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说……

当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说……

傅老师新书《先秦儒家哲学》已上架先生书房,文末阅读原文了解。

当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说……

学生1问:

性向善与天赋的关系如何?“善”为“人际关系适当的实现”。 这应该是指涉某一类的行为。性是“性向善”而非“性本善”。假使我们已经使得性达到善了,我们究竟是拥有了“性善”还是拥有了“会去做善行的性”呢?

傅老师答:

“假使我们已经使得性达到善了”,这个说法有很大的问题。

因为问题的设定基本上就不能成立。

我们必须先知道:

达到善不是一劳永逸的,道德没有假期,真诚是一种永远不停的力量,由内而发。

今天孝顺了,明天还要做,天天要做。

父母在的时候,要继续孝顺;

父母不在的时候,还要不让他们觉得羞愧。

所以,善是不可能达成的,孔子才会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孔子不敢当。

人永远处在“可能行善”与“可能行恶”的状态。

只要真诚,就可以发现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

人只要活着,与别人继续来往,无论是谁,他的人性永远是活泼涌动的力量。

当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说……

学生2问:

行为和品德孰为基础?以西洋哲学的观点来看,儒家属于德行伦理学的范畴吗? 由于老师上课强调“ 善”是“人际关系适当的实现”, 似乎着重于行为。在行为和品格之间究竟何者较为基本?

傅老师答:

行为和品德(格)孰为基础?

行为是一件一件的,品格是行为累积之后产生的性格特质,两者并没有冲突。

假设一个人做了很多坏事,当他开始想做好事时,就像牛山之木发出一点芽,不要锄掉它,它就能够逐渐长出花草树木了。

但花草树木茂盛之后,就一定不会有问题吗?

不一定。

也许外在环境有诱惑,心思复杂了,又开始做坏事了。

品格是长期的习惯所带来的结果,亚里士多德也这么说。

我们的行为是一件一件的,绝没有片刻可以松懈,随时都可能堕落。这就是人生微妙之处,好的时候继续警惕,坏的时候随时改过,才是人生的实况。

当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说……

学生3问:

如何评价做出善行的小人?是否有可能一个人是小人(我们非常确定他是),但做的行为却都符合“人际关系适当的实现”,都是善行。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此人?

傅老师答:

有没有可能一个人是小人,但做的行为却都符合人与人适当关系的实现?

这个问题在于,为何先判断他是小人呢?

“小人”有两种用法 :

第一,没有志向的人,所考虑的是利益。一个人只考虑利益的话,要与人维持适当的关系就存在矛盾了;

第二,小心眼、在背后批评别人的人,这种人也不容易与人维持适当的关系。

这个问题要举出具体的例子,证实他做了什么事,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小人,而他所做的事又可以符合与人维持适当的关系。

事实上,这还很难举例呢!

千万不要以为一板一眼的人是小人,其实他是按照社会规范而做事,我们怎么知道他对家人不好呢?

多少人在监服刑,对父母很孝顺。

甚至有些女性很委屈,先生做生意用太太的名义开支票,生意失败,太太坐牢。

一位好太太、好媳妇却坐牢,因为她违反法律。

所以,被法律判定违法的人,并不等于是坏的儿子、先生、太太,这完全是两回事。

深入了解儒家思想之后,不会轻易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只能说某个人是经常做好事的人,否则当你说“这个好人今天做坏事了”,就出现矛盾的概念。

也不要随便说谁是坏人,只能说他是做了某些坏事的人,或做了某一件坏事的人。

否则你说“这个坏人今天帮了别人的忙”,也是矛盾的。

最好是有明确的事,如这个人很孝顺、很讲信用。

避免用好人、坏人这种全称的概念来评价一个人。

——本文选自傅佩荣著《先秦儒家哲学》

当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说……
  •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何以今日哲学视角考量,唯有儒、道两家具备成为普世哲学、永恒哲学的条件?

  • 儒家又称“孔孟之道”,孔子是出发点,孟子是中继点,那么荀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算真正的儒家吗?

在这本书中,傅佩荣教授将给你完整详尽的答案。

在这个学习儒家思想的黄金时代,傅老师跳脱“秦政荀学”的限制,不做“阳儒阴法”的妥协,以哲学理性、学术良知、传即所习的态度,完整呈现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与光辉。

真正好的哲学,是可以在生活中实践,并能带来巨大快乐的。

先秦儒家哲学已上架先生书房。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当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说……
当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说……

想要第一时间看到我,就加星标

当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