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物讓你覺得他若不死,歷史必定大不一樣?

何興才


我覺得有兩人,一是曹操麾下第一謀士郭嘉

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標

絕頂聰明——郭嘉

三國時期,戰火硝煙,英雄輩出,其中也不乏足智多謀者,他們為了各自的夢想,發揮著自己的餘熱,為了功成名就,投奔明主。在這樣的亂世中,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謀士。不過要說三國第一謀士,我覺得並不是諸葛亮,而是人稱鬼才的郭嘉郭奉孝。


郭嘉本來是袁紹手下的謀士,可是他看袁紹不會用人,而且優柔寡斷,沒有前途。於是他又投靠了曹操,郭嘉的到來,讓曹操的勢力大增,他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尤其是在對舊主袁紹的那次官渡之戰中,正是郭嘉的出謀劃策,才使得曹操取得了大勝。這次戰役奠定了曹操的地位,也是歷史上說有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可見郭嘉的謀略過人,曹操對郭嘉十分信任,每次出戰必定會帶上郭嘉,對郭嘉的提議也是每次都很贊同。不過郭嘉也沒有讓曹操失望,每次都是勝利而歸。


令人可惜的是,郭嘉去世的過早,38歲便因病英年早逝,要不然對曹操的統一大業肯定幫助很大。曹操對於郭嘉的死也悲痛萬分,曾幾次哭郭嘉,赤壁之戰曹操兵敗,曹操懷念起郭嘉“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絕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由於郭嘉去世過早,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他已經去世,所以兩人沒有正面交過手。自三國後有流傳“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傳言。他們兩個到底誰更厲害還真是不好說。但是後來的功績上來說,諸葛亮還是佔點優勢的,這主要原因還是郭嘉死的太早。


史書上稱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郭嘉,天妒英才!嗚呼哀哉!

賢德太子——朱標

朱標,明太祖朱元璋嫡長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元璋稱吳王時,立朱標為王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

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朱元璋對他十分疼愛,朱標也與父親一樣出生入死,打下了大明江山。朱元璋一直是很滿意他這個嫡長子的,朱標無論在父親心中還是朝臣,兄弟中都是威望頗高的。


於洪武元年 (1368) 正月,朱標被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了他為接班人。朱標天性仁慈,對兄弟都十分友愛,秦王朱樉、周王朱橚及晉王朱棡等曾多次有過,朱標從中調護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弟弟們心中對他這個大哥應該是很尊敬的。

我們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假設,如果皇太子朱標沒有去世,朱元璋駕崩之後,朱標順利登基,燕王朱棣還敢不敢造反呢?估計朱棣沒有這個膽量,朱標寬厚仁慈但可不是書呆子,手裡有一群大將,而且對朱棣比較瞭解,如果當年朱標沒有去世,估計朱棣也只能老老實實的回北京老家做個富貴王爺。


可是由於朱標去世,最後登基的是朱允炆,偏偏朱允炆還是一個文藝青年,這回麻煩就大了。朝中的大將已經被清洗的乾乾淨淨,剩餘的幾個根本不是朱棣的對手。至於文官集團,根本沒有真正有謀略的文官,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都是那種書生,只會在書本上指點江山,根本不能運籌帷幄,與當年的李善長、劉伯溫不是一個等級。由於朱允炆集團裡沒有一個靠譜的人才,以至於連續出昏招,給了燕王朱棣很好的機會。在朱允炆上臺的第二年,朱棣發動了叛亂。


朱標如若不死,不會有後來朱元璋的大開殺戒,千萬人的慘死,也不會有嚴酷的吏政……

只是可惜,歷史 沒有如果。


煙雨何以任平生


遠的不說了,說說近代的吧。

我覺得,如果袁世凱能夠多活10年,中國近代史就會是另一個樣子。

袁世凱死時,只有57歲,患的是尿毒症。事實上,如果不是袁世凱迷信中醫,如果他能早早地使用西醫,多活10年並不是不可能的。

袁世凱死時,正值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岔路口。當時,袁世凱稱帝失敗,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袁世凱的意思是,取消帝制,但保留自己的總統之位。

