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巷战压力的中国会研发火力支援车,这背后原因值得称赞

【军武次位面】:路芷

在今年即将开始的珠海航展上,武汉高德送展的以59为底盘的火力支援车参展了,该车能携带20枚90毫米火箭弹,4枚反坦克导弹,一门机炮,一挺7.62机枪,填补了我国在这个方面的空白。

为什么没有巷战压力的中国会研发火力支援车,这背后原因值得称赞

▲披着"保鲜膜"的支援车

在二战之前,坦克等装甲车辆被认为不适合进入城镇作战,较大的车体与狭隘的视线使装甲车辆在面对手拿单兵反坦克武器,躲藏在钢铁丛林中的敌方步兵时反应迟钝,机动能力也会受限。但是,装甲车辆是集火力,防御,机动于一体的强大武器,在巷战中能为步兵提供有效支援,所以,如何让装甲车辆适应于巷战成为了各国装甲兵要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没有巷战压力的中国会研发火力支援车,这背后原因值得称赞

▲呆板的战术和城战的复杂,让IS3这类重甲铁乌龟也身首分离

作为有大规模坦克巷战经验的苏联人首先有了思路,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种思路不是诞生在城市战中,而是在阿富汗崎岖的山路上。苏联入侵阿富汗时,补给运输车辆要通过地势险要的盘山公路。阿富汗游击队抓住了这个机会,在道路两侧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对车队袭击。而一开始负责护送车队的T62坦克对这些分散且超出仰角的目标无能为力。被打急的毛子很快想出了方法:请出了"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和安装了双23mm的乌拉尔卡车,这些"凑合"色彩浓厚的方法很快有了效果,反应速度快,火力持续,凶猛且威力适中,射界广阔,能很轻易的将山上的游击队压制住。但这些临时工也有不少问题,防护力差,攻击方式单一。于是,苏联人决定研制一款新的专用装甲车辆。

为什么没有巷战压力的中国会研发火力支援车,这背后原因值得称赞

▲小口径高炮的密集火力非常适合打击建筑内的人员,远比仰角不够只能用高射机枪招呼的坦克好用的多

但这个工程还未成功,就因苏军撤离阿富汗和苏联解体而破产,只留下几辆原型车扔在了库宾卡。不过,随着俄军装甲部队在格罗兹尼的惨败,毛子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急忙又把它请了出来。最后定型为BMPT坦克支援车,并在叙利亚的巷战中大显神威。

为什么没有巷战压力的中国会研发火力支援车,这背后原因值得称赞

▲俄格战争中的俄罗斯装甲部队,可见其装备基本都是冷战留下来的

此次展出的支援车在外观与功能上来看与BMPT相似,但是是否会自用是个问题。因为我国的国防政策是战略防御,虽然近年一直在走出国门,但参与海外战斗的可能性并不大,对巷战的需求也不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装甲车辆几乎不安装遥控武器站和TUSK套件。而且专用支援车的应用面太窄,不大可能专门为其暴露一只专用的部队。所以这次展览目的应在外贸,高德公司瞄准了中东地区惨烈的巷战,用目前大量退役的59进行改装,虽在机动与防护上略逊BMPT,但在价格上有明显优势。并且中东地区国家保有大量的T55,在操作与维修上没有压力,再配合上以前出现过的59底盘改装的重型步兵战车,进行巷战不要太爽。

为什么没有巷战压力的中国会研发火力支援车,这背后原因值得称赞

▲T55的改装版非常多

不过我们不用这款支援车,不代表我们以后用不到这类装备。面对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战场,拥有一款支援车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过,按照外贸装备必有一款对应的自用型号且性能远超外贸版的原则,我们肯定有能力造出更好的。59底盘虽然便宜且保有量巨大,但是已经太老,性能已经落后,且为其进行改装性价比太低。未来的自用版支援车应采用96系列底盘改装,在机动性,防护力,火力和信息化程度上都会超过BMPT,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场收割者"和巷战之王。

为什么没有巷战压力的中国会研发火力支援车,这背后原因值得称赞

▲96坦克外形漂亮,底盘性能不弱于T72,非常适合改成支援战车,而欧美坦克尺寸过大,在城市战中不够灵活,造价也很高昂

所以,此次展出的支援车除了外贸,还起到了技术储备的作用。它很有可能是抛砖引玉,到了我们需要支援车的时候,我国更强大的支援车一定会一夜成军。

为什么没有巷战压力的中国会研发火力支援车,这背后原因值得称赞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