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为什么宁愿和黄巢死磕到底也不肯封黄巢个官做做呢?

太极雷公大师


黄巢没做成唐朝的官,他底下后来叛变降唐的朱温做了唐朝的官,并最终灭了唐朝。唐僖宗在位期间饱受黄巢起义军的威胁,但至始至终都没有对黄巢妥协过,说到底还是因为黄巢乃“贼寇、反复无常,不可信之”。



黄巢不同于一般人,首先他不是一个农民,而是一个家世颇好,从小不愁吃穿的人。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总之作为读书人的黄巢最后还是丢掉笔杆拉起队伍造反了。



黄巢为山东曹州冤句人(今山东菏泽),因此他最开始就是从山东老家造起反的,此时的唐朝是藩镇割据、征伐不休、皇帝昏聩、宦官乱政、百姓不堪赋税徭役之苦而天灾人祸不绝。唐朝已是日薄西山、黄巢是横空出世正当时。从875年到877年黄巢一直在山东河南各地转战,攻陷城池无数。乾符五年(878年)三月黄巢进攻汴州,宋州开始转战江南,此时山东已大部沦陷,至当年九月朝廷征调义成兵三千人守卫东都附近的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武牢等地,河南局势有所好转。黄巢大军为避开朝廷锋芒,于当年十二月南下攻打福建广东,至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十月福州、广州尽皆沦陷。



黄巢是一个读书人,估计没少研究过兵书,从前文他从山东一路快速南下义军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来看,他知道什么叫“避其锋芒、避实击虚”。换在现在说这叫“流动作战”、“游击战”,因此黄巢起义军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竟然席卷唐朝中原、江南多省。包括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黄巢起义军野蛮的进攻方式也给地方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无疑使唐朝末期脆弱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同时,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起义军坚持到884年黄巢退守山东,他本人在泰山被害,黄巢起义彻底失败。



唐僖宗之所以对黄巢起义军不妥协,其实也是深知“贼寇、反复无常,不可信之”的道理。从根本上讲,黄巢从中和原年(881年)进入长安在含元殿称帝建大齐政权,僖宗御銮西入巴蜀,这种巨大的反差,于僖宗来说,一介寇首也敢妄自称帝,不除则国家乃有累卵之危,况黄巢称帝建国,是公然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在胜负未决情况下,僖宗给黄巢封官那叫“拉仇恨”,这反而会加重黄巢起义军对唐王朝的反扑。所以,对黄巢起义军绝不能姑息妥协,只有硬取。

僖宗对黄巢起义军的“投诚”将领则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后来脱离义军的朱温就受到唐王朝的重用,也是他,最终联合李克用等人将黄巢和他的大齐政权剿灭在山东。朱温因功受封为梁王,907年弑杀唐末帝李柷,唐朝亡。



一代枭雄黄巢其实也是一个饱读诗书、豪情万丈的读书人,在此我挑选几首他写的诗供大家鉴赏:《不第后赋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自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大国布衣


这邀,为什么不封黄巢官做,那我们首先得了解黄巢都干些什么。黄巢和别的农民起义军不同,不同在哪呢,别的起义军至少还会打着为了贫苦百姓利益的旗号揭竿而起,而黄巢呢,简直毫无人性!据史料记载,当时关中早已无人种地,基本被抓壮丁了,没被抓的也是老弱病残。黄巢的部队没有粮食,于是在黄巢的授意下,起义军的工匠成功研制出了巨型石制巨舂,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生产并投入使用。为什么是巨型呢,因为它不是舂米用的,它是用来磨人肉的!

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抄靶子》上说:“黄巢造反,以人为粮,但若说他吃人,是不对的,他所吃的物事,叫作‘两脚羊’。”


有些朋友经历过应该知道,有的烤肉店为了证明自己店里的肉是新鲜羊肉,就现杀小羊,现场剥皮。羊羔的叫声,非常非常接近小孩的哭声。其惨状可想而知!

