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教育还是要拼父母的

最近网络上有一张图很火,或许你们都已经听说了,就是一份五岁孩子的个人简历。

01

上海一个5岁的孩子,为了就读国际学校,自己做了一份简历。

首先它的内容就多达15页,光这一点就让很多成年人败下阵来。

孩子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性格、爱好等七大方“我两岁就开始听并跟唱学诗,现在已经会唱百首古诗。”

“我从三岁开始游泳,目前已经学会自由泳。”

“我从四岁半开始学钢琴,现在准备报考英皇二级了。”

“我已经学了4个月围棋,取得了11级证书。”

…….

他不玩平板,不过家家,用数独、火柴棒、七巧板锻炼思维能力。

闲暇之余做做科学物理实验,顺便掌握了重力、浮力、密度、热场冷缩的道理和多米诺骨牌效应。

喜欢看英文书,日记都是用英文书写,一年要看500多本英文书。

……

我不禁反思,这二十多年来我到底都在做些什么......

随着这个小孩的横空出世,家长们就好比受惊的蚂蚁一样躁动起来了。

“为什么我家那位5岁时,只会流着鼻涕看猫和老鼠”

于是家长圈刮起了一阵强烈的学习风,很多家长开始反省:“我要向这个孩子的父母学习。”

“我已经开始网购英文书了”

“我准备好了,这三天就教他自由泳”

……已经有些疯魔化了。

02

可是这种模仿,真的值得提倡吗?

史蒂芬·列维特,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他的一本书中,专门介绍了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

“史蒂芬·列维特”

这是美国教育部发起的,从1000所小学里,各抽取20名学生作为样本,追踪他们的学习及成长轨迹,用来以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和成长。

经过长时间的收集数据研究发现了,有几个因素对学生的成绩和以后成长至关重要。

1、学生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2、学生父母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

3、学生母亲在30岁后生孩子

4、学生父母在家说英语

5、学生是领养的

6、学生父母常参加PTA

7、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

一些大家认为很重要的因素,在研究中发现对学生成长并没有什么影响。

1、学生家庭非常和睦

2、学生父母搬到一个好的社区

3、学生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做全职妈妈

4、学生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5、学生经常被父母打屁股

6、学生经常看电视

7、学生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

每边都选出了几个因素,接下来会给大家仔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03

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

有影响: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无影响:学生家庭非常和睦

事实上得益于良好教育的父母,往往会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而且对于教育孩子更加有心得。

为什么家庭和睦对孩子成绩没有影响呢?

家庭结构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其实并不能产生多大影响,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很多感情破裂的夫妻,为了孩子能更好成长而维持婚姻,才是影响孩子的关键。

在孩子面前强忍着不满与厌恶,吵吵闹闹,又有哪个孩子能做到不放在心上呢。

有影响:父母拥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

无影响:父母搬入条件较好的小区

不可否认,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影响确实非常大,相信这一点大家都是有目共睹。

为什么搬家到好小区对孩子成绩不能产生影响呢?因为邻居跟你孩子毫无关系。

有影响:母亲在30岁后生孩子

无影响: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做全职妈妈

30岁后生孩子的母亲,通常是做好了准备,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在教育与培养孩子上,会更有方法、目的性、精力。

孩子出生后就做全职妈妈的母亲,其实并不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优势。这个结论可能会让很多全职妈妈沮丧。

有影响:父母在家说英语

无影响: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这个主要是针对美国情况,拉美裔学生的父母,社会地位普通不高,所以不讲英语的比例比较高,如果他们在家常用英语交流,说明接受了更多的教育,这跟上面一、二的情况其实类似。其实这一点,也适用于中国。在家能用英文进行日常交流的家庭,父母一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

有的家长喜欢周末带孩子去博物馆。但研究数据确实表明:孩子参观博物馆的次数,跟他的成绩并没任何关系。

有影响:学生是领养的

无影响:学生经常挨打

如果一个孩子是被领养的,他的成绩往往会受到很大影响。为什么呢?

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的智商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养父母。

中国很多家长喜欢“棍棒教育”,所谓“不打不成器”。但研究数据表明:棍棒其实起不了什么作用,它并不能提升未来孩子的考试成绩。

有影响:父母参加PTA(家长教师协会)

无影响:阻止孩子看电视

经常参加PTA的父母,其孩子成绩往往会更好。为什么呢?

