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有沒有姬姓周室後代?

惺惺惜惺惺下下


戰國時期的姬姓國家還是有幾個的,畢竟周初分封的時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姬姓諸侯國佔據大多數,即便經過春秋時期的瘋狂兼併,到戰國時期數量已經大大減少,但比起其他姓還是要多的。

戰國七雄中的姬姓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其中齊國是媯(guī)姓田氏,楚國羋(mǐ)熊氏,秦趙兩國是嬴姓趙氏,燕魏韓三國都是姬姓,燕國無氏,魏國魏氏,韓國韓氏。

1、燕國。

燕國首任國君是召(shào)公奭(shì),他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同輩人物,但不清楚他是不是二人的親兄弟。

可以肯定的是,召公奭是個極具威望和能力的人,甚至與周公旦不相上下,周公佐成王時,召公與之分陝而治,周公治陝地以東,召公治陝地以西,這是陝西名稱的最早來源。

召公跟周公一樣,一直在王畿(jī)輔佐周王,他活的還更長,周成王去世後,他還接著輔佐周康王。

召公一直待在王畿,所以實際上燕國的國君是他的長子克,不過燕國地理位置太偏了,難以發展,實力不強,所以儘管召公名頭大,長期以來燕國都是中下游的角色。

直到戰國時期燕昭王時期,燕國才算風光了一把,參與五國攻齊,把齊國打得差點亡國,一雪當年差點被齊國亡國之恥辱。同時燕國還擊破東胡,疆域大為擴張。

只是此時鄰近的趙國已然崛起,燕昭王之後的燕國國君又不像樣,燕國再次淪落為打醬油的,長平之戰後還想撈趙國油水,卻被趙國打得落花流水。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2、韓國。

韓國起自韓氏部族,關於韓氏部族,有兩種說法,一為其來自於春秋時期的韓國,二是來自於晉國公室。

《左傳》雲“邗、晉、應、韓,武之穆”,四國開國之君是周武王之子,此韓國來源於周武王的某位兒子,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史記·韓世家》載“其後裔事晉,封於韓原,曰韓武子”,《史記索隱》據此認為韓氏應為被滅掉的韓侯的後裔,在晉國當大臣,被封在韓原。

第二種說法中韓氏來源於曲沃桓叔(晉國曲沃代翼的關鍵君主之一,其後人晉武公取代翼城大宗,成為晉國國君),《史記索隱》認為桓叔可能並不是指曲沃桓叔,而是春秋時期韓國後人中有一位君主叫桓叔。

不過晉國也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國,兩者其實沒什麼差別。

韓氏雖然是晉國國君的親戚,但血緣太遠了,跟陌生人沒區別,韓氏經過自己的奮鬥,最終成為晉國實力最強的三位卿大夫,繼而三家分晉,建立韓國。

韓國也是七雄中吊尾的存在,東有魏國,西有秦國,都是他惹不起的存在,從史書記載來看,韓國每隔一兩年就會出現“秦攻我”“魏拔我幾城”的記載。

不過韓國的兵器製造業十分發達,"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弩"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韓劍"陸斷牛馬,水截鵠雁"。

然而國家不強,兵器派不上用場,韓國於前230年覆亡,是第一個被秦所滅的七雄之一。

3、魏國。

魏國的脈絡就比較清晰了,魏氏的先祖是畢公高的後代畢萬。畢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封地在畢,畢國在西周末期亡於西戎,其後裔淪為平民。

亡國後不超過三代,也就是春秋初期,畢萬投奔了晉獻公,受到重用,晉升為大夫。

前661年,晉獻公命畢萬滅姬姓魏國,並把魏地封給畢萬,從此成為魏氏,據說當時還有算命的認定魏氏未來會非常繁盛。

魏氏和韓氏、趙氏一起分了晉國,並被周天子承認為諸侯。

在戰國初期,魏國果斷進行變法,魏文侯和魏武侯在位時期,魏國蒸蒸日上,成為天下霸主,指哪打哪,秦國被吊打。

在魏惠王時期魏國達到頂峰,但隨後衰落,東敗於齊,西敗於秦,南辱於楚,與韓趙的同盟關係也宣告破裂,魏國淪為二流,並一蹶不振。

前225年,魏國被秦國滅亡。

其他姬姓國

1、魯國。

魯國首任國君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在奄國故土,剛開始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里",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中等國家,能夠跟大國齊國掰掰手腕。