黄巢的部队在民间被称作“捣磨寨”(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就这样的人,人人得而诛之,根本不存在招安。


每日历史百科


封了啊,一直在封,但是双方死活达不成一致。官军优势的时候,皇帝惜官;义军优势的时候,给官没用。

话说唐朝朝廷倒是确实招安过不止一次黄巢。最初的一次,当时黄巢起义军有两个领袖,王仙芝和黄巢。当时朝廷降下了招安的旨意,授王仙芝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但是偏偏没有给黄巢职位。

于是黄巢大怒,对士卒说:

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馀众安所归乎!

于是士卒躁动,逼得王仙芝也没法接受招安。但是两个人也就此产生了裂痕,拒绝招安之后,各自率领两三千士卒分道扬镳。后来王仙芝被杀,黄巢兵败跑到了岭南,对朝廷主动发起了招安的请求,说如果朝廷愿意封我为天平节度使,我就接受招安。

但是当时唐朝实力犹在,根本不愿意给黄巢节度使这样专制一方的诸侯大权,于是不同意。黄巢说好吧,那么就安南都护、广州节度如何?朝廷还是不允许。黄巢一怒之下,血洗广州城,宣布北伐。

到黄巢军攻克了潼关,长安就在眼前的时候,朝廷慌了,下诏封黄巢为天平节度使,但是这个时候黄巢才不会接受这样的条件,于是撕毁诏书,一鼓作气的打进了长安城。

唐僖宗开始还抱有幻想,祷告神灵希望黄巢退兵,后来听说黄巢真打过来了,抛下文武百官就往蜀地跑。不是真的想死磕到底,而是这个时候发什么诏书都不管用了啊……


经史通义


大家好,我就是你们的唐僖宗,下面我简单说俩句。

其实我是不愿意当这个皇帝的,但是那群死太监非让我当。没办法,神策军在他们手里,我要是不听话,肯定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治天下,我是不愿意的,这辈子都不愿意。

我只想踢球。如果生在你们那个年代,我肯定能为国争光,拿个世界杯冠军玩玩。可惜,我生活的年代已经是个乱世了。

黄巢造反,我是管不了的。

太监们把我关在皇宫里,我什么都不能干,朝廷大事都是他们在处理。哎,别说我一个小孩了,那些宰相们也不敢与他们撕破脸皮,忘记几十年前的“甘露之变”了吗?

虽然管不了,但我还是知道一点的。

876年,王仙芝通过宰相王铎的弟弟递交了一封信,表示愿意招安。

愿意投降,当然是好事。所以朝廷就给他封了个官——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想让他到长安来工作。

也不知道是谁办的事,居然把黄巢给忘记了。这可坏了,黄巢大骂王仙芝:“不是说好要做彼此的天使吗?你今天抛弃了我们,让我们怎么办?”

这样一来,王仙芝也不能投降了。

失去这次机会后,黄巢就另立山头了,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

他带着2000兵马打郓州、沂州、鄂州、宋州,一路上贫苦农民纷纷加入他的部队。哎,都怪那些祖宗不好,把江山搞成这个样子,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了,谁还管你什么大唐盛世、什么万国来朝,吃饱饭最重要。

黄巢带着越来越强壮的部队,流窜到了江南。

879年,黄巢攻入广州。这时候,他觉得够资格跟朝廷讨价还价了。于是,他请求朝廷封他为“广州节度使”。

这时候,我真不知道那帮宰相是怎么想问题的。人家拥兵几十万,伸手要个官,咱们大大方方的给不就行了?他们倒好,只愿意给一个正五品的职位。

当黄巢是3岁小孩吗?人家好歹5岁了好吗?

不过没关系,咱大唐的底子厚,打个黄巢还是没问题的。

岭南湿热,农民军都是北方的糙汉子,哪能受的了这份罪,于是黄巢带着他们北上。当这次南北大游行进行到襄阳的时候,就差不多要结束了。

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还是给力的,在江陵跟他们打了一架。就这么一下,农民军就损失了八成的实力,这么说咱大唐的能力还是不错的。

可问题就是,刘巨容不愿意继续打了,他说“朝廷无信”。

你看看,都是祖宗们办事不厚道,留下了不好的名声。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又不是我“无信”,宝宝心里苦啊。

这么一来,黄巢死里逃生,没多长时间就满血复活。谁让咱大唐有那么多吃不起饭的老百姓呢?

