削麵啊

山西種植、食用小麥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作為“貧瘠到只有麵粉”的省份,圍繞這單一的食材,山西人倒真真琢磨出了數不清的花樣來。

來到山西的外省人,通常很快就會發現,山西人講“吃麵”,吃得也許並不是麵條

就算澆頭的花樣算不上豐富,山西人也不甘被“麵條“二字的概念束縛,還執著於在面的形狀上下功夫。他們幾乎窮盡了麵粉與水混合後的一切可塑性。

汪曾祺曾經提到,廣東同學對番薯糖水愛得深沉,儘管外人難以理解,他們還是大呼:“好嘢!”而對於山西人在麵食形狀上孜孜不倦的探索,大多數外省人也會不解:番茄雞蛋拉麵,番茄雞蛋刀削麵,番茄雞蛋手擀麵,番茄雞蛋扯麵,吃起來真有那麼大差別嗎?

聽到這些疑問,山西人多半會意味深長地一笑,篤定地點點頭:“差別大著咧!”

2

山西面食的智慧

🍜

貓耳朵

這種麵食因捲曲形似貓耳而得名。

熟練的山西主婦揪下一小塊麵糰,用拇指輕輕一捻,就捲曲成貓耳朵的形狀。因為外型小巧,貓耳朵相比麵條更加爽口易食,吃法也更靈活,可煮可炒。

傳統的貓耳朵就是這樣用拇指指肚一搓而成。但由於製作耗時耗力,現在市面上很多貓耳朵都出自機器之手。一眼望去,滿滿一碗貓耳朵全部是一樣大小、一般形狀,也因此失去了一份韻味。

🍜

栲栳栳

山西是中國麵食之冠,晉中則是山西面食之冠。不過,晉中以外的山西人對於面的創造力,同樣不容小覷

沿著汾河北上,到達忻州、大同一帶,這裡種植著大片的莜麥。用它磨製的莜麥面,是一種比白麵口感更粗糲的粗糧。晉北地區的人們耐心地將莜麥面卷著一個又一個圓筒,再仔細地碼放在籠屜中蒸熟,發明出了“栲栳栳”這種獨特的吃法。

不過……剛剛出鍋的栲栳栳,對於密集恐懼症患者來說,可能不太友善

🍜

河撈

這大概是最古老的機器面之一。

河撈需要專門的製作工具:河撈床。河撈床通常是一個類似活塞的設計,下端均勻分佈著大小一致的圓孔,和好的麵糰從上方塞進去,之後用力擠壓,麵條就穿過下方的小孔,落入鍋中。

相比於其他麵食,河撈最大的優勢在於標準化,一碗河撈麵的粗細長短基本是一樣的,保證口感爽滑,這在前工業時代非常難得。

不過,為了標準化付出的代價也是明顯的——壓河撈是件十足的體力活。貓耳朵、手擀麵、栲栳栳可以由主婦、孩子完成,但在一個山西家庭裡,守在鍋前壓河撈,永遠是男主人的職責

🍜

抿蝌蚪

抿蝌蚪是站在河撈標準化對立面的另一種麵食。

抿蝌蚪短則一兩釐米,長也不過四五釐米,這正是其之所以得名的原因。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山西人也深深懂得

“同一口鍋裡沒有兩條完全相同的抿蝌蚪”的道理。

抿蝌蚪同樣有特殊的製作工具——蝌蚪床,其實就是一塊扎滿圓孔的鐵片。做抿蝌蚪時,把麵糰放置其上,再向下用力,讓面從小孔抿入鍋裡。如果想吃粗細不同的抿蝌蚪,只需更換不同規格的蝌蚪床即可。

上面這四種不過是山西面食的冰山一角,山西人對於探索麵食形狀的熱情,永遠不能被低估

每個坐在面案前的山西人,都是心思靈巧的雕塑家。

如果你還不服氣,不妨去搜索一下花饃,看看面和水的結合,能夠在他們手中孕育怎樣的神奇。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中間一道汾河從北往南,幾乎貫穿三晉,《左傳》中把山西的地形稱為

“表裡山河”。生活在此間的人們,用雙手挖掘顏色最深沉的寶藏,又用雙手製作出最白淨的飲食

在街頭食肆煮沸的大鍋前,在各色麵食的杯盤交錯間,在每個平凡家庭的廚房裡,山西人用麵塑造著祖祖輩輩的生活。

告訴風物君,你最愛吃什麼面?