魯國是周王室在東方最主要的據點,同時也具有最濃厚的周禮色彩,"周禮盡在魯矣",儒學也在這裡誕生。

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

不過在齊楚等國的打壓下,再加上內部改革乏力,魯國國勢日漸衰弱,最後於前256年被楚考烈王所滅。

2、衛國。

衛國首任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也是存在時間最長的周朝諸侯國,達907年。

衛國佔據著曾經商朝的核心地域,土地肥沃,經濟文化發達,國力強盛。

在周厲王之前,衛國的記載很少,但可以肯定,此時的衛國並不弱小。到得數十年後西周滅亡,平王東遷,衛武公時有能力出兵幫助平戎,併成為諸侯首領。

然而衛武公之後,衛國陷入長時間內亂,實力大損,衛懿公時期甚至被赤狄亡國,雖然在齊桓公幫助下復國,但國土損失巨大(晉國出兵趕走赤狄,赤狄所佔衛國領土順勢被晉國吞掉),從此淪為小國。

前254年,衛國被魏國覆滅,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諸侯,而是魏國的一個封君。

前241年,秦取衛國的濮陽等地,衛國成為秦國封君。前239年,衛元君被遷往野王縣,衛國名存實亡。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

衛國的經濟文化非常發達,吳國季札曾讚賞"衛多君子,其國無患",即便戰國時期,衛國也誕生了商鞅和呂不韋這種大才,只是沒有讓他們施展的舞臺。

3、鄭國。

鄭國建立時間較晚,在西周末期建立,首任國君為周厲王少子鄭桓公,在其努力下,鄭國國力漸強。

第二任國君鄭武公進一步發展鄭國,不僅派兵協助周平王東遷,還把國土東遷至更容易發展的中原地區。

在第三任君主鄭莊公的接力下,鄭國國力再上層樓,率先成為小霸,

"天下諸侯,莫非鄭黨";鄭莊公也成為春秋三小霸之首。

鄭莊公去世後,鄭國本來有機會跟齊國一教高下,但鄭國不久陷入內亂,等到內亂平定,齊桓公已然稱霸,鄭國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後鄭國國勢漸頹,由於其尷尬的地理位置,更是成為晉楚爭霸的戰場,兩邊捱打,以至越來越弱。但鄭國的商業、法制、文都很健全發達,是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

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


平沙趣說歷史


正統的只有一個:燕國

燕,周的嫡親。周文王的兒子召公的封地,召公的後代。如果春秋戰國的時候,周天子還說了算的話,燕的血脈最正宗,身份最高貴,但是到了戰國,燕國已經是最弱的了。

另外韓和魏雖然都是姬姓,但不是周文王,周武王的直系後人,他們的祖先是一起打天下的合夥人。

魏的祖先姓姬,但是不是周的子孫,是跟周武王一起打天下的合夥人,被封在了畢,所以改姓為畢。後來絕封,至於原因,司馬遷沒說,其中有子孫就給晉獻公打工了,跟同為晉獻公臣子的趙國的祖先趙夙一起出門討伐,有戰功,被晉獻公封在了魏,也就是以後的魏國。韓的祖先也是因戰功封在了韓,所以氏也是韓。韓的姓是姬,與周同姓,但是姬乃上古八大姓之一,分支眾多,韓的祖先與周文王,周武王並沒有直接的親屬關係。

戰國七雄剩下的四個,就跟姬沒啥關係了。

其中秦趙是同宗同源。秦趙關係最親,出身最卑微,因為給周天子趕馬車趕的好,才有了晉升的機會。同宗同源,都是嬴姓。

再說齊,齊分了兩段,剛開始是姜姓齊國,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姜子牙的後代。後來被田氏代齊。田氏的祖先是陳國陳厲公的公子陳完,陳國是周武王得天下之後,找了舜的後代分封的,為媯姓,後來陳完因為太子被殺,害怕被株連,逃到了齊國,改陳氏為田氏。

楚國,楚國的祖先是南方蠻夷,主動靠近周文王,以子事文王(像兒子一樣的侍奉周文王),姑且稱為周文王的乾兒子吧。到周成王的時候,終於被封在了楚地,不過僅為子男等級(公侯伯子男),地位實在是不高。