这个话题别再说,再说下去,祖宗们的棺材板要盖不住了。

如果说刘巨容是恶人的话,那么高骈就是傻蛋。

880年,高骈派部将张璘渡江南下,狙击黄巢。本来张璘已经打了胜仗,正准备彻底击杀黄巢的时候,黄巢的贿赂、投降书不失时机的到了。

高骈很开心,有钱挣、有功捞,多好的事情。于是,他上奏朝廷:“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

宰相卢携以朝廷名义,遣散所有的兵马。

高骈、卢携,你们俩过来,看我打不死你俩。

原本可以轻轻松松平定的黄巢起义,就这么被一群傻蛋给弄得越来越大,最终不可收拾。

黄巢带领他的“百万大军”北上洛阳、西破潼关,终于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长安。

而我,却什么都做不了,也什么都不会做。只能被那群太监把持着,逃亡后花园——成都。

好了,不说了。我赶紧跑路了,黄巢还在后面追呢。


温乎


秀才出身的黄巢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领袖之一。他先追随王仙芝后来又独自领导农军流动作战,几乎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与已日趋衰朽的唐王朝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武装斗争,直至攻占都城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昂首登基称帝。黄巢起义破坏甚巨,杀戮甚惨,民间素有“黄巢杀人八百万”之传闻。后来,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这次大起义被镇压了下去,黄巢也在败退泰山虎狼谷时被官军包围自刎而亡。黄巢虽败死,但他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已经基本摧毁了唐帝国统治的根基,曾经强盛无比的大唐在农军的持续打击下早已是风雨飘摇、时日无多。

《唐书》、《资治通鉴》等文献都记载过,黄巢在领军东征西讨的过程中 ,曾数次向唐王朝乞降求官,据各类史籍记载统计,他曾先后四次提出愿意归顺朝廷,虽细节略有出入,但时间、地点都很具体。

第一次乞降发生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王仙芝、黄巢起义不久。《新唐书·黄巢传》说义军在攻打蕲州(湖北蕲春)时,王仙芝官迷心窍,准备接受朝廷招安。黄巢对王仙芝的作法“十分愤慨”并“激烈反对”,而且很多学者也认为这是导致黄、王最后关系破裂、分道扬镳的主因。然而,《僖宗纪》、《旧唐书》却没记载此事,有人怀疑此事真伪,抑或是后人杜撰,并作出如下推论:在唐廷封官许愿的诱惑下,黄巢和王仙芝都想接受招安,不料最后朝廷独授王仙芝一个八品武职小官,不知为何遗漏了黄巢,王仙芝却沾沾自喜,同意马上缴械归降。黄巢没有得官,没有满足受降条件,便恼羞成怒,遂不愿再与王仙芝合作,立即率领部下分道而去。

第二次乞降发生于唐僖宗五年(878),王仙芝兵败被杀,余部投奔黄巢,并在山东攻破沂、濮二州城。但因此前他在河南、江西、浙江等地作战接连失利,被迫向唐天平军乞降。朝廷“诏以巢为右卫将军,令就郓州解甲,巢竟不至”。原来,黄巢因屡遭败绩,内心沮丧,无奈向唐军乞降,朝廷以“右卫将军”的官职引诱他解甲投降。只因后来他预感到放弃军队的严重后果,或许那只是朝廷的阴谋,这才拒绝了唐僖宗的诏令,放弃了被招安的打算。