但他曾經的心腹段祺瑞,卻不同意這麼做。段祺瑞的意思是,讓袁世凱退位自保,完全下野。

段祺瑞這麼做,有兩個出發點:第一,他看到袁世凱已患重病,來日無多,所以乾脆取而代之,接掌北洋。如果當時的袁世凱身體強健,段祺瑞絕對不敢這麼做。第二,他可能也是出於好意,讓袁世凱暫且下野,避開風頭。等風頭過去,以袁世凱的實力,完全可以東山再起。

不管怎麼說,如果袁世凱有一個好身體,他要麼可以取消帝制後繼續當總統,要麼可以暫且退位後再次上位。

就算他那些北洋部下們真的全都背叛了他,等到天下人看到軍閥混戰的亂象後,仍然會懷念袁世凱。那時候,他就可以順應民意,出來收拾局面。

其時,除了袁世凱,沒人有能力有威望來收拾那幫北洋軍閥。只要袁世凱出山,很多老部下就會回心轉意,重新聚集在他的麾下。

如此一來,至少軍閥混戰就避免了,百姓會少了很多災難。至於以後的歷史會如何發展,那就不好說了。


趣談秘史


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卡萊爾有一本書叫《論歷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業績》,主旨思想是說偉大人物對歷史有不可想象的作用,而非我們熟悉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之類的說教。有些原本可以改變歷史的人,死的過早,對歷史確實有很大影響。

我想了想,簡單說幾個人:

N0.1 扶蘇。扶蘇是秦始皇長子,根據目前已有文獻資料,扶蘇的政治主張接近儒家,主張寬仁政治,反對濫用民力。如果扶蘇不死,順利繼位,或許可以調整統治策略,改變自秦孝公以來的商鞅主義,或許大秦王朝不會二世而亡,秦制或許會完成某種積極意義的轉型。

NO.2 後周世宗柴榮。柴榮如果不死,滅掉南唐一統中原的肯定是後周,趙匡胤也不會有發動陳橋兵變的機會。有人說,柴榮會收復幽雲十六州,這一點我不敢預測。但是,柴榮如果不死,後周不會像後來北宋一樣“重文輕武”,在對抗契丹和西夏的軍事鬥爭中或許能夠佔上風。

柴榮

NO.3 朱元璋長子朱標。朱標如果不死,順利繼位,或許可以改變朱元璋剛猛的治國策略,適當緩和皇權與士人之間的關係,朱標性格不同於父親,也不同於朱棣,明朝的士風或許可以不像後來那樣“戾氣”那麼重。朱標的政治手腕也會比建文帝成熟,即便是“削藩”,也會做的更穩妥,不會釀成靖難之役那種悲劇。按照他的思路,明朝首都可能不會遷往北京,據說他比較鐘意西安。


朱言文史


本人首推蔡鍔。

先來看看他的生平,領導武昌起義,就任雲南軍政總督,積極革除弊政,使雲南一片生機勃勃,彼時,他只有二十九歲,在討伐袁世凱的戰爭中,帶病作戰,隨後前往日本養病,1916年病逝於日本,年僅三十六歲。

簡單理解蔡鍔的功績後,我們來看看他在短暫的36年裡,所表現出的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朱德元帥曾經回憶說“打大仗我還是跟蔡鍔護國討袁那時學來的”,朱德與蔡鍔既是師生又是好友,朱德上軍校時常常被“開小灶”,我們不難看出朱德對蔡鍔的敬重,足見蔡鍔極高的軍事才能。

歷史上著名的武將很多,但能稱之為儒將的卻屈指可數,而蔡鍔被認為是“當時最出色最富有潛力的領導人之一”,其治理能力也十分突出,29歲的他管理雲南,便使得雲南成為當時的焦點之一,這樣一個彷彿天生具有超凡領導力的人,不僅文武雙全,而且在軍隊中擁有極高聲望,打仗常常身先士卒,而且所有的職務都是被推舉。無論為人,為將,為帥都有著很高的造詣,可惜,也許那句話有一定道理,上帝為你打開一扇門的時候也會關上一扇窗。

如果蔡鍔不是英年早逝,別的不說,但是,中國的戰爭會結束的早一些是一定的。只是很多東西,都是沒有如果的,歷史就是這樣,不帶任何溫度。



用戶6624936983


曹昂——如果那一夜曹操沒有惹怒張繡,好吧沒有如果誰讓鄒氏那麼迷人呢…

由於英年早逝,有關曹昂的記載實在很少,但從其他人的表述和行為中我們或許能推測出一個較為真實的曹昂。至少曹丕曾承認過,如果曹昂在,自己一定當不了皇上,我想這種自我“貶低”並不是因為曹昂是長子,可能更重要的是曹昂的德智體美勞孝顏都能讓曹丕這個弟弟信服。曹昂的生母劉氏早亡,其一直由丁夫人撫養,看得出這個優秀的孩子很受丁夫人喜歡,否則丁夫人不會傻到因為一個養子就和曹操玩決裂。