東東歷史


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還不少!但近親沒有幾個了。要說姬姓後代,七雄中燕、魏、韓都是,不過最親的直系後代要數比較弱小的衛國了。下面我就給大家逐一介紹一下。


一,七雄中的秦、趙實為一家。

戰國中後期秦與趙的對決是對天下霸主的爭奪,彼此掙的你死我活,但實際上他們擁有共同的祖先——蜚廉。蜚廉的長子惡來就是秦人的先祖。蜚廉的小兒子季勝是趙人的史祖。惡來事紂王,被周人所斬殺,後人流落到西戎。季勝的後代有個叫造父的,善於御馬,周穆王去見西王母時,徐偃王造反了,造父駕車一日行千里帶著周穆王回來平定了叛亂。因為他的功勞,周穆王把趙城賜給了他,由此為趙氏。惡來的後代有個叫非子的,善於養馬,被周孝王封在了秦,為嬴氏。

這就是秦、趙的世系,他們與周家無任何血緣關係。

二,楚、齊也非周家王室後代。

再看楚、齊兩國。楚國的先祖鬻熊在周文王時連個跟班兒的都算不上,史書記載說他像兒子對老子那樣侍奉文王。到了鬻熊的曾孫熊繹的時候正直周成王時,周成王看他家先祖沒有功勞也有苦老,就封了他一個低等的子爵 ,從此楚國變立國了。但楚國是蠻夷之國,最早亂禮制稱王的就是他。

齊國要分兩段來看,因為戰國時期的齊國不是周武王所封的那個齊國。周武王封姜子牙為齊太公,為姜齊的史祖,這基本大家都清楚。而到了戰國時姜齊被田齊所取代,(田齊是經過幾代人的不斷輔政而篡奪了政權)田氏本是陳國的公子陳完的後代,陳國國君又是舜的後代 ,所以說田齊是舜的後代。

由此看來,楚,姜齊,田齊都與周無血緣關係。

三,韓、魏與周同姓,但不知與周室是何血緣關係。

韓、魏的情況基本一樣,就是與周天子同為姬氏,但不知他們具體的血緣關係如何。

韓、魏的祖上都是在晉國為大夫。韓武子封在韓原,以韓為氏。畢萬封在魏,以魏為氏。後來韓康子與魏桓子同趙襄子滅了晉權臣智伯,分了他的地。這一年也被公認為戰國的開始。到了韓景侯和魏文侯時被周天子列為諸侯。

韓、魏所為周同姓諸侯,但史書中未提及他們與周王室的關係。

四,戰國七雄中的弱旅——燕,是正牌兒宗室

燕的史祖是燕召公,與周同姓,為宗族。武王滅商後封召公於燕。成王時與周公一起輔政。

可能是燕國太弱,又遠離中原,所以關於燕國的記述不是很多,比較著名的就是樂毅,帶領弱燕打敗了強齊。不過最著名的還是要數戰國後期燕太子丹了,荊軻刺秦王的事件就是他一手策劃的。

五,與七雄共存的一些小國還有周的宗親,論血緣衛國最近與周王室。

大家不要忽略了一些與七國共存的一些小國, 比如說衛國。衛國是戰國時期與周室血緣關係最近的。

衛的史祖是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在武王的所有弟弟當中是第二小的。周公將康叔封在了衛。所以說衛是與周王室最親近的。

衛國雖小但名人卻不少。比如說為秦孝公變發的商鞅,為魏文侯變法的吳起,還有大名鼎鼎的呂不韋等等。

這就是我的分析,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歡迎關注我,願與歷史和書法愛好者一起學習。


聽濤軒書法


答案是有,而且有三個。

第一個是燕國。《史記·燕召公世家》曰:“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始祖召公是周天子的同姓,所以燕國也是姬姓國。《論衡·氣壽》曰:“召公,周公之兄也。”似乎召公是周公之兄,那也是周文王的兒子。但是在《左傳》《史記》中都沒有提到周文王兒子中有召公。所以我們認為召公更有可能只是文王的族人,召公和周公同為周初執政,很可能反映了舊周族和新周族的分權。

第二個是魏國。《史記·魏世家》曰:“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畢公高的後人畢萬在晉國為魏氏,之後就有了戰國的魏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曰:“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儘管《史記》只說畢和周同姓,但更早的《左傳》明確說了畢國是文王兒子(文之昭)建立。所以魏國也是姬姓周室之後。