第三次乞降发生在乾符六年(879)。是年,黄巢大军南征,先陷桂州(广西 ),后围攻广州,并于5月攻占广州,屠城。《旧唐书·僖宗传》记载,黄巢在挥兵攻克广州前后,又向唐廷乞降求官。彼时的黄巢大军实力雄厚,完全有能力踏平广州并占领岭南,却为何愿意归降朝廷,还索要岭南节度使这一虚职呢?不知何故,黄巢的乞求被朝廷拒绝。资料显示,唐僖宗之所以不许 巢归顺,是因为他认为“广州乃船舶宝货聚集之地,岂可令贼得之”,于是不同意黄巢之请。后来,广州被暴怒的黄巢攻陷,唐朝廷又故伎重施欲招降他,不过是又在玩弄阴谋,欲诱使黄巢大军滞留在广州一带,然后集结重兵一举歼灭之,这和黄巢本人的表现无涉。还有史料说黄巢先后写信上表唐僖宗乞降求官,确是历史事实,身为流寇之首的他并无宏图大志,他请求僖宗封官授职的目的不过是想当个割据一方的诸侯。

第四次乞降发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彼时黄巢大军北上江西,被淮南节度使高骈击败,败军溃至信州屯扎,军中又闹起了瘟疫,死者无数,因而被迫再次乞降。《黄巢传》说,他寄书给高骈声称愿意归降是一次“诈降”活动,目的是麻痹敌人,为自己赢得休整、喘息的时间。于是他“伪装请降,求为节度使” 。而此次乞降之所以又没成功,主要是因高骈想独占功劳,于是奏请僖宗令正火速赶来增援的藩镇们各返驻地,形势一下子变得对黄巢有利起来;同时高骈答应为黄巢求高官厚禄而不获,黄巢勃然大怒,起兵攻高骈,击杀其部将张麟后率军北返。

之后,黄巢率百万人马攻入唐都长安城,唐僖宗仓惶逃往四川。黄巢定都长安后,并未乘胜追击,使唐僖宗有时间在蜀地整合、调遣各地军队发起疯狂反扑。而此时的关中,迭经战乱,十室九空,粮食早就不能自给自足了,而来自江南的漕运也被兵火阻隔,粮食告急的黄巢只得率军退出长安。途中,麾下大将朱温投降了唐朝。不久,黄巢又被唐室借来的雇佣军——沙陀族军阀李克用接连击败,被迫四处流窜。中和四年(884),黄巢兵败自尽,唐末农民大起义宣告失败。

那么,唐僖宗真的是宁愿和黄巢死磕到底也不愿招降他并给他个官做吗?其实倒也未必,或许这只是他的一种策略吧 ?只不过因为各种偶发意外或人为扰乱因素,招安始终不成罢了。总之,关于黄巢乞降和唐僖宗拒绝其招安问题的争论很多,有强调唐廷的诱降是一种阴谋;也有人认为黄巢既有乞求招安要官之举,又有诈降之策,真伪皆有;有人认为乞降之说是封建统治者的污蔑之词;还有人在史书中寻章摘句,倾向于他的几次请降求官,大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因此,有关黄巢乞降求官和唐僖宗是如何应对的,仍然是史学研究中一个尚待弄清楚的疑点之一。

【答题写作辛苦 搬运必究】【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题主的思路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唐朝确实曾经尝试封黄巢个官做做。

黄巢在公元875年起兵,响应当时的王仙芝起义。

878年,黄巢打了一串败仗,于是向天平军投降,朝廷授予他右卫将军。不过黄巢估计朝廷力量不足以对付自己,随即又反了。

880年,高骈在对黄巢的作战中取得优势,打算招降他,上奏朝廷,准备授予他都统一职。黄巢假装投降,麻痹了高骈之后,转头又反了,还让高骈吃了个败仗。

所以说唐僖宗不是没尝试过,但黄巢不接受。


至于黄巢不接受的心理,我姑且推测一下。

一来他是起兵造反,可能朝廷的开价不能满足他的胃口。

二来可以想象,招安之后不见得有好结局。

举两个例子,上面说的王仙芝起义,878年,王仙芝攻克安、随二州后,面对朝廷诱降动了心,派尚君长等人去联络,结果尚等人被杀。

再一个例子,黄巢起义接近失败的时候,他的重要部下尚让被官军打败,投降朝廷。后来被朝廷杀了。

读者朋友应该都看过《水浒传》,梁山全伙受招安以后,宋江和卢俊义还不是死了嘛。

黄巢肯定不会知道尚让将来的下场,也没看过水浒,但这个道理他是可以想到的。

(尚让的结局,见《旧五代史敬翔传》:“(黄)巢败,(尚)让携刘降于时溥。及让诛,时溥纳刘于妓室。”)


北门猿


不请自来,主要是对黄巢这个人的兴趣还比较浓厚!


