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铜仁以仁为本 以仁作根

贵州日报:铜仁以仁为本 以仁作根

贵州日报:铜仁以仁为本 以仁作根

原文刊载于贵州日报2017年12月14日10版

铜仁,原名铜人,相传其因穿城而过的锦江河中捞起三尊铜塑人像而得名。而今,铜人不复,铜人之城却因长存仁义,被称之为仁义之城,以仁为本,以仁作根,仁义之风如和煦微风,轻抚铜仁山水,润泽铜仁儿女,萌生出了无数动人、温情的仁义故事——

“最美玉屏人”杨绍友,五十载光阴,用他的“大喇叭”,为乡村打开了一扇连通外面世界的门;

个体户孔德全和他的“爱心”早餐店,用一碗热的粉,暖了环卫工人的心,暖了一座城;

67岁的摆渡老人谭国超,用一只小船,一支木桨,38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撑起了山村孩子们的读书梦。

今日,以“仁”为题,说一说他们的仁义故事,道一道铜城的仁义之风。

贵州日报:铜仁以仁为本 以仁作根

铜仁新貌。(张学进 摄)

二十个“高音”大喇叭

五十载乡村广播情

他是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金竹村的一名村民,今年68岁。1966年,他拥有了全村第一台收音机,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他的家成了村里的“信息中心”。后来,他又攒钱买了只大喇叭,做起乡村“小广播”。

自此,开始了自己的“男主播”之路。

“他是大山深处的一只‘布谷鸟’,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用一支话筒,一腔热情,演绎了一曲真正的玉屏金竹‘好声音’……”

2015年1月22日,玉屏自治县举行2014年度“最美玉屏人”颁奖典礼,颁奖词这样介绍这位“最美玉屏人”——杨绍友。

贵州日报:铜仁以仁为本 以仁作根

细读每天的新闻报纸,是杨绍友多年的习惯。(姚磊 摄)

“老顽童”为乐痴迷

尽管岁月在杨绍友脸上刻下了沧桑,但他那爽朗笑容,俨然一个老顽童。

儿时的杨绍友,曾疯狂地迷恋笛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总是随身带着笛子。由于没有专业指导,杨绍友只能自己毫无章法地练习吹奏,不成调的笛声听起来格外别扭,玩伴们都笑话他。久而久之,每当村里有小孩哭啼不止时,大人们总会戏谑地说:“别哭了,再哭等下杨绍友要吹笛子啦。”

被人笑话的滋味不好受,杨绍友暗下决心,一定要吹出动听的笛音。他借来乐谱书籍,空闲下来就练指法、气息,放牛上山,就在山坡上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杨绍友已能将《梁祝》《春江花月夜》等经典曲子演绎得淋漓尽致,村民刮目相看,纷纷夸赞他是个音乐小天才。

贵州日报:铜仁以仁为本 以仁作根

杨绍友正在吹笛。(姚磊 摄)

尝到笛子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杨绍友一口气自学了口琴、二胡、唢呐、锣鼓、葫芦丝等乐器。

1966年6月,杨绍友在湖南新晃集市上发现了一个新奇的玩意儿,“看到那个盒子会‘唱歌’,我心里就痒痒,想着一定要把它买回家。”杨绍友提到自己的第一个收音机,满眼喜悦。

那时,杨绍友家里很穷,连基本的生活开支都很勉强。“可心里实在是喜欢,就每天上山砍柴卖,一毛八一捆,卖到湖南九店塘。”杨绍友回忆道,攒了差不多一个月的钱,终于买了心心念念的收音机。

杨绍友的收音机,给那时还未通电的小乡村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村民们第一次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山外面的声音。

“村里人都很喜欢听,但是收音机的传声范围小,大家只能来我家围着听。”在自己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常常挤满了前来收听广播的村民。

为了把“上面的声音”传到村里,让村民了解时政,杨绍友又攒钱买了喇叭,当起了村里的“传声筒”。

就这样,前前后后,杨绍友换了二十多个喇叭,现在还有4个在使用。买这些喇叭的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杨绍友攒了很久。

“以前别说手机,连电视机都少见,村里了解外面的信息,就靠杨绍友的大喇叭。”金竹村“第一书记”姚雪峰说,在村民眼里,杨绍友是个无私的人,“14年前的一次劳作,他摔坏了膝关节,在医院住了两个月,他出院第一件事情就是放喇叭。”姚雪峰说。

