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历经丧乱濒临失传

《永乐大典》: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历经丧乱濒临失传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典籍浩如烟海,诸多名著流传至今,依然给予着我们人文关怀和精神滋养。本期我们就来说书,谈谈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历经丧乱濒临失传

光看名字,我们已经能够得出一些信息。《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在位年间,即从公元1403年到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

明成祖永乐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同时,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永乐年间,明朝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朱棣重视农业发展,勤政亲贤,重用人才,后世将朱棣尊称为永乐大帝。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

《永乐大典》: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历经丧乱濒临失传

永乐大帝

无论从史学方面还是文学方面,人们对于《永乐大典》这部巨著的评价都很高,《永乐大典》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符号。

《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是由当时翰林院的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主编。这部巨典虽然编纂于明成祖时期,但修撰此书的决议早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就有。

《永乐大典》: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历经丧乱濒临失传

解缙

洪武二十一年,就欲修纂一部前代未有的百科全书。当时君臣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因为各种原因并未付诸实行。到明成祖朱棣时期,为了整理知识,方便取阅,令解缙等人修书。 撰书的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修书本来就繁杂,尤其是这样一本冠绝古今的书,在编修的过程中,召集了数百位饱学之士共同参与其中,初稿于永乐二年(1404年)完成,初名《文献集成》,但明成祖看完之后很不满意,认为书中所收入的内容还不够完备,远远达不到预期要求。于是,朱棣又下令重修。这次重修的规格比第一次更为隆重,不仅有原主编解缙,还加上了太子少傅和礼部尚书等人共同谋划;同时,朝野上下共同行动,据统计,参与编写工作的人达到两千余人,不仅安排了各方面的具体负责人,还贡献了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以作参考。至永乐五年,这本巨著基本完稿,明成祖看后十分满意,并亲自作了序。

《永乐大典》: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历经丧乱濒临失传

虽然书稿写出来了,但书名是个大问题。就好比一篇优质的文章也要有一个响亮的标题一样。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个难题,但朱棣早已有了打算。在看完样本之后,朱棣即命名为《永乐大典》。这样,既突出了个人功绩,也能显示此书冠绝古今的地位。当然了,在后人看来,取名《永乐大典》,更多的是为了突出个人的功绩和影响。

《永乐大典》: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历经丧乱濒临失传

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各项准备工作才最终完成,样稿正式刊印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记载,全书共22877卷,光目录就60卷,成书为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显示了这本巨著的伟大成就。

《永乐大典》: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历经丧乱濒临失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