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那麼強大,漢武帝就殺了10多萬人,為何匈奴從此一蹶不振?

談文論史


凡是都有內因和外因。而且是內因決定外因。

在匈奴的這件事情上也是一樣的。匈奴的一蹶不振有漢武帝時期的打擊有關。更重要的還是匈奴的內因。

漢武帝將匈奴驅逐到了漠北,那地方漢朝要想再進攻,已經是鞭長莫及,成本太高了。況且此時,漢朝還在對西羌、朝鮮用兵。漢武帝暫停了對匈奴的進攻。匈奴並沒能趁此機會得以恢復鼎盛,即使在漢武帝駕崩之後也沒有恢復。這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1、漢武帝之後,漢昭帝時期,匈奴緩和了同漢朝的關係。最有名的事件就是放回了扣留19年的蘇武。只是漢朝受匈奴苦日子太久了,漢朝聯合烏桓對匈奴進行了絞殺。在這種打擊上,匈奴已經很難靠自身繼續發展壯大了。

外因依然如此,內應更是致命的。

2、公元前60年,匈奴內部因掌管西域事務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于屠耆堂爭奪權位發生衝突。日逐王降漢。這之後還有著名的五單于爭位。禍起蕭牆啊。


在以上內因和外因的聯合作用下,匈奴自此一蹶不振,以後再出現在歷史中,往往都是被打擊的對象。如東漢時期竇憲的“勒石燕然”。最後一次出現,就是五胡亂華,作為五胡亂華之一的民族,匈奴是存在感最低的。


東東歷史


理由有三個。

1,其實總人數接近20萬。

根據史記記載,霍去病出徵匈奴,總計殺敵十一萬人,如果算上內遷的渾邪王部四萬人馬,那就是十五萬。衛青對匈奴七戰七捷,史記卻只記載他總計殺敵五萬左右,對此我是持懷疑態度的,司馬遷不待見衛青眾所周知,史記中對衛青的評價也不高,淡化衛青的戰績是有可能的,比如最後的漠北決戰,霍去病率五萬鐵騎殺掉了左賢王部七萬多人,衛青同樣率領五萬精銳騎兵,面對的還是匈奴單于的大軍,單于的人馬鐵定不比左賢王少,最後衛青一戰定勝負,徹底擊潰了匈奴單于,但史記記載的殺敵人數卻不到兩萬,我覺得真實數字應該更高。



即便按照史記的記載,衛青霍去病二人的殺敵人數也有十五萬,算上投降內遷的,就是十九萬。那麼匈奴總共有多少軍隊呢?做個對比吧,1000年後北方草原的霸主契丹人,鼎盛程度和疆域面積相比匈奴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生活條件也比匈奴強了很多,他們最後號稱有70萬大軍,但實際也就只有40萬而已,與之相比,一千年前的匈奴在白登之圍時號稱四十萬大軍,但我覺得以當時的人口數量和生存條件,匈奴人馬如果滿30萬,那就是一個奇蹟了,按照30萬計算,匈奴人損失19萬就相當於損失了2/3的兵力,這使得他們再也無力對抗漢朝,再打就滅族了,只能遠遁。

2,漢軍打匈奴可不只是殺人,所到之處,有戰鬥力的士兵就殺掉,沒戰鬥力的平民俘虜,所有牛羊牲畜全部帶走,糧倉全部燒燬,這對匈奴的打擊是致命的。

比如史記記載,衛青在公元前124年出擊匈奴,雖然殺敵人數不多,但收穫巨大,俘虜匈奴人口1.5萬餘人,牲畜千百萬頭,大家想想,千百萬頭牲畜,這對匈奴是多大的打擊?

再比如,最後的漠北決戰,衛青在撤軍前把匈奴單于所在地的所有糧倉都燒了個乾乾淨淨,對於僥倖逃跑的匈奴人而言,沒了牛羊沒了糧食,他們怎麼活?吃土還是餓死?

3,漢軍極大壓縮了匈奴人的活動區域。



大漢對匈作戰可不止打仗那麼簡單,是要擴張領土的,霍去病收復河西走廊和祁連山之後,匈奴人悲傷的唱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大漢將匈奴人最豐盛的草場和馬場據為己有,此消彼長,大大削弱了敵人的實力,大大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綜合以上三點,可以得出,漢武帝對匈奴的打擊絕對是致命的。


北宋一書生


在古代能夠騎馬打仗的一般都是匈奴的精壯男子,匈奴不像漢人一樣以耕種為生,他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秦末他們主要居住在河套地區,那裡水草豐美,環境特別適合以遊牧為生的匈奴人生活。後來秦始皇命令蒙恬將兵三十萬北逐匈奴,卻匈奴700餘里,將匈奴趕出了河套平原,此地正式劃歸大秦帝國管轄。


此時匈奴的首領是頭曼單于,後來,秦始皇死後,蒙恬被殺,天下豪傑並起,戍邊的秦軍都被抽調到關東平叛,匈奴趁著秦末天下大亂,又奪取了河套地區,西漢建立後,由於國勢衰微,百廢待舉,在平城一戰中,漢高祖劉邦被圍白登,最終呂后聽取陳平計策,賄賂單于閼氏,才僥倖逃回,自此漢朝對匈奴開始和親,後世匈奴雖時有擄掠,但是靠著和親雙方總體上維持了幾十年相對的和平。