第三個是韓國。《史記·韓世家》曰:“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從這個記載看來,韓似乎也只是和周同姓。《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曰:“邘、晉、應、韓,武之穆也。”武王之子確實有個韓國。但是《史記集解》引賈逵曰:“韓萬,曲沃桓叔之子,莊伯弟。”那麼戰國的韓國、晉國的韓氏又是晉國曲沃的分支。總體來說出自周文王應該不錯,至少也是姬姓。

至於其他的秦、齊、趙、楚,都不是姬姓;秦、趙是嬴姓,出自少昊、飛廉;齊是媯姓,出自虞舜、陳胡公;楚是羋姓,出自顓頊、鬻熊。均和姬周無關。



林屋公子


戰國七雄中正宗的姬姓周室後代是燕國,而從姬姓中衍生出來的韓氏與魏氏分別建立了韓國與魏國,從血統上講也算是姬姓後代。秦國與趙國同宗同源,都是嬴姓趙氏;齊國當時是媯姓田氏政權;楚國則一直都是熊姓羋氏政權。


1、八百年老諸侯燕國

燕國是戰國時代已經立國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他是西周初年分封出去的姬姓諸侯國之一,為周王朝鎮守東北邊境。在春秋時期,燕國是一個強國,與齊國一道抗擊東夷與林胡等蠻族,是拱衛中原文明的一大支柱。

正是因為燕國是正宗的姬姓諸侯,所以一切政治制度基本與周王室一致,到了戰國時代已跟不上時代的要求。春秋時,齊國還是姜姓齊國,那時燕齊關係融洽;到了戰國時代,田氏代齊,燕國對此耿耿於懷,多次與田齊交戰,但都失敗而衰落。韓、趙、魏三家分晉後,碩果僅存的姬姓諸侯就只剩燕國了,於是燕國又與新生的趙國不和,打不嬴趙國不打緊,但是經常騷擾趙國。

燕國在戰國中後期出了一回彩,也僅此一彩。當時齊國平定了燕國子之之亂,但同時燒了燕國王城,又搶了燕國財貨,甚至殺了不少燕人。燕昭王繼位後,築起黃金臺招天下大才,最終樂毅入燕,在燕國變法成功,又練成了一支二十萬的精兵。最後燕國與三晉及秦國組成五國聯軍,三戰滅了齊國,最後僅剩兩城不下,這算是燕國最輝煌的一個時期。

2、韓、魏兩國

韓、魏兩家本是晉國的六卿之二,在春秋末期,六卿架空晉國公室,相互傾軋。最終是韓、魏、趙、智四家佔了上風,再後來韓、魏、趙三家合起來滅了智家,並瓜分了晉國,成立了三個新的國家。三晉中,只有趙國是嬴姓趙氏,韓、魏兩國都是姬姓,但是跟周天子血統上遠多了。


大秦鐵鷹劍士


衛國,衛國是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省黃河北部、河北省邯鄲市及邢臺市一部分、山東省聊城市西部一帶,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衛武公時一度強盛,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國是生存時間最長的諸侯國之一,立國前後共計838年,傳35君。康叔立國,武公修德,州籲弒君,諸子之爭,文成之禍,皮冠射鴻,南子出公,降侯貶君。一個個歷史事件見證了衛國的興衰,給後人敲響了警鐘。

魯國,魯國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後所建立。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分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奄國故土,建立魯國。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800年左右。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至今,山東仍舊以魯為簡稱而非齊為簡稱。

公羊隱五年傳:“自陝而東,周公主之;自陝而西,召公主之。”事實上,“魯”的本義是“魚兒擺尾”。因為凡從魯之字都寓有這個含義。如櫓:舟船尾部一種推動船體前進的船具,系仿生自魚尾,使用時左右擺動,像魚兒遊動時的擺尾。亦可寫作“艪”等。另外,與“魯”相關的詞彙中,魯字皆有“任性”之義(因為魚兒擺尾是它們的天性),如“魯莽”(任性草率)、粗魯(粗野任性)、“魯直”(任性率直)。所以,周公旦之所以封魯,是武王希望他遊進東夷集團這個“大海”,發揮魚兒擺尾的天性,左右掃蕩敵對勢力。所以,“魯”就是掃蕩東夷敵國的意思。

