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当切立断

不管是胃息肉,还是肠息肉,检查结果一出来,就会吓倒一大堆人,所以今天就来说说胃肠息肉这些事。

息肉,当切立断
息肉,当切立断

首先,明确息肉的发病率,肠息肉发病率大于50%,胃息肉发病率相对会少点,意思是说:两个人去做肠镜,可能就有一个检查出肠息肉,所以也不必大惊小怪的,把自己吓死了。但不必大惊小怪,不意味着不用治疗,胃息肉会不会转变发展成胃癌呢,目前研究结果是可能,但基因突变等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不清楚。但肠息肉发展到肠癌研究已经是非常的明确,大约这个过程需要3至15年,所以一见到胃肠息肉,还是建议给予切除,进行病理检查,实在不做治疗的,也必须在3年内定期复查,避免胃肠癌的发生。

息肉,当切立断
息肉,当切立断

那什么是胃肠息肉呢?

1*临床上,肉眼看到的,或者内镜下看到的隆起于胃肠粘膜表层的增生物,就可以临床诊断胃肠息肉可能,这个是临床经验性诊断。

2*内镜检查后进行组织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报告出来:诊断各种类型的息肉,主要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这个是病理诊断,目前诊断息肉的金标准。但应该明确一点,因为胃肠镜检查,活检夹取的粘膜组织就那么一小块,而且很薄,所以做出来的病理就有可能漏了,即漏诊了,比如只有夹到粘膜表层,病理做出来报告:增生性息肉,其实这个息肉它本身可能是腺瘤性息肉,看病理的人,出报告,只对他看到的显微镜下片里的东西负责。因此即使病理报告也要结合临床进行诊断。

接着复习一下书上对息肉的分类知识:

1.腺瘤性息肉:这是最为常见的息肉之一,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结直肠癌。在病理学上又可以分为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样腺瘤的癌变率最高。腺瘤性息肉大小不一,大部分的巨大息肉都是腺瘤性。

息肉,当切立断

2.炎性息肉:又叫假息肉,这类息肉是由于粘膜在炎性刺激下增生形成的,临床上常常见于慢性结肠炎的病人,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肠道慢性感染等。炎性息肉常为多发,多数在1厘米以下。有时慢性炎症刺激可以使息肉成桥状,两端附着,中间游离。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3.增生性息肉:在大肠,还常常发现增生性息肉。尤其是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更多见。这种息肉一般很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表现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增生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

4.错构瘤性:这类息肉非常少见,比如幼年性息肉及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有些错构瘤性息肉可以癌变,但是癌变率一般非常低。

5.其他:以镜下肠道息肉为表现的肠道疾病,比如有些淋巴瘤,肠道类癌等等。

总结一下,腺瘤性息肉,还有部分错构瘤性息肉才会癌变,其他的一般不会,其中又以腺瘤性息肉中的绒毛状息肉恶变率最高最快,所以一旦是绒毛状腺瘤,一定要马上胃肠镜下切除,及时病理检查,如怀疑有恶变可能,可能就要进一步外科手术切除了。

息肉,当切立断

所以胃肠息肉要癌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该切除,还是该及时切除,以防万一吧。切了以后每1至3年复查一次。祝大家健健康康。继续关注我的公众号,给大家一份不一样的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