不是因为PTA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而是往往只有那些关心教育的父母才会参加PTA。很多家长禁止孩子看电视,认为看电视会影响成绩。

但研究数据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跟看不看电视没多大关系。

有影响:家里有很多藏书

无影响:每天给孩子读书

家里有很多藏书的孩子,为什么成绩往往会更好?研究者做了大量比对,发现阅读其实并不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父母天天念书给孩子听,其实是没有什么用处的。那为什么家里有很多藏书的孩子成绩会更好呢?研究者发现——原因在父母。

会买大量书籍的父母,往往本身便聪明睿智、学历很高。他们本身爱学习,所以成了孩子学习的榜样。他们本身很重视教育,所以善于为孩子制造有利环境,他们本身喜欢琢磨思考,所以能将好的学习理念和方法传授给孩子。

这也是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区别吧

04

以上美国的研究说明,虽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育,但是也能让我们有所领悟。给学生带来最大影响的,往往是他们的父母。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而上面研究中没有影响的那些因素,往往都是父母主动带给孩子的,带有一点的控制性质。

其实——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讲完这些分析后,列维特说了一句话:

“对于那些想尽各种办法来帮助孩子的父母来说,这一发现或许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一直看重的教育方式,很多其实并不能产生什么作用。”

这并不是说,父母一点不重要。

列维特强调说:“这恰恰表明,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重要不是说“要对孩子做什么”,而是“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其实是拼父母。父母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这个拼,拼的不是谁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规范”孩子,让他必须怎么怎么样。

这个拼,拼的其实是你自己,你是不是一个更好的人,是不是能成为榜样去影响孩子。

05

音乐奇才高晓松,他中学读的是北京最牛的北京四中,高三时,他就获得了保送浙大的名额。他没去,最后考了清华电子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当时是清华最牛的系,对高考分数要求极高,但高晓松竟超了录取线60多分。

才子高晓松

他爸是清华教授,他妈是建筑学家,但他们平时并不管高晓松的学习,他们只是自己超爱学习和钻研,但是正是这样,高晓松自己养成了学习和钻研的习惯。

很多人说:高晓松怎么这么博学啊?

“从小我家里就有好多书,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我们家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因为父母超爱读书、超爱做读书笔记,所以高晓松渐渐成了和父母一样的人。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学习给孩子看。最好的教育,就是奋斗给孩子看。最好的教育,就是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父母作为榜样,影响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孩子做人的品格。

潘石屹是个很阳光、乐观、善良的人,他说他的这一切,都来自于“父母的形象遗产”:

“我爸爸在‘文革’时被打成右派,受了很多折磨挨了很多整,但他永远是乐观的。有一次,他穿着一个袖子的衬衫,到学校接我,手臂上都是血,我问他为什么衣服只有一个袖子,他说被‘民兵小分队’打了。但即使遭遇了这样的不幸,他在带着我回家的路上还唱着歌。这件事给我特别大的震动,让我从小就学会了要积极乐观。还有一次,他们在造纸厂干活时,一个滑轮掉下来,砸断了一个农民的腿。所有人都吓得哭了起来,因为腿断了,得花很多钱去看。工厂里来了个人,说赶紧送医院。大家都说没钱,真的没钱。工厂的人说:那就写借条,借200块。我爸站起来,帮农民写了一个领条。工厂的人问:怎么把借条写成领条了。我爸说,你这200块钱,相当于我们全村一年的总收入,借了也还不起,所以只能写个领条。这件事给我的震动也特别大,让我从小就学会了做人要善良。”

“潘石屹和父亲一起照相”

06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为人处世。

所以潘石屹也想把阳光、乐观、善良传给孩子:“我坚信父母的形象问题,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因为父母的形象,不仅是孩子走入社会的第一道大门,也是长存于孩子一生记忆中的宝贵财富。”

有一个很美的成语,叫“芝兰玉树”。这个成语,讲的就是东晋名相谢安家的子孙。

东晋的达官贵人们都无比羡慕谢家:“谢安家的子女儿孙们,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就像芝兰玉树生长于阶庭中一样,一代接一代,永不衰绝。”

一个朋友忍不住问谢安:“也没见你教导子女啊,他们一个个怎么都这么优秀?”

谢安说了一句:“言传身教。”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的过程。就如大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走在前面的父母,只要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只要努力塑好了自己的品行,只要努力过好了自己的生活,只要努力经营好了自己的人生;孩子的改变自然会“随之发生”。三流父母做保姆,一流父母做榜样。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拼父母,拼的不是资源,社会地位和金钱,而是人格上的高度,拼的是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多少。

由此可见,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