下碗麵給你吃~🍜

文丨蘇煒

本文未標註圖片源自網絡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我是山西人,但我也不敢保證我吃過山西所有的美食,畢竟狹長的地域造就了晉北和晉南不一樣的飲食,甚至呂梁山脈又隔出一個飲食習慣。我僅在此就我知道的一些美食寫一些。

一、羊雜,說到羊雜這東西,似乎在大同這個地方比較流行,別的地方我不知道,大抵是大同靠近內蒙,羊肉資源豐富所以造就了吃羊雜的習慣。這裡的羊雜不是清湯,而是紅湯,有純羊雜,也可以加粉,但這粉必須是當地或內蒙土豆澱粉做的細粉條,其他地方的粉條沒有那種滋味,東九臘月的早晨,圪蹴在南城牆根下的那個小店前,叫上一碗羊雜粉,來上一籠稍麥,別提多有滋味。

二,shaomai,其實我也不知道到底哪兩個字正確,有的寫作燒賣,有的寫作燒麥,也有寫作稍賣的。總之,發音對了就錯不了,你喊老闆給你來籠稍麥,他也給你上不錯。說起這個美食,要提到一家店,大同仿古街的鳳臨閣,這家店的稍麥最正宗,也頗有歷史,相傳明正德年間,正德皇帝和這店主姐妹有段邂逅,便有了後來御膳房的稍麥,也有以此題材的兩部電影。大概齊來說,來大同,必吃稍麥,吃完稍麥,必看石窟,耿市長造就的經濟轉型,使得北方的這座城市越來越吸引人。

三,燴菜,燴菜這種吃法和東北的亂燉有點像,但不像的地方就是東北的燉菜應該是隻燉不炒,山西的燴菜炒完了再燉,而且山西的燴菜可以靈活的加入食材。我吃過最香的莫過於太原的燴菜,太原的燴菜,必加五花肉,炸過的土豆,還有西葫蘆、茄子、豆角等,豆腐、寬粉也要擱點,這大抵就是一鍋燴菜的靈魂所在了,就著饅頭吃,是經典搭配。山西的這鍋燴菜,養活了多少代三晉兒女啊。

四,過油肉,過油肉是頗具名氣的,號稱“三晉一味”,晉菜不似川菜,樣式多,這個過油肉就獨佔晉菜一大塊,但也因地域不同,做法各異,首選豬裡脊,切薄片過豬油五六秒,多了則肉老了,然後加蒜苗、木耳、洋蔥同炒。最後勾芡,出鍋,不過我個人不太喜歡吃蒜苗這個東西,所以不常點這道菜。

五,重頭戲來了,就是刀削麵,當然這裡我也同帶一起說的還有剪刀面、剃尖、和撈麵、貓耳朵等,大概吃麵比較多的地方,是陝西和山西,陝西有牛羊肉泡饃油潑面,山西有刀削麵等等,山西的面,去任何一家吃都很勁道,唯一不同的是滷,各式各樣的滷我都叫不太全,大多數有的,是番茄雞蛋滷和豬肉滷,面里加雞蛋、豆腐乾,香噴噴,飽餐一頓,又是滿身的力氣。

六,各類莜麵美食,莜麵這種面,因難消化而頗受高寒地區人們喜愛,我理解大概和青稞一樣,成熟期短,產量低,耐寒,頗適合高寒地區種植,能在較長的時間,通過這種碳水化合物,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山西有這麼種說法,叫“三里的小米,五里的糕,十里的莜麵還得走三遭”。我消化不太好,所以也輕易不敢吃莜麵,莜麵製品很多,莜麵餃、莜麵河撈、莜麵栲栳老等等,記得深圳有家山西莜麵管,有個老太太,只要你叫上名字的莜麵食品,他都會做。

七,汾酒,說完吃,再說喝,大抵是天下大勢,喝酒必汾,汾酒必喝。這是句廣告詞,汾酒是中國的四大名酒之一,一句“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承載了多少歷史的風風雨雨。

前言萬語說不盡,一個地方的美食,承載的不僅僅是這個地方的水土,同樣還有一方水土上人民的智慧和勤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越來越使這個社會開始大同,相信那個時候,不用去哪裡哪裡,我們也可以品嚐那裡的美食,享受那裡的民情!


