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开学,我就当了一回“熊家长”!


孩子刚开学,我就当了一回“熊家长”!


文丨我是苏末

本文由:夏苏末(ID:sumoxiaxia)


自从当了老母亲,我一直在教育的路上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带歪了儿子。

他上学以后,我更是紧盯家长群,生怕一时不察就成了被老师点名批评的熊家长。

万幸的是,儿子很顺利地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我和冯老师才得以苟延残喘片刻(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二年级开学后,孩子表现得很自律,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再吃晚饭,然后读课外书,再去玩。

当我暗暗窃喜,以为儿子的小学生涯就要以此定了基调的时候,危机突然来了:

数学老师致电家访,问我怎么没去办公室找她?我听了一脸懵圈儿,因为完全不知道。随后,老师告诉我,儿子成绩不好,希望家长平时多上心,做好辅导。


听完老师的反馈,我心里大概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

01


儿子开学一周时,学校进行过一场摸底考试,他数学考了89分,是上学以来的最低成绩了。

试卷发下来,我跟儿子一起看了所有的错题,发现都是因为他马虎,每道题都是会的。

入学时,我就曾跟孩子沟通过,题不会做没关系,我可以教,但马虎出错就不行,这是原则问题,是不被允许的。

拿到试卷以后,儿子很难过,我们找到了原因,他主动提出要进行惩罚,每道题打手心三下,希望自己记住教训,以后不再马虎。

我当然配合执行,打了他手心12下。

然后,这件事,就这么掀篇过去了。

孩子刚开学,我就当了一回“熊家长”!


02


听完老师的反馈,我真的特别感动,感谢她对孩子的用心。然后,我就跟老师简单解释了孩子这次考得差的原因,而且孩子也意识到问题了。

老师听了,就问我:“孩子一年级的数学成绩是怎样的?”

我说,“大多是97分以上,最差考了91分。”

老师听完未做回应,反而跟我强调说:“孩子现在乘法口诀背得很不熟练!”

讲真,听到这个结论的一刻,我心底是稍稍有情绪的。

因为从开学的时候,老师就专门建了一个群,要求孩子们每天在群里打卡,发乘法口诀的背诵视频。

我们是第一个执行的,从建群当天从没落下过,而且儿子在暑假的时候已经提前预习了功课,一开始背诵的就是1到9的乘法口诀,无论按顺序还是打破常规,儿子都掌握得很好。

老师应该是没怎么检查孩子们的打卡情况的。

所以,我就把孩子平时的表现,如实跟老师讲了。

而老师本能的反应却是继续寻找孩子的不足,跟我说:“你家孩子有些内向,平时也不太爱表达,我也不了解情况,总之,对孩子的事情,你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上心。”

我礼貌地再次跟老师道谢,表示自己一定会对孩子的事情上心,然后,默契地跟老师达成“共识”,结束了这场通话。

很显然,这场沟通真的不怎么理想。

同作为孩子成长的守护者,我是很想通过诚恳的沟通以孩子的利益跟老师探求共识的,不知道老师是不是因为我的反驳,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质疑,一直在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而辩论


孩子刚开学,我就当了一回“熊家长”!



03

在我们沟通的过程中,我相信老师绝对没有诋毁孩子的意思,而我也没有任何偏见,只想针对问题,简单扼要地讲明情况,让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而老师可能更想要一个,对她提出的要求无任何异议,无条件去执行的家长。

可我为什么宁可忍受被贴上“熊家长”的标签,也希望老师能以一个客观的眼光去看待我的孩子呢?

因为在我看来,在没有任何理论证据的基础上,就给孩子贴上“内向”、“多动”、“慢热”等标签的做法,就像是一场凶猛的阶级斗争,会对孩子的心理带来深重影响。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概念叫“自我实现”,它是马洛斯人本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指的是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这是个体对追求未来最高成就的人格倾向性,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所以他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是什么样的人。”

这种自我实现的力量就是潜意识的力量,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潜意识里就会做出被贴标签的行为。

有这么一个相关的实验,实验者随机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了两组,然后告诉老师一组是优等生,另一组是资质普通的学生。两组学生一样上课学习,结果考试的时候,优等生一组的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组。

这样的结果是令人吃惊的,因为当时的分组是随机抽签决定的,这群学生的智商是没有差别的。

由此可见,老师对孩子的期待,会改变孩子对自己的期待,所以任何简单粗暴地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是一种心灵的伤害。

而且孩子在年纪小的时候,对自己是没有定见的,他们的自信是通过父母、老师和同龄人给予的反馈建立起来的。

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不应该给孩子粗暴地下定义,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孩子刚开学,我就当了一回“熊家长”!