總得來說,如果劇本和我們想的一樣,在曹操殯天后曹昂將是大魏統治者,性格比曹操好不少的他說不準能再製造一個清平盛世呢。但很遺憾,這一切的假設在宛城那夜被劃上了句號…

當張繡開始動亂時,曹操還睡在鄒氏溫柔的懷抱中。等到他驚醒時,帳外已是火光沖天,在混亂之中,曹操第一次感到了死亡居然也能離自己如此之近。

“父親快上馬,孩兒隨後就來!”

喊出這個聲音的正是曹昂,這個只有二十多歲的小夥子把戰馬讓給了曹操,自己決定死戰到底。

結果曹昂連同典韋、曹安民,以及上百曹兵分別戰死。丁夫人悲痛欲絕,和曹操斷絕了關係。

曹昂一死,理論上曹丕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但曹操在立儲之事上卻顯得很猶豫,因為除了曹丕外,曹植、曹衝,甚至是曹彰也都各有所長,並且這幾個孩子中心機最重的曹丕雖說最為年長,但曹操卻沒有直接裡曹丕的打算。這樣一來,曹丕和曹植身邊就有了一大群各自的擁躉者,最後兄弟相爭弄得很不愉快。曹丕最終贏得了勝利,但卻失去了親情。再往後,司馬一族在朝中的勢力漸漸壓過了曹氏宗親,魏國政權旁落他人。

如果曹昂不死順利即位,那最基本的曹家兄弟以及宗親間的關係就不會變的緊張,那麼司馬一家能耐再大,也會在曹家人的團結下推出政治舞臺,那歷史將如何改寫,這就很有趣了。


曹昂是個好少年~


邏輯文史游


謝謝小悟空。

麼麼噠

第一個是三國的郭嘉

字奉孝,年僅38歲病逝,經天緯地,鬼神莫測,曹操的核心謀士,號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如果郭嘉不死的話,基本上就沒西晉啥事兒了,郭嘉跟曹操還是有一段淵源。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祭酒。

郭嘉剛開始見到袁紹倆謀士“你們倆智障,沒聽過良禽則木而棲嗎?聾啊?啊,習得文武藝,禍害帝王家不懂嗎?袁紹球也欒不成,要相貌沒相貌,要智商沒智商,你倆這一百來斤賣給誰不行,賣給他?他是當皇帝的命嗎?你倆瞎啊?!”說完扭頭就走。

後來曹操的謀士戲志才死球德樂,發微信給荀彧“老鐵啊,我這的高管戲志才過勞死咧,木有人才咧,給俺推薦倆唄”荀彧“嘿嘿,這是嘛事兒,說曹操郭嘉到,你給你看看郭嘉,真嗝兒”

曹操見郭嘉:“哎呀,我的小寶貝兒啊,咋倆是一對兒啊,你一定會讓孤當皇帝的對不對?”

郭嘉:“你就是我的上帝、真主、聖母瑪利亞!”“那得嘞,先幹著參謀長,成了給你升官!”“老闆贊一個!”

郭嘉先是軟禁了劉備,後又打敗了呂布,還消滅了袁紹,江東之虎孫策崛起,所有人都害怕,只有郭嘉很鎮定的說他一定早死,因為他太浪了,一個人就敢越塔強殺,啥裝備啊越塔?果不其然最後被反殺了,所以說,如果不是天妒英才,基本上就沒有三國了。

我個人認為郭嘉不死,歷史必然會改變,有了這樣一個開著外掛版存在的大boss,橫掃天下沒有懸念,可惜,可嘆!