漢武帝親政後,開始謀劃部署對匈奴作戰,自馬邑之圍失敗後,漢匈正式決裂。匈奴的好日子也算到頭了,我們看一下漢軍歷次出擊匈奴的戰果,元光五年,衛青首擊匈奴,斬首數百。元朔二年,匈奴殺遼西太守,擄掠漁陽兩千餘人,擊敗韓安國的軍隊。衛青二次出擊,奪取了河南、隴西等秦時故地,斬首匈奴數千人,奪取匈奴牲畜數十萬頭,趕走了匈奴白羊王和婁煩王。其後,元朔五年春衛青帥大軍出高闕擄匈奴男女五千餘人牲畜數千百萬頭、元朔六年春衛青、霍去病出定襄、共計斬首兩萬餘人,元狩二年春夏兩季,霍去病二擊匈奴,斬首三萬餘,元狩二年秋,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降,降者十餘萬。元狩四年春,衛青霍去病斬首匈奴近九萬餘級,至此,匈奴主力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之前匈奴人時不時入遼西、代郡、雁門、漁陽等地進行擄掠,獲得基本的生活用品,經過多次打擊,只能遠遁到漠北苦寒之地,由於牲畜被漢軍大規模擄掠加上青壯勞力的大量死亡,匈奴人又不習耕種,生活愈加困苦。從此實力大減,暫時失去了和漢朝抗衡的能力,但是漢朝這邊損失也很嚴重,多次出擊匈奴,將文景兩朝積累的鉅額財富揮霍殆盡,國內流民四起,經濟陷入了崩潰的境地。後來李廣利出擊匈奴,損失7萬餘人,帝國精銳也是損失殆盡。自此,雙方均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作戰,邊境上有了暫時的和平。

參考文獻《史記》


大飛哥愛歷史


自古王朝的強弱都不是固定的,就算再強大王朝,也終有衰敗的時候!這個普遍的規律不管是對中原王朝還是北方遊牧名族政權都是通用的。而一個政權由盛轉衰有時往往只是需要一個事件。

之前匈奴一直壓制著漢朝,歷代皇帝不得不採取和親之策,匈奴是趾高氣昂的,內心也非常傲慢!

後來漢武帝派大軍北擊匈奴,雖然單叢斬首的數目來說不算太多,但是對於匈奴的心理打擊是很大的。

不僅如此,這場大戰也成為兩個政權興衰變化的轉折點!此時的強弱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這個道理就像兩個拳擊手在打比賽一樣!單從實力上看,一方是成名已久的老將(匈奴),一方是後起之秀(漢朝)。一開始老將(匈奴)趾高氣昂的壓制著對方(漢朝),以為自己可以任意拿捏對方。只是想不到對方(漢朝)其實一直是在積蓄力量,然後突然出手,一拳接一拳的逆襲反殺,將自己打趴在地(漢武帝北擊匈奴)。此時的老將(匈奴)才明白,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擂臺上的主角就是將自己擊倒的人(漢朝),而自己(匈奴)一旦倒下,對方(漢朝)就不會再給自己爬起來的機會,一蹶不振,最後被KO(漢宣帝時徹底消滅匈奴)也只是必然的事情!


庸夫談歷史


十幾萬有生力量被消滅,會嚴重影響匈奴一百多萬人,他們本來假以時日,能生育下一代的,由於有生力量的被消滅,導致下一代也大量沒法出生,時間推移,匈奴人口逐漸凋敝。遊牧民族最重要的就是人口,人口的急劇減少,導致這個部落聯盟的瓦解,走向一蹶不振直到被另一個遊牧政權吸收。


第九區春蟲蟲


匈奴在巔峰期大約有一百二十萬人吧 死的主要是青壯年男子 還有大量俘虜 又大量繳獲了牛羊等物資 沒了這些人 這些物資 老弱婦兒很難熬過嚴寒的冬天 而且佔領了河南地 河西地等水草豐美的地方 被逼到了漠北 不適合生存 再加上其他民族的反抗 匈奴人逐步走向衰弱


小李廣27


提問的人好幼稚,民國4億人,為啥陣亡300萬國軍就擋不住了?日本7000萬人,為啥原子彈才炸死30萬就投降了?趙國300萬人,為啥白起坑殺40萬就一蹶不振?


如此厚顏無恥之人8


愚蠢的問題!十萬適齡男性是人就知道有多重要!100萬人口中能提煉出的適齡男性不過6萬人,我不知道當時匈奴有沒有上百萬人口,落後的遊牧業能不能讓這百萬人口都活下來。能幹活的都死了,老人女人和孩子面臨的處境可想而知。不是被搶了就是被殺了,還能繼續霸主一方我覺得是痴人說夢。


繼續流浪17


一百個人裡,大概會有九十個看熱鬧的。匈奴人也不例外,有組織的抵抗者只有少數人。而且畢竟是他們先侵略漢朝的,那啥不成反被幹爆,國內的百姓只有深深的恥辱感,哪裡會組織反抗,自然就一蹶不振


歷史的星辰大海


再強大也不能窮兵黷武!窮兵黷武必滅亡!再強大也不能欺負人!欺負人必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