“传声筒”传递好声音

最开始,杨绍友用收音机和喇叭播放时政,由于村民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地头干活,晚上又不能播放太久,杨绍友索性利用空闲时间,用喇叭播放自己朗读的时事新闻。

“听到杨绍友的广播里关于南下打工潮的信息,我看到了改变穷苦的希望,开始到广州等沿海地区打工。”村民杨汉林说,受杨绍友的广播启发,自己成为村里第一批外出打工的人,和大伙一样,挣了钱后,回家来修新房子,买摩托车、汽车,金竹村也有了变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下午,村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干活,严家组突发火灾,情况紧急。刚巧杨绍友正在家播放山歌,确认灾情后,他连忙对着喇叭喊话:“严家组失火了!大家赶紧来救火……”没过多久,村民们纷纷赶到失火现场救火。

“那个时代的农村是没有消防设施的,住房全是木房。”75岁的老村支书杨能成回忆道,虽然最终严家组的房屋被烧个精光,损失惨重,但好在大家及时赶到,将屋里的老人小孩救了出来。

自那次喇叭喊话救火事件后,杨绍友便成了村里的名人。

杨江河是金竹村的创业青年代表,听着杨绍友老人播放的广播长大。去年,他回到家乡,种植了100亩花椒,今年初见成效。“我从小就爱听他播放的新闻和村里的各种动态。”

如今,杨江河不仅关注杨绍友的广播,还向杨绍友建议,希望他在原文播送的基础上,提炼一下相关政策的改进和变化。

杨绍友老人也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光靠原文播放新闻消息已不适应村民的需求了。于是,他积极奔走在县委宣传部、文广局等部门,找寻更多专业的书刊、报纸和杂志,学习相关政策及最新解读,然后再及时播放给村民们听。

当下,玉屏正值整县脱贫出列的冲刺阶段,前不久,县委、县政府又增派了1331名干部到各村,全面助力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重于泰山;整县出列,奋勇争先;首战有我,有我必胜!”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关于脱贫攻坚整县出列的誓词,杨绍友每天都要播放好几遍。

“如今赶上了整县脱贫攻坚出列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我上了年纪,干不动了,我就用广播尽一份力,为整县脱贫出列呐喊助威。”杨绍友说。

大喇叭传送好乡风

杨绍友和爱人吴仙英育有4个子女,木匠出身的他,靠给乡亲们制作家具挣钱养家。

在小儿子杨方明的印象中,父亲从来都没给自己和哥哥姐姐们买过糖果和零食,更别说是礼物了。全家人的衣服一直都是母亲手洗,家人都希望买一台洗衣机,但“抠门”的父亲一直没舍得买。

“2015年,父亲被评为‘最美玉屏人’,获得了荣誉奖章和奖金,领奖回来,他便揣着奖金去碧江区买了一套新的音响设备。”杨方明说,父亲在生活花销方面非常节俭,可购买音响设备时,他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掏出钱。

对村里的文娱活动,杨绍友总是慷慨解囊。大院子组的吴水珍能歌善舞会编曲,碍于没有音响设备,她组建一支文娱队的愿望一直未实现。得知这一情况后,杨绍友马上送去一套音响设备。

“我既给你们送一套音响设备,又送一个文娱队员给你们哩!”杨绍友开心地说,“文娱队组建后,你们跳舞唱歌,我来拉二胡吹笛子伴奏,一起歌颂党的好政策!”

第一支文娱队组建后,短短几个月时间,金竹村就组建了8支文娱队。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吃过晚饭以后,便来到农家院落,打开音响,放着音乐,大家跟着音乐欢快的节拍载歌载舞,俨然忘却了一天的劳累。

村民的业余生活由过去聚在一起打麻将、扑克,现在变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了。

“金竹村能有如此淳朴的村寨风气,杨绍友老人功不可没,他不仅几十年如一日地播报新闻,还捐赠音响设备,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实在太让人敬佩。”村支书黄开武感慨地说。(杨渊 孔令娟 覃嵩松)

孔德全和他的“爱心早餐”店

一碗粉温暖环卫工人

在铜仁市碧江区金滩孔记遵义虾子羊肉粉馆门前,醒目地写着这样的温馨提示:“环卫工人每月27日早餐免费;平时吃早餐每碗5元。”

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辛苦经营的早餐店老板,因为一碗充满爱心的早餐,他们的心紧紧地挨在一起;小小的早餐店,一碗简单而温暖的羊肉粉,在碧江这座小城里种下了感恩与文明的种子,传递着仁义之城的暖暖温情。