道門守衛者


楚悼王

如果楚悼王晚死二十年,或許我們的歷史上就沒有大秦帝國,而是大楚帝國。

因為,在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的前三十年,楚悼王已經找到了幫助他變法圖強的大才,比商鞅要更牛的,吳起。

吳起有多強,我們看來:

首先,吳起儒家、兵家、法家、史家四門學問都是頂尖,他先隨曾子學儒家,後又自學兵家(著作有《吳子兵法)》,再後來又跟孔子高徒子夏學習法家和史家(著作有《左傳》),這讓他最終身兼四家之長,變成了一個經天緯地、諸子全能的奇葩軍政全才。此人在中國歷史上,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他媽的太牛了。

楚國變法之前,吳起在魏國擔任西河守,此期間他徙木立信(沒錯,商鞅的徙木立信是學吳起的),明法令,改兵制,小試牛刀,便以一郡之力,打造出戰國時代最強悍的步兵——三千“武卒與七萬河西兵,與諸侯大戰七十六次,全勝六十四次,平局十二次,闢土四面,拓地千里,陰晉一戰,更是大敗秦國五十萬大軍,從而一舉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八十年不得翻身,那真是秦國最黑暗的一段歲月,也是秦歷代統治者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

見圖,吳起鎮守的西河乃是一塊嵌入秦境的飛地

圖:魏武卒

後來,吳起被魏國奸臣所讒害,不得不來到楚國謀事,遇見他了一生的知己——雄心勃勃的楚悼王。

跟秦國一樣,楚國在變法之前,情況非常糟糕,公元前402年,楚悼王的父親楚聲王竟至為“盜”所殺。一個國王為“盜”所殺,這在楚國曆史上是唯一的一例,顯然是一起嚴重事件。然而由於史料缺乏,楚聲王為何被“盜”殺死,無從獲知,但既為“盜”殺,證明其時楚國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只得挺而走險,起來當“盜”,犯上作亂。

可以想象,楚悼王在接手過這個混亂不堪的爛攤子時,心裡是何等的迷茫與頹喪。


好在,楚悼王遇上了吳起。

由於史料的匱乏,我們無從所知楚悼王與吳起相遇的情景,因而這段故事便少了很多秦孝公遇商鞅、秦惠文王遇張儀、秦昭襄王遇範睢時的那些傳奇色彩。

但我們可以想見楚悼王的欣喜,因為只一年後,吳起便當上了楚國的令尹。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與秦魏等國不同,在楚國八百年的漫長曆史中,基本上所有的高層官員都是楚國親貴出身,只有吳起一人是出身平民士族,且是外國客卿,而楚悼王卻一舉打破了這數百年的陳規,這需要多大的政治勇氣!由此,更顯見悼王對吳起之信任,對變法之迫切。

於是,一場紮紮實實徹徹底底空前絕後的大變革,在楚國開展了。當時魏國的李悝變法跟它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個溫柔的小姑娘。這種變法與其說是變法,不如說是革命。

吳起與楚悼王要革的,就是楚國那些大貴族的命。楚國弱後的癥結所在,就在於楚昭王復國之後,為了收拾人心所實施的“封君制”,這與當年晉文公復國後所實施的“六卿制”如出一轍。

封君制的特點,一是封地賜田,二是被封的貴族大吏,又給予以“君”的尊號,世襲罔替。這種制度比晉國的六卿制更可怕,因為六卿只是六個,而楚國推恩極濫,封君之眾,如過江之鯽。這些個世襲大家族,掌握了楚國大量的經濟特權與政治特權,上威脅君權,下盤剝百姓,如同一群瘋狂的白蟻,在步步蠶食著楚國肌體的同時,越養越肥,越養越笨。

圖:鄂君啟金節(鄂君啟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憑證。其所刊文字所涉楚之封君制及其免稅條款。)

這就是一切古老王國因歲月而積累起來的通病、沉痾。在楚國這個失卻了光明的牢籠中,黑暗往往以太陽的名義,公開地掠奪;而人民,往往在這種令人窒息的黑暗中,默默地偷生,默默地死去,永無出頭之日。

吳起要做的,就是舉起變法這把鋒利屠刀,朝這些該死的蛀蟲們一刀砍下去,撕開這個黑暗王國腐爛的沉重外衣,為它迎來一股自由的新鮮空氣。

所以,對於大批的政治垃圾——只會吃飯拉屎享樂就是不會做事的庸官,以及尸居餘氣的花花公子型舊貴族——吳起削他們的爵祿,免他們的職務,將他們統統逐出政府;對於那些有才幹有功勞的人員,吳起提高他們的爵祿,提升他們的官職;而把節省下來的政府經費全部用到楚國的常備軍,“練選之士”上。養兵,可比養蛀蟲划算。

