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诗词考虑平仄吗?

厚德载物72394


2.为什么我们在读古诗时会觉得语句很流畅很顺口,并充满着音韵美,因为古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写格律诗者不仅要懂平仄,而且还要会对仗。我举一联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它的平仄是这样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联之间平仄是完全相对的。并且词性完全相同。我们来看“沉舟对病树,“千帆对万木”,“侧畔对前头”。

再加上意境非常的棒,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3.写古体诗的学问很深,首先你必须要懂得平仄,你才能有会灵活应用的可能性,要想学写诗的朋友最好先找一本王力著的《诗词格律》看一下。

4.同时,古人写的诗词与现代的拼音是不一样的。古人写诗用的韵书主要依照《平水韵》分为阴平,阳平合起来为平声。

上声,去声,入声,合起来为仄声。

在现在,我们的说话发音方式与古人区别已经很大,所以现代又重新编了一本按照现在的普通话标准韵《诗韵新编》

5.在《诗韵新编》里,按照的是普通话的发音。分为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其中,入声字已经没有了。不过现在粤语倒是挺适合朗读诗歌,南方很多地区的方言也保留了入声。

6.在这里我可以细细说一下入声字,所谓的入声字就是今平古仄的字,例如:福,竹,约,缺,独,急等字。按照普通话去读这些字,他们全部都是平声。但是在古代这些字为入声字,因此这些字在古代的话是仄声。

7.用现在汉语拼音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现在的人写古体诗词,依然是按照古人的韵书《平水韵》,所以就写诗词的人而言,依然会按照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来写的。

8.总之,简简单单地把平仄仅仅用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是不对的。毕竟古人的发音规则,与现代的普通话是不一样的。首先,古代普通话中,平声分阴阳,仄声上去入,根据古代普通话(不考虑方言)的声调,是张口就来,不存在差别的,就跟现在的一二三四声一样,只不过古代写诗词用的是五声

9.其次,哪个字上面韵,就跟现在我们什么字念什么音声调是几声一样,清清楚楚,上学也是要学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等等等的,不存在什.么障碍。

10.注:《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南小朝没有诗


古人写诗词考虑平仄吗?回答在这个问题得需要了解诗词的发展史 ,再有就是‘古人’这一概念。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人为古人。

首先简略的谈谈诗词的发展史,从诗经、乐府、骚体、格律诗到今天的现代诗(长短句)。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汉语语言文学特有的文体形式。 格律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格律诗定型也经历漫长的发展时间。自定型后,格律诗称谓近体诗。那么以前的,诗经、乐府以及骚体诗称谓古风(诗),再者就是现代诗(长短句)。就诗体本身来说,古风和现代诗不讲究格律。近体诗讲究格律。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汉语语言发音,千差万别。一首格律诗,在某一人群读来朗朗上口。但在另一人群读来就非常扰口。(这也是守格律与不守格律之争的关键所在)

回到本题,古人写诗词考虑平仄吗?1.格律诗定型前,古人写诗词一般不考虑平仄,2.格律诗定型后,大部分古人(诗词作者)考虑平仄。但在这一时期也不乏写古风(扰体)诗的作者。一首好诗不是以附合不符合格律为标准的。古风有很多诗词名句流传至今。

最后,汉语语言音律,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诗词的格律形式也有很大变化。有好多格律诗词,现在读起来很是绕口,这并不是不守格律,而是因为古人的发音与现代人的发音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今天的诗词爱好者,应该以自己的所长进行创作。有格律,不畏格律。古风诗词,近体诗词(格律诗词)。现代诗词尽量发挥。以自己的才学为中华文明添彩。拙见与友商榷!谢谢!


张先生zjc


诗词的定义很广,包括诗和词,我们这里只讨论古诗词。

我们先看词,词是从近体诗发展来的,又叫“长短句”、“诗余”等,词有谱,我们创作时叫填词,就是因为词谱的格律都安排好了,必须要遵守的,词是用来唱的。

古人词有很多变体,变体的出现可能会打破最开始的格律,那是不是说可以不按格律填呢?不是,古人创造变体时,也会重新曲谱,有新的唱法,譬如元好问的《雁丘词》,就是《摸鱼儿》的变体,元好问在创作时明确说明自己重新曲谱的过程。

所以词,我们必须按照词谱来填,当然要考虑平仄。

至于诗,范围就广了,大体分古风,近体诗和现代诗,现代诗我们不论,比较自由。

近体诗又叫格律诗,顾名思义,得按照格律来写,格律的范围很广,而且各个朝代都没有官方统一定义,争议的东西也很多,我也曾开贴讨论过,但有些基本的格律还是有共识的,譬如韵,平仄,律诗对仗等,平仄上又有变体和拗救,变体基本就是“二四六不论”体,而拗救也存在争议,有认可也有诟病的,在于个人理解。本人对拗救只认可“锦鲤翻波”一格,因为古人格律诗大数据显示此格概率很高,远超过尾三仄。不管什么体,拗不拗,总体来说,平仄必论。