我是評論人員


提到山西,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是山西的煤炭吧,餘秋雨有一篇散文《抱愧山西》,說的正是這幾十年來一些人對山西的忽略。殊不知,山西,也有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名山大川,縱觀山西全境,遍佈的是山陵、丘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也流經山西,蜿蜒而下。山西獨特的地理環境生長著各具特色的美食原料,汾河的淡水魚更是聞名遐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吃”的方面,內涵確是極為豐富的。

俗話說,“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山西曆史悠久,光是美食文化這一方面,粗粗算來,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有一句話叫“天下面食,盡在三晉”,山西人喜愛吃麵,而山西各地的麵食中,又不得不提太原的麵食。太原的麵食品種多,歷史久,製作方法各異。拉麵、刀削麵、炒疙瘩、紅麵糊糊等,各式各樣,獨具特色,口感勁道,越吃越香。

羊肉泡饃是山西的一大名吃,將饃丁直接燴在羊湯裡,味美可口。說起羊肉泡饃,據說這道羊肉泡饃還和慈禧有一段故事,至於是何故事筆者就不在這裡細說了,但是羊肉泡饃卻這麼的流傳了下來,成為一道美味的小吃。很多人可能好奇,羊肉泡饃不是陝西的嗎?怎麼這裡說是山西的了,其實很多地方都有羊肉泡饃,只是陝西的較為出名,山西解州的羊肉泡饃也是極不錯的。

在古代,定襄蒸肉為當地進貢宮廷的貢品,現在在繼承傳統方法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調料,口感更加好吃,

是當地人招待賓客的必備佳餚,口感綿潤,肉香撲鼻,吃的多了卻並不會覺得很膩。

值得一提的還有山西的醋,從記載至今,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宋代時,幾乎家家有醋缸,人人當醋匠。尤其是山西的老陳醋,酸而不過,與鎮江的香醋等齊名,並稱為我國的“四大名醋”。

Cola


亞洲食學論壇


山西地區的特色美食和小吃還是特別的多的,像榆次的桃花面,陽泉的抿格鬥,大同的刀削麵。現在很少見的大把子拉麵。山西面食像離石的合愣子,長治的驢肉甩餅,靈丘的苦蕎麥餄餎,運城的牛肉餃子等都是山西比較有名的地方美食。



還有當地的不爛子,燜面,如果說民家小吃,你吃一個月,山西人換著花給你做。據傳說意大利麵都是馬可波羅從山西帶過去的,厚重的歷史文化,淳樸的民風,舌尖上的山西,非常值得你來這兒遊玩,畢竟有那麼多的特色美食。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山西的刀削麵,頭腦,莜麵栲栳栳,清徐灌腸,羊雜割,過油肉,平遙和大碗禿,豆麵餄絡,定襄蒸肉,山西晉高,莜麵頓頓,撥魚兒,山西豆角燜面,柳林碗團,薄餅,山西大燴菜,攸麵餃子等也都是山西地方名吃。


商丘身邊事兒


大同刀削麵

初冬的大同,早晨的氣溫便低至零下十幾度了。人們聳肩縮頸,一語不發,只是緊走著路,好像腦子也被凍得不轉了,鼻孔裡不時地呼出白氣,看起來頗為神氣,卻讓人更覺寒冷。等看到小街邊上粗粗的排氣筒呼呼地冒出拉得老長的白白的水蒸氣,人們的心頭就熱乎起來,舌頭邊兒下不由得生出唾液來,一碗香噴噴熱騰騰的刀削麵便浮現在眼前了。