然而,對於那些被升了官封了爵的政治新人,誰也難保他們的後代不會腐敗墮落。所以吳起又想了個釜底抽薪的狠招,那就是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吳起規定,所有貴族的封地和爵位,有效期只有三代,三代之後,土地收歸國有,爵位也不算數,一切成空,從頭再來。

我猜,我們常講的“富不過三代”這個俗語,大概就是這麼來的。

緊接著,吳起又與楚悼王商量:楚有所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如今君王把本來就很少的人民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而讓南方大片的土地沒人管,這是不對的。不如令貴族往遷南疆,以實廣虛之地。

好一個狠招,好一條妙計,如此一來,吳起不但在政治、經濟上徹底扒光了蛀蟲們的特權,另一方面還改變了楚國人口集中在地少人多地區的局面,且有助於對荒蠻的邊境地區的開發,促進楚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可謂一石三鳥。

面對吳起的提議,悼王表示了最大程度的支持,他在朝堂上宣佈:“令尹之行,乃用王命,有不服者,殺無赦!”

吳起要的就是這句話,於是他一聲令下,所有蛀蟲們統統跑去開發大南部,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以免留在首都不幹事光搗亂。

楚國貴族怨聲載道,但有了楚悼王的大力支持,吳起更加雄心萬丈,於是大刀闊斧,繼續奔進。在政治上,他杜絕權門請託之風,廓清吏治,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計較個人得失。在外交上,他杜絕一切合縱遊說之士,堅定地實施遠交近攻政策,即聯合齊秦,死命的揍對自己最具威脅的三晉——多麼類似後來秦國統一天下所走的那條路!

吳起在楚國一系列的變法收效快的驚人,不到一年,楚國國庫充盈,兵強馬壯,大有雄視天下之勢。之後,吳起統率楚軍,向南征服百越,進而攻佔洞庭、蒼梧,使楚國的南疆,直拓至今天的廣西一帶;接著,向西攻秦,深入漢水上游(陝西南部),在於地(今陝西商洛地區)大敗秦軍,將秦國死死壓在了秦嶺以北;然後,吳起轉而向北,肅清北疆陳蔡的殘餘勢力,兵鋒直抵三晉,與自己的老東家魏國很快就開幹了。

於是,這兩支用同樣方法訓練出來的軍隊,兩支在吳起的指揮下都取得過顯赫戰功的軍隊,兩支在當時最精銳的軍隊,在州西大戰一場,結果在吳起的出色指揮下,楚軍大勝,並一路攻到魏都大梁城門附近,飲馬黃河,方才迴轉。

楚自從南霸天楚莊王問鼎中原以來,數百年未曾兵抵黃河,而這個驚世壯舉,竟被吳起如此輕鬆達成。不知楚莊王和魏文侯若地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然而,楚國的吳起變法竟在其最巔峰的時候,突然之間,全面崩潰。這一本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徹底的歷史性變革,竟然堅持了不到五年,就夭折了!!

所以楚國終究沒有變法成功而成為戰國第一強,舊貴族舊勢力在變法中雖然受到沉重的打擊,但變法時間畢竟不長,其成果並未完全鞏固下來,沒過多久,又恢復了故態,一路下坡,直至滅亡。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於楚悼王的死亡。

是的,雄才偉略的楚悼王,還沒來得及享受多久成功喜悅的楚悼王,在此時突然暴斃了。而吳起失去了最大支持,變法當然進行不下去,他自己也被楚國舊貴族們聯手殺死。

數十年後的商鞅雖然最後也是慘死結局,但好在秦孝公活的夠長(或者說遇到商鞅更早),而使得商鞅變法得以堅持了二十二年,所以最後還是穩固下來,得使秦國一統六合。很可惜,楚悼王與吳起的變法雖然徹底,卻只堅持了不到五年,否則戰國時代的中國,恐不必等到秦國來一統。

唉,這個楚悼王,死的真不是時候。

但就算如此,吳起那夭折的變法,還是為楚國的政治注入了一股生氣。在楚悼王的兒子楚宣王、孫子楚威王時期,楚國國力達到戰國時期鼎盛的局面,並將其盛世,延續到楚懷王前期(雖然比不得秦,但也算是可觀了)。史稱宣威盛世。


