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朝錢看,準沒錯

監管:朝錢看,準沒錯

監管:朝錢看,準沒錯

最近似乎進入了一個監管集中引導平臺退出的清退期,日前,大連市互金協會發布了平臺退出指引,而此前北京、深圳、上海、濟南、浙江、杭州、廣州等地互金協會也先後發佈了問題平臺退出指引文件,為即將退出網貸序列的平臺提供指導示範。

我在此前的「離岸流」專題中,專門的提到過這次得清退潮,清退潮出現的先決條件,就是建立一個能夠引導平臺妥善退出的機制程序,從越來越多的地區發佈清退指引文件來看,我們可以理解為,接下來將進入一個清退期,大批量的平臺將在此退出。

清退期,其實就是我一直在講的離岸流,早在9月初我就對即將到來的清退潮有所預感,當時監管及相關部門以一種一天發佈一則公告的做法,持續刷屏了近一個月,這種高壓的態度在此前是前所未見的,所以當時我就在想,這一次的整頓應該是要一次性肅清毒瘤,是畢其功於一役的一場行業淨化運動。

無論從

那個角度來看,這場清退潮都是無可避免的,自16年正式啟動網貸備案概念以來,已連續延期兩次,如果19年再次發生備案延期情況,對於整個網貸備案的公信力將大打折扣,屆時的網貸行業將面臨雪崩式的潰散。

因為由三次備案失敗所帶來的市場參與群體信心坍塌,將會直接冰凍整個P2P市場,規模腰斬,流動性清零,禁止新增,這些都是第三次備案延期後可能會出現場景。

所以,如果你還對接下來可能到來的清退期沒什麼概念的話,我可以很明白的告訴你,接下來幾個月,你將見證近千家平臺發佈清盤公告,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動作,令人慶幸的是,這是一場由監管主動引導的行業淨化行動。

從9月份開始,我就一直在對「清退機制」這件事保持高度的關注,早前僅有上海、廣州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發佈清退指引,尚未能說明全國範圍內的清退潮來領,而近日,隨著大連互金的清退指引發布,大面積的清退潮正在朝著海岸線襲來。

不過,隨著清退潮的逐漸逼近,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平臺存量的大小,似乎成為了能否通過合規備案的先決條件。

11月12日,鳳凰網報道了一則新聞,杭州監管部門近日正在著手進行網貸行業整頓,第一批將清退存量不足1億元的平臺,收到金融辦清退通知的平臺,須在12個月內分期兌付本息,完成清退,如果本輪清退效果顯著,下一步還將考慮繼續擴大清退範圍,對存量不足5億或10億的平臺進行清退。

除杭州外,今早,一則北京將清退存量5000萬以下平臺的新聞在各平臺傳播,不過不久之後文章便被刪除。具體北京是不是這樣,會不會這麼做,還要看後續情況。

除杭州、北京外,不久前的廣州互金協會也在通知中「鼓勵業務量小、待收餘額不大或無繼續經營意願的平臺」在完成資金清退後,主動退出市場。

從種種跡象表面,以存量為標準的一刀切做法,似乎正在逐漸成為本次清退潮中的「主旋律」。

拋開復雜的行業、經濟環境,我來和大家談談我對於存量標準的一些看法。

存量小的平臺如今的日子並不好過,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隨著資金持續的流出,運營成本的增加,還有周期漫長的備案長跑,小平臺無論是從盈利性、穩定性亦或著持續性等各個角度來看,都全面的弱於所謂的大平臺們,而這,也成為了監管放棄他們的理由。

然而,真的是這樣的嗎?

凡事無絕對,大部分的小平臺固然營運艱難,但他們真就到了Facebook(fei si bu ke)的地步了嗎?

除開個信、車貸、消費金融等大資產領域的平臺不說,還有一部分的平臺是深耕於細分領域的平臺,這類平臺囿於市場容量的問題,很難做大,但即使如此他們也能以絕對領先的市場地位取得豐厚的利潤,而就是這樣的平臺,卻因為存量問題必須面臨著清盤退出的尷尬局面。

另外,在額外多說一嘴,部分細分領域本就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不樂於進駐的,一是業務量小,二是風控成本高,所以這些細分領域的小微企業長時間都在被融資難的問題困擾。

而隨著專門紮根於此的P2P平臺建立,在專業的風控和絕對的市場佔有率面前,平臺是能夠保證長期平穩可持續發展的,無論是對於細分領域的發展還是普惠金融的推動,都起到了很好地助推作用,在這樣以存量為標準一刀切的關停之下,該領域下的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又由誰來解決呢?

再有就是,部分平臺雖然因為環境的情況,平臺盈利有所下降,但絕大多數平臺還是能維持收支平衡的,熬過寒冬未必不能枯木逢春,這些平臺在穩定性方面並不弱與其他平臺,在存量的大刀下,統統被強制引退,這樣的清退潮,對於淨化行業真的能起到作用嗎?

比起這樣生硬的做法,我更樂見於監管在基於對每家平臺足夠了解的情況,依據平臺營運現狀做出相應處理方案,而不是劃出一道籠統的數字,數字之下統統清退。如此做法,一來於行業發展無疑,二來也確確實實不能妥善的處置平臺風險。

因為風險並不僅僅存在於小平臺中,個別大平臺目前暴露出的毛病比絕大多數的小平臺都要多,難道就因為體量大的原因,可以倖存?

網貸備案行動,說到底,是一個風險處置行動,是一個樹立行業標準的行為。

在P2P的市場中,每一個參與主體所面臨的風險都是不一樣的,也沒有任何一家平臺能規避所有風險,以存量為核心的清退準則,看似處理了一眾潛在的小風險,其實是一種治標不治本且透支了行業成長裡的做法。

真正想要妥善治理行業風險,我認為還是要回到監管最初的三步走裡,平臺自查,協會自檢,整治辦抽查,由這三輪檢查形成的平臺報告,基本能反應一家平臺的所有情況,在此基準之上,監管部門依照各平臺情況劃撥處理方案。

從監管目前種種跡象來表明,以存量為核心的清退準則正在成為主流,就是不知道,在這場潮水退去之後,細分領域的平臺還能保留幾何,行業的標語普惠金融還能響幾聲?

今天的問題似乎又暗合了我們社會大眾一直以來的普世觀點:

朝「錢」看,有錯嗎?

本文及本公眾號觀點僅供交流探討,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投資人依據文中觀點進行投資需風險自擔,責任自負,由本文及本公眾號觀點造成的一切損失本人及公眾號概不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