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让经济回归常态!

正本清源,让经济回归常态!

当今,发展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这种共识也日益形成一种发展迫切,以至于经济的触角早已伸向了全球各个角落,并不断向纵深领域挺近,进而表现出一种经济增长强迫症。不幸的,这种过分依赖经济增长,又不容许经济出现下行的局限思维,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绑架各国政府千方百计用以稳定经济发展势头,并借机透支未来的诱因,致使经济发展呈现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

正本清源,让经济回归常态!


发展经济就代表着一切吗?

在忙着发展经济的时候,是否我们忽视了什么?

当我们内心只有经济增长的时候,那些被我们无视、破坏、摧毁,或者是为了经济增长而造成的机会成本,我们该如何看待?

面对我们有过的非理性行为,我们拿什么进行自我救赎?

经济繁荣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错将进步视为理所当然。我们认为经济衰退都有周期循环的,总会在逆境中反弹回升。不过,不是永远这样子。停滞的痛苦。人类不喜欢失去已经拥有的,在经济停滞时,不仅缺乏进步,更糟的是要抗拒经济上的掠夺。修复凋敝的经济。利率下调、刺激方案与量化宽松似乎都没有效,提振经济的政策只会延长痛苦的停滞。刺激方案是会上瘾的止痛药。我们希望货币与财政的药方可以救我们,但持续使用这些止痛药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刺激方案的限制:历史的教训。一九二〇与三〇年代的经验告诉我们,刺激方案的效果总是有限的,甚至可能造成新问题。失去信任,也失去成长。信任不仅能提升经济效率,更是社会体系很重要的润滑剂。没有信任,经济很难复元,人类的互动也将逐渐毁坏。三大断裂。一旦经济陷入停滞,这三个断裂就会被凸显出来:富人与穷人、老年人与年轻人、债务人与债权人。从经济失望到政治动荡。不愿正视并着手解决因经济失败而衍生的困难,最后只会让政治朝民粹主义及保护主义倾斜。一塌糊涂的反乌托邦。十四世纪的英国,从黑死病爆发到农民起义的这段期间,发生了很多值得现代人记取的教诲。如何避免成为反乌托邦。我们不能假装只要一点点额外的量化宽松,或额外增加一些政府支出,就能解决当前的经济困难。我的建议说来简单,却难做到。

这些问题,在今天这个时候我们真的很应该潜下心来,认真思考。

正本清源,让经济回归常态!


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应当如何发展经济?不能正视这些基础性问题,一味功利的结果,只能让我们在沉迷经济发展的严重透支未来中,变得越发不可持续,给未来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

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与社会并行的一种发展状态,适应及同步于社会发展,而不超越其他方面的一种衡量指标。如果我们过分看重了经济这一发展指标,那么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其他社会发展指标的重要性,以至于顾此失彼,造成社会发展的失序,乃至对立。

我们不可否认,在一定时间内重点对经济进行扶持,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发展实践过程中通常采取的一种策略,也为社会运行所必需。但是,需要注意这种过于重视经济增长的思维倾向一旦相沿成习,成为一种习惯,就会很容易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就是经济是凌驾于一切的社会先行发展指标,其他不过是附经济之骥尾而已,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接着,为了发展经济,急功近利,出台各种措施,征服自然,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要地力,发掘财富,甚至不惜以牺牲自然、环境,以及透支未来,牺牲明天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这显然是一种危险的做法,副作用极大。

正本清源,让经济回归常态!


那当如何发展经济呢?或者换句话,发展经济的正确举措应当如何?答案是回归自然,就是让经济发展回归到它应该有的环境与状态中去,不破坏自然、环境,不透支明天,不大搞刺激,一切以有利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造福现代,不牺牲、危害未来为前提,利用现有的资源与经济基础,发挥聪明才智,组织结构性调整,从而创造财富,获得经济发展,而非无所不用其极,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因为这种急功急利的方式,必然导致“不择手段”,将整个社会推入道德风险的境地。

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而言,这种利用“货币”的大力投入(财政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货币投入),通过一种国家信用的方式,形成经济发展的强行推动效应。这种政策在启用初期,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推动经济大发展。然而,必须说明,这种方式往往是在经济不景气或经济衰落时期采取的,那么自然的,这种逆周期调节方式,通过加大市场上的资金投入量,以期拉动社会有效需求,本质上就是一种负债经营,而经济发展是需要连续投入的,这种负债经营,必然要求后续资金在供应上的不出现中断,否则资金链条断裂的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内在的传递机制丧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风险,而这种社会风险,就是一种信用风险,当全社会都陷入信用危机时,经济危机也就为期不远了。

正本清源,让经济回归常态!


所以,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搞刺激,如果不能始终保持合理稳健、严格可控的状态,并对该种方式保持戒惧,远离它,最终必然导致债务雪球越滚越大,那么任何试图靠“借新钱还旧账”的方式,本质上不过是徒劳无功而已,不富有任何建设性意义。

再比如,为了发展某一个行业或者产业,政府常常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刺激该行业/产业的发展。那么,结果又怎么样呢?几乎发展不好,乏善可陈。主要原因就在于,要么市场对政府投入(包括要政策红利)依赖性太强,生存能力薄弱,缺乏市场眼光与经营能力,最终成为扶不起的阿斗,遭市场淘汰;要么就是政策本身释放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红利,导致市场上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导致投机成分过多,太多的热钱涌入进来,一旦市场红利吃尽,这些社会游资几乎都会尽数撤离,最终留下一个烂摊子,成为市场弃儿。

所以,这种过于倚重政策,试图通过富于功利性成分的政策引导,去激发社会的投资热情,而不是通过公平合理的市场机制,让有能力者参与进来,培育健全、理性、有责任、富于情怀的经济人,违背了商业的自然之道,以至于该行业或产业运行的内在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与成熟,就过早被透支,人们被培养成了严重的投机分子,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正道,如是一来,行业/产业发展不起来,自在情理之中。

正本清源,让经济回归常态!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总的意思是要阐明,政府要最大可能地退出经济发展领域,通过制定完善、周密的法律、制度框架,让市场主体在健全的制度框架下,一展所长,靠能力吃饭,适者生存,并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下,让人们加强学习,培植后进,以育英才,不断提升自身价值,以质取胜,形成学习型社会;同时,通过健全的市场机制建设,打造全社会的理性经济人,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让市场投机者无机可乘。最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靠着精湛的产品技术与全社会的钻研氛围,引领社会向前发展,打造一个社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社会。

毕竟,在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高速发展,民众高度觉醒,民智大开的时代,政府与其代替民众决策,不如让民众自己决策,这种依靠千千万万民众的智慧各取所需,更能形成泉涌喷薄的智慧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其益处还在于,这种分散决策的机制无形中实现了自我对冲风险,形成发展均势,而政府要做的,不过是建立制度、维护规则,做一个致力于社会安定有序的“守夜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