千古名將英雄夢


本人首推袁世凱。

看袁公將去時為自己所寫“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晚清至民國初,因為袁世凱,日本人一直沒有佔到什麼便宜。

朝鮮之亂時,因為袁世凱,中國勢力擊敗日本勢力。

一戰期間,日本趁歐美列強陷於歐戰之際強迫中國簽定《二十一條》,袁世凱運用超強的政治手腕和靈活的外交手段將《二十一條》轉變成保護中國利益最大化的《民四條約》。

袁世凱早就看出中日之前必有一戰,而其時的中國相當柔弱,袁世凱為避免國家民族再燃戰火而不遺餘力。

試問,如果袁世凱不逝去那麼早,中國會陷入後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民國“軍閥混戰”嗎?中國的軍閥混戰給日本侵略中國造勢幫忙,以至於後來的全面侵略。試問,如果袁世凱不死那麼早,會有這些不?


稻草人QQ1032452583


我覺得這個問題首先要有一層隱含的意思:那就是必須是英年早逝的對象。因為如果把壽終正寢的對象也算上,那能影響歷史進程的可多了去了。秦始皇、劉邦、李世民、朱棣、毛主席。對吧?而且個人覺得一些生前已經失勢的人應該可以排除。例如很多人所說的冉閔,最後兵敗被俘了,即便

慕容儁最後沒殺他,在死牢裡關到他100歲,各位就覺得他能改變歷史?

如果只算英年早逝的人群。其實目標也很多,但古代無非分為西方東方而已,其它地方的文明實在是不值一提。西方上古時期有兩人滿足橫死非壽終正寢。而且對人類文明影響極大。一人是馬其頓人的神,亞里士多德的弟子,天生的統帥和領導者,戰無不勝的將軍——亞歷山大大帝。


​他的事蹟就不用說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活到四十歲,那麼當他三十五歲征服印度後,挾橫跨半個世界的無敵軍隊,看到戰國中期的中國的話,會起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呢…

另一人就是亞歷山大大帝死後300年又一千年難遇的戰爭奇才,古代人類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凱撒大帝。

​曾有一句話描述凱撒大帝當時的權勢:“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而凱撒大帝自己也曾說過一句名言:“我來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雖然凱撒大帝死時候已經58歲了,但如果他沒有被刺殺身亡的話,哪怕只多活了三五年,那麼世界應該會有很大變化。


再說東方,遠古時期的東方應該特指我中國,因為此時印度次大陸雖有王國,但還未探索完印度次大陸全境。中東地區還沒有形成大帝國。而北方遊牧民族也沒雖然匈奴人為主體,但也未真正形成真正統一,且當時的匈奴人文化影響力分數太低。而中國戰國時期最有望“改變世界”的人應該是吳起了吧?

為什麼選吳起不選白起呢?首先,​大家應該知道,戰國時期最大的流派當屬法家,而吳起不僅和白起一樣是兵家的代表人物,還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吳起不僅是一名名偉大的軍事家,還是古代少有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但很少有人知道商鞅變法是引用的吳起變法。當然,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應該說的就是吳起,因為此人按照現在的價值觀對家庭實在不太負責任。但吳起當年的魏武卒橫掃天下之時,吳起當年治下的河西郡百姓安居樂業之時,吳起在楚國一己之力強推變法使楚國國富民強之時。這些歷史的畫面應當永遠的閃耀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

中國的另一個巨大的遺憾就是雖然被很多人遺忘,但一提起他很多人立即恍然大悟的人——公子扶蘇

公子扶蘇:秦朝法定繼承人,為人寬厚,有賢名。如果沒有被矯詔害死,他即位後,應該會頒佈寬法讓百姓休養生息。那麼相信中國的歷史​一定會被改寫。

近現代:西方我個人覺得首推費迪南德大公,對,你沒看錯,就是這位在薩拉熱窩被人刺殺從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倒黴王儲。


​他的死對世界造成了這麼大的影響,可想而知他如果當時沒被刺殺的話,我們會晚多少年見到飛機、坦克、雷達,不鏽鋼,甚至電動刮鬍刀。

而東方近現代因為他的橫死對整個人類史影響最大的人非張作霖莫屬

我這麼說,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所以我們來擺事實,講道理,舉栗子;

因為張大帥被陰謀炸死​,所以張少帥才繼位的沒錯吧?來,我們就來看一看這位“抗戰英雄”張學良少帥所做的動人事蹟: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一萬多人被石原莞爾幾百日本兵趕出瀋陽城;

