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歷經喪亂瀕臨失傳

《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歷經喪亂瀕臨失傳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典籍浩如煙海,諸多名著流傳至今,依然給予著我們人文關懷和精神滋養。本期我們就來說書,談談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歷經喪亂瀕臨失傳

光看名字,我們已經能夠得出一些信息。《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也就是明成祖朱棣在位年間,即從公元1403年到1424年,前後共二十二年。

明成祖永樂年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定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同時,經濟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永樂年間,明朝國力達到鼎盛,百姓安樂。朱棣重視農業發展,勤政親賢,重用人才,後世將朱棣尊稱為永樂大帝。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永樂大典》的編纂過程。

《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歷經喪亂瀕臨失傳

永樂大帝

無論從史學方面還是文學方面,人們對於《永樂大典》這部鉅著的評價都很高,《永樂大典》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符號。

《永樂大典》編纂於永樂年間,是由當時翰林院的大學士解縉擔任總纂修,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主編。這部巨典雖然編纂於明成祖時期,但修撰此書的決議早在明太祖洪武年間就有。

《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歷經喪亂瀕臨失傳

解縉

洪武二十一年,就欲修纂一部前代未有的百科全書。當時君臣商議“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但因為各種原因並未付諸實行。到明成祖朱棣時期,為了整理知識,方便取閱,令解縉等人修書。 撰書的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修書本來就繁雜,尤其是這樣一本冠絕古今的書,在編修的過程中,召集了數百位飽學之士共同參與其中,初稿於永樂二年(1404年)完成,初名《文獻集成》,但明成祖看完之後很不滿意,認為書中所收入的內容還不夠完備,遠遠達不到預期要求。於是,朱棣又下令重修。這次重修的規格比第一次更為隆重,不僅有原主編解縉,還加上了太子少傅和禮部尚書等人共同謀劃;同時,朝野上下共同行動,據統計,參與編寫工作的人達到兩千餘人,不僅安排了各方面的具體負責人,還貢獻了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以作參考。至永樂五年,這本鉅著基本完稿,明成祖看後十分滿意,並親自作了序。

《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歷經喪亂瀕臨失傳

雖然書稿寫出來了,但書名是個大問題。就好比一篇優質的文章也要有一個響亮的標題一樣。對於別人來說,這是一個難題,但朱棣早已有了打算。在看完樣本之後,朱棣即命名為《永樂大典》。這樣,既突出了個人功績,也能顯示此書冠絕古今的地位。當然了,在後人看來,取名《永樂大典》,更多的是為了突出個人的功績和影響。

《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歷經喪亂瀕臨失傳

永樂六年(1408年)冬天,各項準備工作才最終完成,樣稿正式刊印成書。據《進永樂大典表》記載,全書共22877卷,光目錄就60卷,成書為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顯示了這本鉅著的偉大成就。

《永樂大典》: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歷經喪亂瀕臨失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