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男的理想是先尽孝

凤凰男的理想是先尽孝

前几天,我到远房的一个的哥哥家。

我这个远的房哥嫂,也是个当代的空巢老人。我这个哥有点腿疾,退休前,在一家单位当锅工,由于家里的条件不好和自身的原因,40岁才找了个智力有些问题的老婆。可生了个儿子却是活精鬼灵。

这个儿子从小调皮不好管教。记得有一次我去他家,进门就看到儿子站在屋中央,我那哥手里提着个棍子,瞪着眼,大声训诉儿子。

我这个哥,文化不高,可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就是教育方法简单。这儿子虽然是他的宝贝,他却从不溺爱,管教的很严厉。他说:因为儿子是他的唯一的希望。

这次是因为把同班的一个同学头上打了个包,人家家长找到了学校,学校通知我哥到校谈了话。我当过老师,一般通知家长到校谈话的孩子,大都是调皮挂了号的。我看着挨训的侄子,心想,这孩子脾气秉性 一点都不跟我哥。

可是,我这个侄子上了初中后就像换了个人,在学校不打架了,也不闹了,努力读起了书。我什么时候去哥家,哥哥总是向我夸,孩子大了懂事了。那眉梢挂着的喜悦溢于言表。这孩子也是努力,从初中到高中一路开挂,考上了一所名校。

侄子,大学毕业后又考了研,这从家里飞出去后,一走就是6、7年。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很少回家,假期里也总说学校里有事,只是回家少住几日就又走了。

我每次去哥哥家,他嘴里没了别的话题,开口就是我这个侄子。他们现在老了,儿子离开了家这几年,家里只剩下了他和老伴,他们感到了孤独。他们看到一些比他们还年老的邻居,子女考上大学走后,就留在了外地工作。有的一年只能回家看看 打个卯,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家。有儿无靠的老人,有个病,只能自己拖着不利索的身体上医院,很多事自己做不了,只能求左邻右舍帮忙。哥哥看着眼前的例子,自己害怕了。

哥哥的心病和愁绪使我的心境也有些暗然。现在的独居老人不只是个例,已成了社会问题。不只是城市,农村更甚。前些日子我回了趟老家,村里几呼看不到年轻人,都是些年老年体弱,走起路来颤颤巍巍,手里拄着拐棍的老人,还有岁数少微小点的,手里拉着个孩子,他们成了村里的主体人群。老人们告诉我,村里除了过年回来一部分年轻人,其它时间整年都是他们这些老年人守村。我的一个老邻居已经70多岁,他儿子的一家在深圳打工,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只是每月给寄回些钱来,他说,他要是有个突发病死在了家里也没人知道,邻村已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了。说着,老泪就掉了下来。

看着这些些情况,听着这些诉说,我不由的感慨,这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要经历的一段历程啊。努力吧国人,让国家发展的更快些,让这个历程更短些吧。

前些日子,看了一个台湾的母亲给儿子的一封信,引起了我好一阵思考。大致的 情形是这样的:

在台湾有一位夫人,早年丧偶,她教书赚钱,抚养儿子。

她把儿子教育成人之后,送他到美国留学,儿子毕业之后留在美国上班赚钱买房子,娶妻生子,建立了美满的家庭。

这个老夫人一直一个人在台湾,她打算退休之后到美国跟儿子一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就在她要退休的前的三个月,她赶紧写了一封信给她的儿子,将这个愿望告诉儿子。她自己一想到养儿防老,想到亲戚朋友羡慕的眼光,喜从心来,于是她一面等儿子的回音,一面把台湾的一些产业和事务都处理掉。

她退休的前夕,她收到了儿子从美国寄来的一封回信,打开信一看,里面还夹着一张3万美元的支票。她觉得非常奇怪,因为她的儿子从来不给她寄钱,她赶紧把信打开,信上写道:“妈妈,我们经过讨论的结果,决定还是不欢迎你来美国同住,如果你认为你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以市价计算,约为2万多美金,现在我再加一点,寄上一张3万美金的支票给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写信来啰嗦了。”

母亲读完这封信之后老泪纵横,只觉得一生守寡,从此会老年凄凉,她痛不欲生啊!

后来她学佛了,学佛之后,她想通了,她把这3万美金兑换成台币,做了一次环游世界的旅行。旅行中,她看到大地之美,于是她写了一封信给儿子,信上写道:“儿子,你要我别再写信给你,那么这封信就当作是以前给你信的补充文字,我收到了支票,也用你这张支票做了一次世界旅行。在旅行中,我突然觉得,我应该感谢你,感谢你让我懂得看破、放下,让我看到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是无根的浮萍,都在变化。如果我今天看不破,还这么执着、这么痛苦的话,可能一年半载,我就会去世,或者我会想不通自杀,地府岂不又多了一个冤死鬼。儿子的绝情让我看破了人间的缘聚缘散,一切都是无常,让我学会了淡定从容,我已经没有孩子了,心无罣碍,所以我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啊。”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台湾这个儿子的不孝之行表露的直白,直接。而大陆像这样的不孝行为有没有啊?像一些以工作忙、孩子小、路途远、抽不出空等为理由,长期不看望老人,不尽孝道的人,那些所谓的理由,真的就不是借口吗?我认为,事实是你的現实利益和尽孝的天平失了衡,你把自己的现得利益大于了尽孝。

我那个侄子毕业后,被上海一家大公司录用,并且只两年就升任了主管,年薪20多万,而他这个工资标准,在我们这个二线城市,一般的公司是难以达到的,关键是还他的前途无量。可是,三年后,他却辞了职,回到我们这个城市重新找了工作,年薪5万多元。同学亲朋们都对他的行为感到莫明其妙。而他说:父母养儿防老,我在上海虽然比现在前途要光明,可是我10年内恐怕难以有能力给自己买个家,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我也知道上海好,也想在上海,但是,父母年龄大了,他们随时都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护。我怕父母老去的速度快于我在上海有了条件尽孝的速度。

侄子的话说的质朴,但掷地有声 。

《增广贤文》有:千万经典,孝义为先,之句。告诉我们,那一部名人经典,不是先教人万理万事尽孝为大,人生还有什么能比在父母跟前尽孝更迫切和更重要的事情呢?

侄子说,父母倾其一生所有供养了自己,现在正是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必须首先考虑的是父母的需要。

是啊,他是在顾自己的前途要紧,还是尽孝道要紧,二者之间,进行了权衡后的取舍。

父母对儿女都是无私的,倾其一生所有,供养儿女求学求知有了本事,年轻的儿女们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广阔的世界,而父母这时的世界里只有儿女了,父母此时的愿望是膝下有儿孙,而儿女们的理想是否也应该万事孝为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