九一九白天,日本僅僅在瀋陽繳獲了9.5萬餘支步槍,2500挺機關槍,650餘門大炮,2300餘門迫擊炮,260餘架飛機;

江橋抗戰,東北軍主力於關內以及遼西錦州按兵不動,坐視馬占山部於黑龍江,丁超部于吉林獨自抗日;

錦州戰役,不顧中央嚴令,一槍不放繼續放棄錦州;
三個月內,東三省20w東北軍被4w日本兵趕進關內;
熱河戰役,不肯撤換熱河省主席湯玉麟,又不肯讓中央軍,西北軍和晉軍各部進入熱河,結果128個日本騎兵攻佔熱河省會承德;

長城抗戰,東北軍想挑大樑,結果冷口坑了換防的晉軍,喜峰口坑了換防的西北軍,古北口,戰鬥中自己擅自撤退坑了協防的隊友中央軍;


鄂豫皖剿共,指揮13個師東北軍打不過3000紅二十五軍,四個月內累計被俘數千人,後紅二十五軍開始自己的長征,從容突圍;
西北剿共,兩個多月內20w東北軍被1w+紅軍四戰四敗,丟了兩個師外加2個騎兵團,陣亡師長2名,陣亡團長3名,被俘團長2名;

兩廣事變,勾結兩廣軍閥,所謂“抗日救國”,實則“日本人指揮兩廣抗日”,妄圖武力配合兩廣軍閥,牽制中央南下消滅叛軍;
西安事變,為一己私慾,“另立中央”,妄圖組建西北聯合政府,分裂國家,重新引起大規模內戰;

至於那些說“不抵抗是蔣介石下的命令”給少帥洗地的的人,來來來,看看少帥自己怎麼說
張學良自己曾說: “我認為日本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這個事件能和平解決。…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了。” “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我下的指令,與蔣介石無關。” “我是封疆大吏,中東路、九一八事件,對蘇、日關係,平時我有自主權,不能說有了事,推卸責任。外間傳說我有蔣先生不抵抗手諭存在於鳳至手中,是扯淡。于鳳至不是那種人。” “我要鄭重地聲明,就是關於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變’不抵抗,不但書裡這樣說,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這是中央的命令,來替我洗刷。不是這樣的。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說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絕對不是的。” “這種事情,我不能諉過於他人。這是事實,我要聲明的。最要緊的就是這一點。這個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個兒的事情,是我的責任。”

至於那些說南京中央政府為什麼不派兵進入東北抗戰來給少帥洗地的,來來來。咱們分析一下;

當時張學良執掌的東北與國民政府僅是名義上的歸屬關係,東北軍權、政權、財權集中於張學良之手。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難以真正對其發號施令,更動不了東北軍的一兵一卒。 當時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能指揮的僅為中東部數省而已。蔣介石後來曾說:“ 事實上東北在九一八以前,僅名義上歸屬於國民政府,而軍權政權財權,儼然獨立,至少可說非革命勢力範圍以內之地。”蔣介石只能支援東北軍一些空軍,海軍(海軍還沒有),如果蔣介石派具有佔領屬性的陸軍去東北軍勢力範圍的話,很明顯將會被東北軍視為巨大的挑釁。而空軍蔣介石已經派去支援了。蔣介石給張學良的電報現在:“錦州軍隊此時切勿撤退。” “航空第一隊已令其限3 日內到平(北京),歸副司令指揮。”這些電報都是可查的,結果呢,一天大帥就帶領東北軍全軍撤退出錦州了。錦州擁有三萬多守軍,但被450個日軍騎兵一天佔領。

“大帥若在,必不如此。小六子此人,太不成器!”



張文遠都重複


如果後周皇帝柴榮不死,就沒有趙匡胤什麼事了。憑著柴榮的雄才大略,統一天下之後,肯定會對北方遊牧民族開戰,遼、金、西夏沒準還會尊其為“天可汗”。

另外,柴榮的天下是打出來的,不是坑蒙拐騙偷來的,正大光明,不是下三濫得來的。因此,他不會像趙匡胤防賊一樣防手下武將,更不會出臺一系列重文輕武的混賬政策。中華民族依然尚武。

一個尚武的民族,必然是開放的進取的民族。

柴榮不死,興許歷史真的會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