燕國,西周封宗室召公於燕,但召公並非前往,由長子克,前往就任。燕國因為地處北方,距離中原較遠,少於中原國家交往,以至於生產力等各方面比較落後。戰國時期進行變法才有所提升。

太史公對燕國的評價:召公奭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燕外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通過燕國來抵禦北方民族的入侵使得中原免受摧殘,這也是燕國能存活時間較長的原因之一


用戶6292079522988


有!那就是燕國!西周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諸侯,分封得最多的就是宗室子弟,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晉國、吳國、燕國。

燕國是戰國其中之一,確實是姬姓周室後代。不過燕國是真的弱,整天被趙國皮膚,打不過人家又經常喜歡騷擾人家,不過要說揍戰國揍得最狠的當數齊國了,齊國曾經都滅掉了燕國,攻破了燕國的首都。

不過後來燕國經過樂毅等人的改革,逐漸富強,最後燕國雄起了一把,大將樂毅更是把齊國給滅掉了,算是復仇了。

不過沒多久,支持樂毅的燕昭王駕崩了,燕國的改革就此中斷,又回到了那個貧弱的時代。

額外提一下另外兩個姬姓諸侯國:晉國、吳國。

晉國是中原最強大的諸侯國,沒有之一,在漫長的春秋時代,除了齊桓公首先稱霸之外,有很長一段時間整個天下的霸權都在晉國的手中!


而晉國只有一個對手,那就是楚國,不過雖然說楚國曆任王都想中原爭霸,但是真正做到擊敗晉國的只有楚莊王,楚莊王去世後,霸權又回到了晉國手中。說晉國是當時的超級大國也不為過。

面對楚國的不斷挑戰,晉國名將輩出,一次又一次地把楚國打趴下,可以這麼說,春秋之前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就是晉楚爭霸。其他的國家都邊緣化了。

還有一個姬姓諸侯國是吳國。吳國崛起於春秋末期,尤其是吳王闔閭刺死堂兄撩後,拜孫武為將,拜伍員為相,不斷地對楚國發起進攻,甚至都攻破了郢都,可以沒有置楚土為吳郡縣的思想,沒有守住,否則一統天下的還是姬姓也不一定!


闔閭死後,夫差北上中原爭霸,把齊國揍得哭爹喊娘,晉國不敢面其鋒芒!可惜夫差太傲嬌了,沒有對越國連根拔起。

如果你也喜歡歷史,贊同我的風格,點擊一把關注吧


夢三七夜


這個問題是“東東歷史”自問自答,到底用意何在?讓人費解!!是混淆歷史是非,還是把全國人民當SZ了,隨意玩弄嗎?

要非得說正統,燕韓魏衛四國雖說都是周文王子孫,但四家當中只有韓是周武王子孫,其他燕魏衛皆是武王兄弟們的後裔!

而周武王是周朝的開國之君,第一位天子,他的後代不正統還有誰是正統?因此,相對來說,姬姓韓國[此姬姓韓國非春秋時期的姬姓韓國]才是唯一正統的姬姓國!

需強調一點的是:無論春秋韓國還是戰國韓國,這兩個國家均出自周武王之子,是眾多姬姓國中的一個!!!


松山箋志


燕國是姬姓

魏,韓,趙,曾經是晉國的三大家族,這三個國家的國號就是這三個國家的王所代表的姓氏,不用說,平原君趙勝,他是當時趙國國君的親叔叔,信陵君魏無忌,他是魏國國君的親弟弟,順帶一提,晉國他原先的國姓也就是姓姬。

秦果這不用說了吧!秦始皇嬴政,是贏。

齊國這就有點兒亂,齊國一開始是姜太公創立的比如說齊桓公,他的名字就叫姜小白,因此一開始是姓姜,但是後來田氏篡權奪位,所以就姓了田,田氏一直都是其果一直比較大的家族,比如說田忌,比如說田單

至於說楚國他是熊氏還有羋姓。


漩渦鳴人yy


有三個國家出自周室姬姓。

魏國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春秋時畢公後裔畢萬事晉獻公,受封魏邑,後裔因之為魏氏。

韓國出自晉國公族,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後裔。

燕國,召公之後,是周宗室,非文王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