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盞集:古代建盞外銷的基本路線

古代建盞的外銷既通過陸路,同時也依靠水路。

在宋元時期,福建的泉州、福州等港口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其中泉州港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雲集世界各地的商人,號稱“東方的威尼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北宋時期,福州已開闢通往日本、朝鮮及東南亞的航線;此外,浙江的寧波港也是建盞外銷的重要港口之一。

夫物盞集:古代建盞外銷的基本路線

據葉文程、林忠幹先生研究,建盞外銷到日本有三條航線:

1, 福州—琉璃群島—日本;

2, 泉州—澎湖列島—日本;

3, 寧波—日本或泉州、福州—寧波—日本。

在宋代,明洲(今溫州)也一直是中日交通門戶,中國到日本的商船,多由此地放洋,回國時亦停泊於此。

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2007年5月,該處及附近南浦溪西岸農地採集和出土了數十件名貴的鷓鴣斑紋碗殘件。

夫物盞集:古代建盞外銷的基本路線

根據遺址所處的位置推測,這裡是存放待運產品的倉庫和貨場,而河邊則是碼頭。

1935年6月美國學者普拉瑪考察建窯時,曾通過這條水道運走了大量建盞。因此,可以肯定,宋代建盞的很大一部分應是通過這條黃金水道運抵福州港或泉州港銷往海外。

普拉瑪教授到水吉鎮大路、後井、池墩等三個小村調查,找到了大片的窯址堆積,獲得了大量的實物標本。他在《建窯研究》一書中回憶當年的情形時寫道:“水吉的內地村莊出產的茶碗就是這樣用小船裝載後向前航行進入世界市場。”

在離開中國後,將他的建窯之行寫成專文,並發表在1935年10月26日《倫敦最新插圖新聞》上,轟動一時,建窯逐步被世界各國所瞭解。

夫物盞集:古代建盞外銷的基本路線

在日本,由於茶道對日本人民的生活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日本僧人在引進中國《唐氏茶會》的同時,還引進了中國當時最名貴的茶具——建盞。

所以,日本明間後來就流傳有“宇內聞聲髓建窯”的詩句,由此可見到元朝及以後,建窯的兔毫盞在日本仍享有極高的知名度。

小小的建盞隨著浩浩蕩蕩的商船,從一個偏遠的閩北的小鄉村走向了廣闊的世界,不僅豐富了當地國名的日常生活,而且對輸入國的社會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恐怕是建窯的窯工們所始料未及的。


器物有情,溫暖無聲;玩盞興趣為先,不忘初心!

此文章為【夫物盞集】整理發佈,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私信或者點擊文章末端的廣告進去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