我就不说黄巢的历史了,这个百度谷歌一下,到处都有。只不过说唐僖宗吗没有给黄巢官当这个事儿倒不是完全正确的,黄巢是一个经历了不同心路历程的小伙子,虽然不知道他投降到底是真是假,但总归是一个黑点,而且他也的确当了唐朝的右卫将军,所以不能说皇帝没给他官做,只能说黄巢想法有点多,最后只能和他丫死磕!

说白了,我们说的黄巢大起义,更多是从王仙芝死后,黄巢降而复叛,最后自建大齐而来。早期黄巢可没王仙芝这么出名。自古农民起义嘛,多数就是农民实在活不下去了才有的事儿,但是起义的头子打着打着就发现,哎呀,我也可以当老大,脱离工农阶级,进入贵族阶级。而且农民起义和传统贵族还不同,农民起义往往格局有限,真正能成事的不多。古往今来,农民起义最后成功建立一个稳固的王朝,这样的例子一个都没有,就别说刘邦和朱元璋了,性质不一样……

所以我一直认为黄巢就是当了起义军老大后,野心膨胀了,投降后应该不满足于地位,然后复叛,最终建立了齐。你要说唐僖宗没给他机会?给了啊,官都当了,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吧?


再说你要是唐僖宗,你听听黄巢的诗,要么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要么就是: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只要皇帝不是一个文盲,谁听了这些诗,恐怕都容不下吧?何况还是一个造反派的头子,还自己建立了一个政权,你不和他死磕和谁死磕?

而且农民起义个人觉得后来都变成争权夺利,往好的方面说,是打击了旧的腐败政权,往坏的方面说,也就是菜鸡互啄了,换一个皇帝这天下还是一样!所以人长得越大,越对农民起义的很多做法和案例觉得不屑吧!因为这就是一个你变成你曾经最讨厌的人的一个过程而已!


阿卡酋长


唐僖宗李俨初时虽为傀儡,但身后宦/官团队并不尽是饱食终日,酒精过敏的人。还是有一定的控球发球能力的。

犯上作乱攻城略地嗜血如命的人,能给多大的官才能满足?条件能有多高,能比天还高吗?

黄巢贤弟,来来来,我这位子你来坐,别菊花不菊花的了,口味太重,影响十二指肠消化。

海阔天空因能让,太极轮回转阴阳。我现在搞不掂你,我跑路先行不行?你再神武总有真气耗尽的时侯,等你化硬为软之时,就是你在劫难逃之日。

前有唐僖宗李俨,后有宋徽宗赵佶,明思宗朱由检,清文宗奕宁,以及运输大队长蒋三伢子……

面对黄巢,方腊,李闯,洪妖这等比粪坑石头还要悭硬的乱世枭雄,用裂土封王能解决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了。


慕容娆


黄巢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唐朝政府并不是没有向黄巢招安,但黄巢降而复叛,一心投入了起义事业。

黄巢,盐商家庭出身,年少聪慧,但成年后屡试不第。咸通十四年,关东地区发生严重旱灾,收成大减,然而唐政府不但不减租,反崔租逼税。874年,王仙芝聚千人在长垣起义,次年,黄巢也聚众响应起义。数月之间,起义队伍发展至数万人。朝廷见起义军声势浩大,急令淮南等五镇节度使围攻起义军。王仙芝、黄巢采取了避实击虚、流动作战的方针,灵活打击官军。

乾符三年(876),起义军攻沂州受挫,转而攻汝州,大胜,占领汝州城。唐僖宗下诏赦免王仙芝,企图收买他。王仙芝有所意动,但遭到了黄巢的坚决反对。最终朝廷的招降虽未成功,但埋下了分裂的种子。乾符五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兵败被杀。余部与黄巢军汇合,共推黄巢为主。黄巢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改元王霸,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