大同的刀削麵館子,每條大街小巷都有三兩家。

推門進去,暖氣襲人。眼鏡上立刻蒙了一層霧氣。摘下眼鏡,近視眼看不分明,只在朦朧中看到小小的麵館兒已經坐滿了人,櫃檯前還有排隊候著的。嗬唷,難怪大街上冷清呢,原來人都跑到這兒了。人多,卻少有人說話,人們一心都在那碗麵上。只聽得老闆語快而清晰又不失和藹地提示著:大碗小碗?豬肉牛肉羊肉?削麵壓面(壓豆麵)?雞蛋丸子燒肉、豆乾油豆腐?點了面付過錢,自個兒到邊兒上櫃上盆子裡夾一小碟兒酸菜,看準了位置,將酸菜往桌子上一放,證明這個位置有人了。酸菜是刀削麵的最佳佐菜。免費的。再打上一碗麵湯。保溫桶一般兩個,一個寫著開水,另一個寫著麵湯。

稍等片刻。也可以看看師傅們刀削麵的技巧,廚房是故意敞開的。刀削麵也是一種美。師傅們把活好的麵糰,擱在一塊長方形木板上,支左胳膊處,右手持弧形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著湯鍋,一刀趕一刀,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畫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有順口溜贊曰:“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身體還沒暖和呢,手機才看了兩眼,面已經出鍋了。海碗刀削麵,上澆頭。澆頭,我以為還是豬肉的最佳。諺語有:“親不過姑舅,香不過豬肉。”做一品豬肉面滷,要精選好的豬肉,肥瘦。肥肉丁以花椒、八角、小茴香、香葉、桂皮等中草藥煸炒,後下豆瓣醬,瘦肉,姜,蔥,蒜,擱山西陳醋,去腥,提鮮。調湯要用大骨熬好的骨頭湯,將炒好的豬肉倒入,慢火熬製,再加上一定比例的調料配方,增香。臊子鮮美濃郁,滷肉酥爛香醇,絲絲入味。還有一家麵館的臊子,專以肥肉取勝,寸許的豬肉塊,肥瘦。熬製時不加老抽醬油,湯清而味美,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滑,嫩。初吃不慣,慣而欲罷不能。

櫃檯裡一長溜的長方食盒裡,還有後來創新的鮮菇海帶肉絲滷。香菇、海帶、黃花,都是慢熬久煨的乾料,所以相宜。雞蛋、燒肉、肉丸子、豆腐乾兒、炸豆腐,都是用肉湯滷過的。我以為豆腐乾兒和炸豆腐與刀削麵最搭。豆腐和豬肉是絕配。汪曾祺說:“我的文思和尚豆腐將是素菜葷做,放豬油,放蝦籽。”可見這位老爺子也是極認同的。豆腐乾兒長條狀,寬窄皆有,一概韌性有嚼頭。大塊長條炸豆腐與豬肉老湯相煨,飽吸了肉香,一口下去,肉汁兒四溢。

削麵館裡還有壓豆麵,麵條圓潤爽滑。孩子們喜歡吃。但還是以刀削麵為上上品。

捧起那一大碗麵,到櫃檯另一邊的各樣料盒前,看到香菜、蔥花、瓣蒜和醬,各人隨意。香菜是必加的,幾片綠葉子極醒目極提鮮。醬最好不放,免得影響面的本香味。同理,蔥和蒜也是不必要的。可倒少許的醋,酸爽,開胃,也僅少許而已。

此刻,刀削麵就在眼前,胃口頓時大開。人們都埋頭大吃。那一桌,媳婦和她老公不知唸叨著什麼,顯然選擇的時機並不合適。她老公盯著那碗刀削麵,肚子裡的饞蟲早就上來了,哪還能聽到別人和他說些什麼,他用筷子挑起好幾根長長的滿帶湯汁兒的柳葉麵條,吸溜吸溜,三下兩下,半碗下肚了。就一口酸菜。然後他再呼呼呼地吃起來,讓你感受到什麼叫食慾。