“以前每天早上9块钱的早餐吃得挺心疼的,现在平时在他家吃只要5块钱,一个月还可以免费吃一次,蛮感动的。吃完早餐身上暖和,心里也暖和,干活更有劲了。”11月27日清晨,在孔记遵义虾子羊肉粉馆吃着热乎乎的免费早餐,环卫工人张大姐高兴地说。

张大姐负责粉店附近街道的清扫,自从知道这个店后,早上和中午多半会选择到店里用餐。她说,工作点离家有点远,中午清扫完街道回去还得自己煮饭,下午又要继续工作,来回都挺麻烦,这家粉店为她节省了不少时间和钱。

不少环卫工人陆续来到店里吃早餐,店主孔德全煮粉、端粉,忙得不亦乐乎。

环卫工人黄大姐也是店里的常客,她说:“店家对我们非常热心,因为27日可以免费用餐,平常也就5块钱一碗,我很多时候都没好意思来吃,觉得占店家便宜了。”

今年42岁的孔德全曾在多地开羊肉粉馆,多年来,他一直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所有主要原材料都亲自去市场采买,严把质量关。

“我们家两代都是做羊肉粉生意的,入口的东西一点马虎不得。”孔德全说,现在他带出的徒弟有十多人,诚信经营是他对徒弟们的基本要求。

2015年初,孔德全夫妇从遵义到碧江做生意,爱心早餐从那时候就开始提供了。孔德全介绍,粉店自开张以来,便延续了为环卫工人提供半价优惠的传统。每天有近20名环卫工人来这里用餐,由于粉馆是27日开业,所以他就把每月27日定为环卫工和7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日。

“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和半价早餐,是我对环卫工人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孔德全道出了实行爱心早餐的初衷。他说,他期待更多的人理解、支持、尊重并珍惜环卫工人的工作,不乱扔垃圾,共同维护城市卫生,少给他们添麻烦,也让社会多一丝温暖。

贵州日报:铜仁以仁为本 以仁作根

孔德全夫妇和员工。(罗旭 摄)

孔德全这个温暖人心的举动也为他赢得了口碑,很多顾客特意绕道来店里吃早餐,以表达对他的支持。(罗旭 王才榕)

38年风雨无阻

一艘小船撑开孩子们的求学路

这位67岁的摆渡老人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手掌上长着老茧,衣着简朴。他38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护送山里的孩子们上学放学。他就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刀坝镇兰克寨村蛇头组村民谭国超。

在兰克寨村的国家坝库区,人们常常看到谭国超老人坐在河边一边抽旱烟一边等待孩子们放学的场景。

一群孩子从山上走下来,老人立马起身,护送孩子们上船,并帮助孩子们穿好救生衣,随后把船摆渡到对岸。从年轻小伙到花甲暮年,谭国超每天都往返在这条“路”上,这一摆渡就是38年。护送过多少学生他已记不清了,但他知道,娃要过河,他就摆渡

于是,谭国超成了那个温暖孩子们上学路的“守护者”,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谭爷爷”。

“冬天的时候,谭爷爷的手长了好大的冻疮,但他还是坚持护送我们上学放学,看着好心疼啊。”天堂镇中学学生谭江旭感动地说。

这条宽近两百米的河流阻碍着沿岸兰克寨、安家坝、天堂、茶园等4个村落6500余名群众出行。如果这里没有渡船,村民们赶集、走亲戚,就得绕道下寨坝、全民等村的20余公里山路才到天堂镇街上,很不方便。

贵州日报:铜仁以仁为本 以仁作根

谭国超熟练地拉动绳索让船向对岸驶去。(田林 摄)

据谭国超回忆,20世纪70年代甘金桥电站建成,形成了国家坝水库。由于库区狭长谷深,无法修桥,一条渡船成了库区兰克寨村孩子们到河对岸天堂集镇上学的交通工具。兰克寨村生产队长安排离水库最近的谭国超来渡船,每天抵20工分,29岁的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1978年,土地承包到户以后,不再评工分,年富力强的谭国超本可以另作打算,但当看到孩子们望河兴叹的样子,他二话没说,继续摇起他的小木船,迎来送往。村里体谅他的人,知道摆渡的艰辛,渡河时候也会给点钱,从最初5分到现在的1元。农村经济困难,赶集天最多时能收到30元,但很多时候孩子们没有钱,一天下来可能一分钱也收不到,谭国超仍然安全地把孩子们送到对岸。(安慧芳 何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