黄巢重整了队伍后,仍被朝廷的兵力打压严重。黄巢就拜见天平军乞降,诏命黄巢为右卫将军。但不久就反叛。黄巢的军队避开唐朝的主力,过长江,攻向江南。一路杀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商。他一路打到岭南,但义军在岭南水土不服,军中疫病流行,黄巢就又决定北伐。义军从桂林北上,进湖南,受阻,转战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一带。过长江后,迅速控制了淮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随后,又攻克洛阳,进入潼关,直逼京城。唐僖宗仓皇逃到成都。

881年,黄巢在长安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齐。大齐政权建立之后,义军满足于已取得的胜利,没有乘胜追击唐僖宗为首的唐朝残余力量,也没有消灭关中地区的藩镇力量和中央禁军残部。再加上,义军一直采取流动作战的形式,根本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此时的黄巢军队处境反而十分危险。果不其然,唐僖宗命各路唐军和藩镇军队的力量攻长安,黄巢军不抵,只能撤出长安。之后,遭到朱全忠和李克用的追击,损失惨重。884年,黄巢退至泰山狼虎谷,自刎而死。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至此失败。


国家人文历史


唐僖宗只是个摆设,没有实权,权力都在宦官手里掌握着的,宦官不同意,唐僖宗也没办法啊。

其实在黄巢起义的前期、中期都是给黄巢有官职诏安的,只是要么官职小黄巢不满意,要么是要的官太大,朝廷不满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打一会儿诏安一下,诏安一下再打一会儿;不料黄巢势力越打越大,最后都到长安皇宫脚下了,黄巢一想去他大爷的,咱也别要官了,自己给自己封个皇帝干干吧。

黄巢反叛的主要原因就是:读书呢,咱又不行,通过科举考试捞取个一官半职这辈子都是不可能了,做生意又不是那块料,家底也败的差不多了;但是借着天灾人祸的,落草为寇揭竿而起,咱这个擅长,于是乎在前期黄巢投靠了王仙芝的起义军,后来呢朝廷在镇压过程中发现草寇越做越大,打呢又暂时打不过,那就给个官当当把。于是乎许诺王仙芝一个“左神策军押牙”的官职,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没有黄巢什么事儿,黄巢一听就怒了,这5000兄弟脑袋挂在腰带上造反,到最后给你一个官职,我们干球呢?这样黄巢和王仙芝就闹翻了,既然闹翻了王仙芝就说了这5000人咱们3/2分,各干各的;于是乎就这么分家了。

那么朝廷为何不给黄巢个一官半职呢?从朝廷的角度来说,要是王仙芝下面的人也都给个一官半职,先不说有没有那么多官,这样一来其他人还不都反了,这会给大家一个树立一个坏榜样,想当官都拉起一票人马跟朝廷对着干,这天下到底是姓李还是百家姓啊。

就这么着,黄巢和王仙芝分道扬镳这严重削弱了义军实力。后来在起义的过程中,王仙芝在攻打洪州的过程中挂了,被宋威在黄梅击败,生擒王仙芝并砍了头。于是这起义军就只剩下黄巢了,黄巢自称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下面设立各级官职。后来黄巢的兵马在浙江、江西各地都被击败,于是黄巢很是沮丧,感觉天都快塌了,想想要不从了唐王朝把,就下表乞降。朝廷就封了个右卫将军,但是过了几天黄巢又思维清晰了,就又反叛了,而且转战南方各地,后来占领广州,然后又跟朝廷讨价还价,要当个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

朝廷里面掌握实权的宦官和宰相们不同意,就这么着又接着打,打打停停的,黄巢就把人马打到了洛阳了,这个时候黄巢势力不是一般的大了,此时宰相豆卢瑑曾议请授黄巢为天平节度使,但是其他官员不同意,接着就又打,不过这个时候黄巢势力大了野心也大了,一个节度使恐怕难以满足他了,再往后就是打到长安城下了,你都打到长安城下了还会死脑筋的要官?直接就自己当皇帝,想咋玩咋玩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