04

跟老师的沟通不畅,我决定换个方式去解决问题,虽然不确定所产生的效果,仍愿意去尝试,因为我相信,任何相信孩子、肯定孩子的行为,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孩子放学回到家,我就跟他聊开了:“宝贝,妈妈今天替你收了一份特别美好的礼物。”

儿子显得有些迫不及待,连忙问我是什么礼物。

我告诉他是数学老师的表扬。

儿子听到我这么说,眼神有些紧张和闪躲,显然他对老师的评价很在意,自己又信心不足。

我拉着他的小手,试着去安抚他:“老师问我为什么没去办公室?可是我没收到过通知呀。不过没关系,老师又给我打了电话。”

儿子一脸歉意地,说:“妈妈,对不起,这件事我忘记告诉你了。”

我说没关系。

接着儿子很紧张地问我:“妈妈,老师都跟你说了什么?是不是因为我考试成绩不好?”

我说:“是啊,老师觉得你这个成绩不像你平时的表现,所以特意打电话问你以前的成绩。”

儿子开始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妈妈,你是怎么回答的?”

我说,“当然是实话实话呀,我们数学成绩一直很好,每次都能考98分到100分。老师听了很高兴,说你在学校里的表现一直都很棒,在微信群里背乘法口诀很熟练,还提前预习了功课,所有的乘法口诀都学会。”

听我讲完,儿子才渐渐开始放松下来,主动跟我坦白说:“前几天老师抽查,我的乘法口诀背得不熟练。”

我就问他:“因为什么呢?”

儿子不好意思地跟我讲:“因为我当时有些紧张。”

我说,“嗯嗯,班里都是新同学,老师也是新老师,确实还挺紧张的。”

儿子点点头,很愉快地就释然了。


孩子刚开学,我就当了一回“熊家长”!


05

其实,我不是虚伪地鼓励孩子,是真的理解他,也认可他。

二年级开学的时候,他们赶上学校换新校区,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被打乱重新分了班,老师和同学都是陌生的。

十多天的时间,孩子对新环境还没有完全熟悉,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要认识新同学和老师,要接收饭菜的口味,寻找放松玩耍的地方,学校就这么心急火燎地进行考试,孩子表现不如往日,不是太正常了嘛。

这时候,我们更应相信自己的孩子,多鼓励少指责,孩子才会变得非常相信自己的。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儿子在摸底考试失误以后,后来的考试连续两次都考了满分。

每次他拿试卷回来,我都忍不住觉得庆幸,如果在刚开学那会儿,在老师给孩子下定义的时候,我不做沟通,完全听从老师的要求和建议,恐怕自己早已经坠落在焦虑的深渊。

儿子在我的焦虑和老师的定义下,接收了自己“数学成绩不好”的评价,一定会用自己的行为去强化这个定义。

这样他即使考了满分,也未必会相信自己的。

心里暗自欢喜,我发了条朋友圈,分享了我当“熊”家长的这段经历。有些妈妈看到了,评价我的做法太冒险。

有一位妈妈留言说,“我从来不敢反驳老师,因为担心孩子会在学校受委屈。”

我却觉得恰恰相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都不能客观对待,不能正确看待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不能做平等的沟通交流,才是给孩子带来委屈的根本。

如果你真的在乎孩子,就不该任凭这样的事情顺势发展下去,而是积极跟老师沟通,找出一个改善方案。

父母和老师,都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引导人,如果凡事能以孩子更好的成长为最大利益,或许最初跟老师难以达成共识,但通过持续理性的沟通,之后肯定能找到最妥帖的解决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