至于古风,可能不少人有误区,认为写出律的近体诗就可以叫古风,这是想当然的说法。古风有“辞曲歌赋行引吟”等,各有特点,对声律的要求也不同,很多声律今人无考。古人要想精通,有所成就,需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研究学习写作,而格律诗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限制创作,而是为了便于创作,使诗歌更“平易近人”,按照格律“套”即可,因此从唐开始,才出现大量的优秀诗词。所以有些人批格律限制了自己的想象,真的是冤枉格律了,因为没有他,你写的什么都不是,他的要求很低了。

因此,我们可以不按近体诗格律写诗,可以不论平仄,那我们就不能以近体诗名,按照什么体写就是什么。但不能把无格律的近体诗冠名“古风”,很多人估计古风的文体都分不清,就拿来当了自己格律诗的备胎!

总之,我们写什么文体就按什么格律,文体平仄怎么要求就按要求来,可以求变,不妨先变个文体的称呼,而不是强格律之所难,替己罪之羔羊。

感谢大家,篇幅有限,只讲了皮毛,欢迎评论区讨论,根据大家讨论的问题,以后开贴针对性说明。





有间诗社


诗者,乃最富音乐性之文章,欲求其能歌咏动听,除于平仄声调上,力求其平仄外,尚须押韵,始能增加旋律之美。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平仄押韵。

何谓韵?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易言之,“韵”即是“同一收音”之谓。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ㄨㄥ)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ㄧㄢ)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而将某些诗句之末尾,根据平仄用上同韵之字,即称为押韵。

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根据平仄押韵之作用

押韵之作用有二: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也。目前古典诗家所通行之韵部,为清康熙时颁布之【佩文诗韵】。该诗韵乃是以元末阴时夫所考定之“平水韵”为蓝本,共一百六韵。其中平声分上、

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一东、二冬等之数目,只用于标明韵目之次序,非有他义。而上平、下平亦祗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为二卷。非阴平、阳平之谓,于此一并述明。

特殊之押韵法

一: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也,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惟仍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

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盐、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当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

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于此可知各人持论,亦自稍有不同。

二: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

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然亦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诗押“二萧”韵,而尾联借用“四豪”韵之字。以上皆称为“飞雁出群格”。

三:进退格──律诗之押韵

又有所谓“进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联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复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然亦须在古韵本相通之范围内,非可任意也。黄朝英【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

四:辘轳格──辘轳韵

如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没投墨客摩蝌蚪,胜与朱门饱蠹鱼;愧我初无草元(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此诗之前半押“虞”韵,后半则押“鱼”韵,即所谓辘轳韵也。吴师道之【吴礼部诗话】云:

辘轳出入用韵,必有奇字乃可。若句韵寻常,则用此何为?又必用韵联而声协者,若东冬、寒山、肴豪、清青之类。今人间越用之,或一在上平、一在下平,皆非是。

五:极端之例──另有一种极端。

例如:永王东巡歌 李白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湾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中之字。

总之,古人作诗非常讲究押韵,那么押韵的基础就是平仄,所以,古人作诗特别注重平仄,这是写诗的基本功,不懂平仄押韵,就不能写诗


一直健走


最开始时期是没有平仄的讲究。以古诗为例,就只是讲究韵脚,不讲究平仄。

到了成熟时期讲究平仄,而且相当严格,用韵相当严格了。

平仄的目的是使诗词句上口好听,讲究声音、音律、产生节奏声韵美而形成讲究平仄。

如果意境好、字面美、又不适合更换字,适当突破平仄也属正常,只要不是很大出入,无奈为之这样的情形也还是存的。

中国诗词的平仄,是根据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依据的平仄声。平声为平,后三声为仄声。

作为初学诗词作者,应该严格尊守平仄、用韵的作诗词原则,进行诗词创作。以不失诗词音韵美为准绳,继承优秀传统,发扬诗词的光大。


石千石


对于古人写诗是否讲平仄,没深入研究过,所以不能回答。

写诗首先追求意境,表达思想,这是诗的灵魂,一首诗没有好的意境不算好诗。

另外,诗是用来吟唱的,必须要押韵,即具有韵律美,平仄就是实现韵律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绝句,律诗就十分讲究平仄。

个人认为,平仄只是形式上的东西,而意境和思想才是实质,所以不能以牺牲意境为代价去追求平仄。不知对否,请指正。





智说制图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首先写诗和词当然要注意平仄了,不然就不成诗词了,这是基本功。有人总拿东坡和太白或

谁的一首不合律的诗来证明格律不是太重要,真是可笑,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这小学生

都明白的道理呀!再说了,他们的不合律的诗能流传千古,也不是因为不合律,而是写的

好,当然,也不是因为不合律了,就写好了,他们其他的诗又合律又写的好多的很。在这个

问题上,不能和稀泥,混淆是非。

古诗虽然没有那么严谨的格律,但基本也不是胡来,很少找到一路平下去的诗句,或者一路

仄下去的诗句,因为要照顾到朗诵,即使没有格律,也还是有平有仄的,平仄相谐的。只是

没有规则而已,所以说没有格律。

另外,写古诗讲究“赋、比、兴”。并不是说写个十来个七言句或五言句,都不挨着,也没有

格律,就叫作古诗了。古诗比近体诗和词还难写,别看它没有格律以为就好写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汉乐府《长歌行》

