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讓經濟迴歸常態!

正本清源,讓經濟迴歸常態!

當今,發展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條件下,這種共識也日益形成一種發展迫切,以至於經濟的觸角早已伸向了全球各個角落,並不斷向縱深領域挺近,進而表現出一種經濟增長強迫症。不幸的,這種過分依賴經濟增長,又不容許經濟出現下行的侷限思維,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綁架各國政府千方百計用以穩定經濟發展勢頭,並藉機透支未來的誘因,致使經濟發展呈現一種“野蠻生長”的狀態。

正本清源,讓經濟迴歸常態!


發展經濟就代表著一切嗎?

在忙著發展經濟的時候,是否我們忽視了什麼?

當我們內心只有經濟增長的時候,那些被我們無視、破壞、摧毀,或者是為了經濟增長而造成的機會成本,我們該如何看待?

面對我們有過的非理性行為,我們拿什麼進行自我救贖?

經濟繁榮的時候,我們在幹什麼?錯將進步視為理所當然。我們認為經濟衰退都有周期循環的,總會在逆境中反彈回升。不過,不是永遠這樣子。停滯的痛苦。人類不喜歡失去已經擁有的,在經濟停滯時,不僅缺乏進步,更糟的是要抗拒經濟上的掠奪。修復凋敝的經濟。利率下調、刺激方案與量化寬鬆似乎都沒有效,提振經濟的政策只會延長痛苦的停滯。刺激方案是會上癮的止痛藥。我們希望貨幣與財政的藥方可以救我們,但持續使用這些止痛藥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副作用。

刺激方案的限制:歷史的教訓。一九二〇與三〇年代的經驗告訴我們,刺激方案的效果總是有限的,甚至可能造成新問題。失去信任,也失去成長。信任不僅能提升經濟效率,更是社會體系很重要的潤滑劑。沒有信任,經濟很難復元,人類的互動也將逐漸毀壞。三大斷裂。一旦經濟陷入停滯,這三個斷裂就會被凸顯出來:富人與窮人、老年人與年輕人、債務人與債權人。從經濟失望到政治動盪。不願正視並著手解決因經濟失敗而衍生的困難,最後只會讓政治朝民粹主義及保護主義傾斜。一塌糊塗的反烏托邦。十四世紀的英國,從黑死病爆發到農民起義的這段期間,發生了很多值得現代人記取的教誨。如何避免成為反烏托邦。我們不能假裝只要一點點額外的量化寬鬆,或額外增加一些政府支出,就能解決當前的經濟困難。我的建議說來簡單,卻難做到。

這些問題,在今天這個時候我們真的很應該潛下心來,認真思考。

正本清源,讓經濟迴歸常態!


經濟的本質是什麼?應當如何發展經濟?不能正視這些基礎性問題,一味功利的結果,只能讓我們在沉迷經濟發展的嚴重透支未來中,變得越發不可持續,給未來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

經濟的本質是什麼?它是與社會並行的一種發展狀態,適應及同步於社會發展,而不超越其他方面的一種衡量指標。如果我們過分看重了經濟這一發展指標,那麼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其他社會發展指標的重要性,以至於顧此失彼,造成社會發展的失序,乃至對立。

我們不可否認,在一定時間內重點對經濟進行扶持,大力發展經濟,是社會發展實踐過程中通常採取的一種策略,也為社會運行所必需。但是,需要注意這種過於重視經濟增長的思維傾向一旦相沿成習,成為一種習慣,就會很容易在全社會中形成一種思維慣性,就是經濟是凌駕於一切的社會先行發展指標,其他不過是附經濟之驥尾而已,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接著,為了發展經濟,急功近利,出臺各種措施,征服自然,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要地力,發掘財富,甚至不惜以犧牲自然、環境,以及透支未來,犧牲明天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這顯然是一種危險的做法,副作用極大。

正本清源,讓經濟迴歸常態!


