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十年研製發動機,為何依然落後很遠?院士道破天機

中國幾十年研製發動機,為何依然落後很遠?院士道破天機

日前,在中國空軍的最新宣傳片中,首次曝光了殲-20的最高速度為2.5馬赫,這在世界五代機的行列中都處於領先地位,而這和此前很多人的印象似乎有些矛盾,不是說中國航空發動機的性能不如美俄麼,為何殲-20的速度還能這麼快,實際上航空專家表示,這裡的速度指的是極限速度,只能短時間內達到,而且在達到這個速度之後,戰機的發動機必須要進行大修,換句話來說,這這是關鍵時刻才能達到的速度,並不意味著中國發動機已經世界領先了。

中國幾十年研製發動機,為何依然落後很遠?院士道破天機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發動機領域的權威專家、航空工業復材首席專家陳祥寶表示,中國航空發動機經過了多年發展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和進展。目前研發的渦扇-10B發動機已經廣泛安裝到了海軍和空軍的如殲-11、殲-10B、殲-15等多款戰鬥機上,讓這些戰機獲得了比安裝AL-31更強大的推進能力。然而渦扇-10B項目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立項研發,渦扇-10B的研發參考了當年最先進的蘇-27戰鬥機裝備的AL-31F發動機以及美國的CFM-56發動機。儘管CFM-56是一款民用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主要用於客機,但是該發動機的核心機和F-110渦扇發動機一樣,而F-110發動機及其改進型被安裝在了美軍的多種戰機上,包括美軍的F-15E戰鬥機。

然而經過了多年的攻關,終於在現在將渦扇-10B搞成熟了,然而渦扇-10B參考的還是美俄30年前的技術,美俄在30年間發動機領域又不知道發展到了什麼程度。而儘管渦扇-10B已經交付使用,但渦扇-15的研發仍然處在進度較慢的過程。

中國幾十年研製發動機,為何依然落後很遠?院士道破天機

航空發動機被譽為“工業之花”,研發難度不亞於飛機研發本身。航空發動機的研發需要精通熱力學、材料學、空氣動力學等多個學科,而且還需要精密加工機床、高耐溫耐壓材料等高精尖設備和原料,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積累,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全部突破。由於缺乏高精度數碼機床保證材料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因此中國的航空發動機還面臨一個非常窘迫的狀況:即使發動機在實驗室內獲得了非常好的表現和非常高的性能,但在大批量投產後由於材料加工精度下降,造成產品性能下降,可靠性不佳等問題。

中國幾十年研製發動機,為何依然落後很遠?院士道破天機

不過,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雖然還比較緩慢,但卻在一步步前行追趕,目前渦扇-15發動機已經定型並裝機試飛,未來還將在殲-20等先進戰機上裝機試飛,屆時殲-20也將擁有蘇-57、F-35、F-22所擁有的矢量推力能力,中國航空發動機行業雖然起步比較晚,但現在已經追趕到距離國外也就20年左右的差距了,相信經過中國人的不斷努力,中國終將彌補這個差距,讓中國戰鬥機的“心臟病”徹底治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