她首先就是“赋”,赋青青园中葵,然后由赋及比,比百草和流水。结尾再兴起到一个很高的

高度”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出而震烁寰宇。这才是好的古诗。


来5毛钱文学


是这样的,古诗的平仄萌芽于南北朝,成熟于中晚唐。也就是说唐朝以前的诗是没有平仄规律的,平仄格律成熟以后,都按照这个规律写诗,一直到到今天都没有任何规律取代格律诗。在武则天时期有平仄的格律诗开始出现在科举中,所以唐朝不会格律诗的话是考不了状元的。当然唐朝也有一部分人不写格律诗,而且介于古风和格律诗之间,比如李白就是这种,李白平生没有一首格律诗。纯格律诗在唐朝其实也不多,大概占了唐朝诗的百分之三十多点。但是唐朝总体诗数量有五万首,所以这百分之三十也不是小数目。唐朝主要是以绝句占了大部分,律诗其实不是很多,后面的朝代就更少了。律诗主要是规矩太严格,除了平仄在还要对仗押韵字数起承转合都非常严格,有的人就算平仄过关了但是对仗又过不了关,对仗其实比平仄还更难。就算对仗平仄押韵都过关了,但是起承转合很多又过不了关。所以很多人写着写着,就出现句子不通的情况,最后出现头昏的情况,最后就对诗望而却步,最后就对律诗产生了恐惧。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自己文学功底不够,没有遇到好老师。律诗在古代是事实存在的,律诗是诗的巅峰,也是语言的巅峰。后面的宋词都是根据律诗而演化来的,律诗熟练后宋词就是小儿科了。相反律诗都不懂就去填词那是很很可笑了,强行填出来也是四不像的。律诗在古代是事实存在的,不能因为他难就去否定他。律诗可以帮助人精句,律诗写出来的句子就是顺口又美妙,妙不可言。建议学古诗的朋友不要想着一步登天一步一步来,古文学是一朝一夕的累积不是瞬间就能学好的。当然如果遇到好老师的话就少走很多弯路。不过这个年代真正有水平的老师是可遇不可求的。


隹周


古人写诗是非常讲究平仄规范的!在创作中,意境、意象、情景,是决定最重要的主要因素,而不完全是格律。

例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例2:

黄鹤楼 

唐 ·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还有很多的名篇诗词,不一一列举了!

诗词创新是第一位的,突破格律的诗词都是非常优秀的名篇,流传下来的!

你的意境达不到,创作功底不够,还是老老实实地尊重遵守格律规范!否则,哗众取宠,削足适履了!

诗词创作,情感起着决定的因素。出语超级精美,与众不同,出类拔萃,适当突破格律,自然会受到别人的认可、默许、点赞!

诗奴,总是被格律牵制,没有情感的抒发和张扬,只能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地去“做诗”,去“填文字”!


荆州小太阳作文工作室


诗和词不一样,词必须完全依靠词谱。而词谱就像现在一首歌的曲调一样,不同之处就是现在的一首歌的歌词对应的是它自己独有的编曲,而古人的一首词对应的是它的词谱,词谱都对应着自己的词牌,像常见的词牌有“虞美人”“水调歌头”等,如果想写一首虞美人的词,你就要用虞美人的词谱,而不能用其他的词谱。由于词牌都有对应的词谱,所以古人有“填词”一说。另外,早期的词基本上都能够谱成曲唱出来,发展到后期以后,词人们再写词基本上就是选用了一个词牌后,就直接按照该词牌所对应的词谱来填了,吟唱的要求也没有了。所以古人写词也被称为“填词”。\r

\r

而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古人写诗都要严格按照格律来写,没按照格律就算是出律了。但是我们现在读古诗时,往往会发现有些诗“平仄不对”不和律,事实上这不是古人弄错了。原因有两个,第一,古人写诗的时候有个叫“孤平拗救”的规则可以使用(感兴趣的可以去查孤平拗救的使用规则);第二,古语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现在普通话没有了入声。举个例子,著名词人蒋捷有一句词“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个句子中,“合”在古语中为仄声,而现在为平声。所以有了以上两种情况的存在,导致我们现在读古人的诗,会感觉有些格律不对的地方。当然,古人还有一句话叫“不音律害意”。意思就是,如果一句诗中某一个字不和律,但是换成其它和律的字后又缺少了意境反而不好,所以就用了不和律的字。\r

\r

其实诗还有一种就是古体诗,这种就是诗歌发展的早期类型,在唐代的格律诗以前。著名的例子就有《古诗十九首》,它属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形式,创作者也大多是劳动人民,属于传唱型的,没有具体的作者。后来像曹操、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属于这种古体诗的一种。对于古体诗,没有足够的功力是写不出能流传下来的好作品的。用现在抖音上一句话来说就是“高手,这是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