那當如何發展經濟呢?或者換句話,發展經濟的正確舉措應當如何?答案是迴歸自然,就是讓經濟發展迴歸到它應該有的環境與狀態中去,不破壞自然、環境,不透支明天,不大搞刺激,一切以有利於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有利於造福現代,不犧牲、危害未來為前提,利用現有的資源與經濟基礎,發揮聰明才智,組織結構性調整,從而創造財富,獲得經濟發展,而非無所不用其極,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因為這種急功急利的方式,必然導致“不擇手段”,將整個社會推入道德風險的境地。

以積極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而言,這種利用“貨幣”的大力投入(財政政策在本質上也是一種貨幣投入),通過一種國家信用的方式,形成經濟發展的強行推動效應。這種政策在啟用初期,都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推動經濟大發展。然而,必須說明,這種方式往往是在經濟不景氣或經濟衰落時期採取的,那麼自然的,這種逆週期調節方式,通過加大市場上的資金投入量,以期拉動社會有效需求,本質上就是一種負債經營,而經濟發展是需要連續投入的,這種負債經營,必然要求後續資金在供應上的不出現中斷,否則資金鍊條斷裂的結果,必然導致經濟發展內在的傳遞機制喪失,引發一系列的社會風險,而這種社會風險,就是一種信用風險,當全社會都陷入信用危機時,經濟危機也就為期不遠了。

正本清源,讓經濟迴歸常態!


所以,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大搞刺激,如果不能始終保持合理穩健、嚴格可控的狀態,並對該種方式保持戒懼,遠離它,最終必然導致債務雪球越滾越大,那麼任何試圖靠“借新錢還舊賬”的方式,本質上不過是徒勞無功而已,不富有任何建設性意義。

再比如,為了發展某一個行業或者產業,政府常常出臺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刺激該行業/產業的發展。那麼,結果又怎麼樣呢?幾乎發展不好,乏善可陳。主要原因就在於,要麼市場對政府投入(包括要政策紅利)依賴性太強,生存能力薄弱,缺乏市場眼光與經營能力,最終成為扶不起的阿斗,遭市場淘汰;要麼就是政策本身釋放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紅利,導致市場上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導致投機成分過多,太多的熱錢湧入進來,一旦市場紅利吃盡,這些社會遊資幾乎都會盡數撤離,最終留下一個爛攤子,成為市場棄兒。

所以,這種過於倚重政策,試圖通過富於功利性成分的政策引導,去激發社會的投資熱情,而不是通過公平合理的市場機制,讓有能力者參與進來,培育健全、理性、有責任、富於情懷的經濟人,違背了商業的自然之道,以至於該行業或產業運行的內在機制尚未建立、健全與成熟,就過早被透支,人們被培養成了嚴重的投機分子,背離了經濟發展的正道,如是一來,行業/產業發展不起來,自在情理之中。

正本清源,讓經濟迴歸常態!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勝枚舉。總的意思是要闡明,政府要最大可能地退出經濟發展領域,通過制定完善、周密的法律、制度框架,讓市場主體在健全的制度框架下,一展所長,靠能力吃飯,適者生存,並在公平競爭的市場氛圍下,讓人們加強學習,培植後進,以育英才,不斷提升自身價值,以質取勝,形成學習型社會;同時,通過健全的市場機制建設,打造全社會的理性經濟人,形成穩定的市場預期,讓市場投機者無機可乘。最終,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靠著精湛的產品技術與全社會的鑽研氛圍,引領社會向前發展,打造一個社會祥和、人民安居樂業的現代社會。

畢竟,在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高速發展,民眾高度覺醒,民智大開的時代,政府與其代替民眾決策,不如讓民眾自己決策,這種依靠千千萬萬民眾的智慧各取所需,更能形成泉湧噴薄的智慧力量,促進經濟社會均衡發展,其益處還在於,這種分散決策的機制無形中實現了自我對沖風險,形成發展均勢,而政府要做的,不過是建立制度、維護規則,做一個致力於社會安定有序的“守夜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