酸菜是圓白菜切成粗絲兒,撒鹽,少放糖,醃製而成的。 酸菜做法很簡單,但要醃好卻不易,照樣子每一步做出來,卻成另一個味兒。酸菜要微酸帶甜,脆而有咬勁兒,韌而不艮。

再看那邊的老爺子,托起那海碗,索性撥拉著,吃的更來勁兒。那麼大個碗,虧得託的那麼穩重,那麼靈巧。碗有多大?老闆問:“大碗小碗?”一個外鄉人,不清楚大碗有多大,小碗有多小,他扭頭看了看別人桌上正吃的,哎喲,好大的大碗。“來一小碗吧。”等端上來才發現,那就是小碗。放到桌上和鄰近的大碗一比,合著小碗比大碗還能差上一寸。那麼大的一碗(面)能吃的了嗎?看那老爺子手把著一大碗刀削麵風捲殘雲,不一會兒吃了個底兒朝天。再接上半碗麵湯,原湯化原食。喝完了這碗湯,全身汗毛眼兒都熱乎了,熨帖了。進來個中年男子,耳朵凍的通紅,直搖著頭。老闆和一光頭的老爺子打著招呼:“冷啦?”——“冷啦!”——“您要說冷了,這天兒是真冷啊!刀削麵給您多來點兒滷,再少放點兒辣椒,吃完麵喝碗兒湯,馬上就熱乎了。”那個外鄉人,吃得那叫一個香啊,一邊吃,一邊還不住地點頭稱讚。一碗麵下肚了,啥味兒?沒顧得上嘗,就是香!早知道就來一大碗了。

刀削麵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便於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這是面的筋道與滷的醇香完美搭配!

大同人的早晨是從一碗刀削麵開始的。

晌午,刀削麵館裡的孩子們多了起來。早晨沒有時間吃,中午一定得補回來,下了班,放了學,來碗回味無窮的刀削麵,心滿意足!看那個兩歲多的小男孩,父親夾了一根刀削麵來喂,哧溜哧溜,他便把那長麵條吸到嘴裡,吃得津津有味。那邊一個四五歲的小姑娘,右手拿筷,夾起一根二十釐米長的麵條,放在嘴裡一口吞不下,便左手拿勺,把長麵條就在勺子裡,送吃。絕大多數小孩吃刀削麵都有一個習慣,就是不把長長的麵條咬斷了再吃。有的麵館的刀削麵長達三十多釐米,也許是取長壽吉祥之意吧。那一桌的兩個女同事,一邊吃麵一邊竊竊私語,家長裡短,娓娓道來。這一桌的兩個男同事,下了班兒,還在討論工作上的事情,桌子上放著工作資料,可面一端上來,兩人頓時沒了言語,各顧各的吃麵。還有一位穿著貂衣的貴婦,長毛的狐狸領子,團簇著美麗的面容。這如何吃麵?只見她左手按衣胸,右手持筷夾一根柳葉面,小心翼翼地吃著。這一大碗麵得吃到什麼時候啊?她僅吃了幾根面,又喝了幾口麵湯,感覺身體暖和了,才把貂衣脫下放好,然後大飽口福。原來人家吃刀削麵是頗有經驗的。一位剛吃完麵的中年男子,碰巧遇見好久不見的老相識,便上前打招呼,兩人寒暄幾句,知道了各自近況。那人還不走,問個沒完;另一人對著面,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正食慾大開,禁不住刀削麵的誘惑,只好不住地用筷子挑著面。那個人終於開竅了,意識到麵館裡只有他一個另類,便悻悻然走了。外賣的小哥也來湊熱鬧。面還可以外賣,不坨嗎?刀削麵算是一個例外,半小時內,仍是麵筋,滷醇,味鮮。

傍晚,一天裡還未吃刀削麵的人們,便迫不及待地跑進麵館,吃上一碗,方解饞意。晚工的人們,拎上一瓶白酒,各人喝上二兩,足足地吃上一大碗刀削麵。晚上有的是時間,吃麵的人也三三兩兩,陸陸續續的來,地方充裕,可以不緊不慢地喝著小酒,嘮著閒嗑。晚飯吃什麼呢?一家三口思來想去,這個不吃那飯,那個不吃這飯,眾口難調啊。那就去吃刀削麵吧,全票贊成。刀削麵就是一頓實惠、美味的好飯。

大同刀削麵的味美,關鍵在於滷的秘製。一個刀削麵館可以轉讓,出售,但刀削麵滷的秘方是要傳代的。所以,在大同好吃的刀削麵就在那大街小巷的犄角旮旯兒裡。

創建於2018.1.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