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文明”看哪里?河南、浙江,还是辽宁?

华夏上古历史探幽


中华文明在3800年之前属于“漫天繁星”阶段,以三个区域为核心分别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也就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河南,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浙江和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辽宁等地去,所以华夏五千年无法确定某一地,只能说全中国都可以。

然而到了3800年这个时间点就不同了,这个时候可以说华夏四千年文明看“河南”,为什么呢,因为“各地方社会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最终融汇凝聚成以二里头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在3800年前后以二里头为代表的广域“中国”诞生,我们这个国家从二里头开始进入了“万世一脉。传承不断”的华夏文明!

二里头博物馆(夏朝,河南洛阳)安阳殷墟(商朝,河南安阳)


天子驾六博物馆(周朝,河南洛阳)

汉魏洛阳城遗址(汉朝,曹魏,西晋,北魏 河南洛阳)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隋,唐 河南洛阳)

清明上河园(宋朝 河南开封)

以上为中国自夏朝到宋朝前后3000年中国历朝历代定都之地(秦朝除外)!


云星午夜


这几天头条在不断被刷屏,中华5000年文化探源工程专家们给出了答案,重点提到了三座史前城市,他们是“浙江良渚古城”、“山西陶寺古城”和“陕西石峁古城”。

令人惊讶的是最能代表中国5000年文化的竞然不是我们传统认知的黄河流域,而是长江流域的“浙江良渚古城”。这座兴建于5000年左右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的古城,仅仅城墙地基的厚度达到了37米之多,而且是在短时期内修建的。围绕它的还有完整的水利工程,这些都是在石器时代修建的。他是中国水稻文化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并且有高度发达的玉文化。人们惊讶的是在石器时代,这里竟然出现了我们建筑样式中传统的“榫卯技术”以及“木地板拼插技术”,难以想象这是石器时代的杰作。正是由于这所古城修建的时间非常短,也就证明了这里曾经是权力的中心,可能受到了周围部族的支持。


时间转到4500年至3900年前的北方黄河流域,又一座权力的中心正在形成,他就是有“尧、舜”之都美称的“山西陶寺古城”。这里有完整的城墙防御系统以及皇城,在这里甚至发现了天文台。他与浙江良渚古城一样有着高度发达的玉文化,甚至还发现了青铜器,说明这里已经步入了青铜时代。而象征王权的“权仗”的发现,更加说明了曾经是一座“王者之都”,他被称为是夏初最早的都城之一。

“陕西石峁古城”,这座几乎与陶寺同时期的古城发现后,被人们以“石破天惊”来形容。其实这座古城很早就被发现了,但是人们一直认为他是古代长城的一部分而没有受到重视。因为它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识观,如今的古城墙样式中传统的“马面”“敌台”“翁城”等标志性符号,竟然出现在了4000年前。同样,代表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玉文化”、“青铜文化”也出现在这里,而且他的玉石种类丰富,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方,不仅有新疆和田玉、青海青玉,甚至包括了浙江产的玉石。“鸵鸟蛋”、“鳄鱼骨”这些来自于南方的物种也出现在这里,说明这里曾经是权力的中心,受到了四方的敬仰。不少于20个“口玄琴”的发现,说明这里的统治阶层非常乐于享受音乐文化。这座面积达到425万平方米的超级城市,最初人们用“黄帝的昆仑城”来形容他,现在人们又发现它的下艰在3780年,所以他又被认为是夏早期、中期的权力中心。



中华文明是“满天星斗”,全国各地都有令人惊奇的发现在不断的涌现中,所以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单独代表华夏文明。


大唐神都


华夏五千年文明只能看甘肃天水,天水自古就有羲皇故里的美誉,仰韶文化的大地湾遗址就位于天水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该遗址含盖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遗存,距今4900~8120年,后期周、秦都是以此为中心先后兴起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按人类非洲起源看也是从非洲一路向北越过帕米尔高原、天山、沿祁连山即河西走廊向东迁徙,世界各地岩画的传播也是沿此路径一直越过太平洋进入北美,尤其是汉字最早甲骨文就是脱胎于岩画;炎黄祖先在黄河流域立足发展后逐步兴盛,并向东、南开拓,南方良渚文化应该随北方逐步迁徙而被灭绝,因此华夏五千年文明只能看甘肃天水!



君山自在游


我建议考古学家到我家乡去寻找一下,我在9几年的时候,在我家农田地头一堆瓦砾里面发现一个东西,后来不见了,我个人觉得是石器,我凭记忆把图画出来了

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可惜实物已经不见了


云上62202661


为中国文化进一言。

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大是大非问题! 华夏五千年文明,当然要看河南,一定要看河南,必须看河南。这一点无需争论,毋庸置疑。传承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必须从河南开始。不了解河南,就不了解中国,就等于不懂得什么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就等于不知道何谓华夏五千年文化。

恕我直言:中华文化探源工程,有点跑偏了。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个文化帝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中华文明探源的标准,根本没有必要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文化是多样性的,文明更要以“非物质”文明来决定。中华文化探源,自然以中国标准为标准,文物决定文明,只是西方的标准,不符合也不适应于中国和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民族文化和文明。 华夏五千年文明,是从伏羲画卦已经正式进入文明时代,炎黄二帝使华夏文明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大禹治水,文明进入大融合大一统,有了制九鼎定九州的大文化体制。民以食为天。文明的标志是农耕,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是农耕文化文明的成熟。

只要有了“中”,只要找到了认识到了“中”,文明便由此诞生。这就是真正的人类社会文明!

不知“中”,便不懂文明!


罗无声永不落幕名博汇


(作者:赵辉)中国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

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些许零星分散的陶器标记和其他人造器皿上的符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到四千年前。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7300年前的安徽涂山地区的蚌埠双墩文化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这些考古发现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早期的骨刻文已经形成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

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有五种,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今天笔者重点论述一下事关中华民族起源的“华”字来源与演变过程,看看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华”字的起源、位置、所做代表的原始族群与意义。

笔者通过对《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左传》定公十年载,孔丘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等内容的相关论述,基本确定夏朝的建立与夏朝的中心区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淮河岸边的涂山地区;夏朝的国都“华夏城”也应位于涂山地区。而以涂山地区涂山氏族为代表的东方九夷部落,是大禹夏朝建立的重要支持者和重要合作伙伴,是华夏王朝中“华”族的代表。“华”与“夏”是对夏朝启王的母系与父系族群的代称,是开启新王朝的标志。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因此,《左传·哀公七年》记载中的“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发生地涂山,是华夏王朝的标志,为夏朝的中心区域,是万国诸侯或部落对夏朝的原始印象与记忆。而“禹会诸侯”的涂山、荆山和贯山而过的淮河,以及联通淮河的涡河、芡河、天河、泥河、高塘湖,就是夏朝的地理特征与华夏王朝的重要地理标志,是万国诸侯心中的圣地,是万国诸侯一生的荣耀之地;更明确一些,实际为夏朝建立做出重要贡献的涂山氏族的地理标志。

作为参加大禹涂山之会的万国诸侯,要记述这个地方,只能把涂山周围的地理、山川、河流、湖泊特征,原汁原味地刻画出来。这就是“华”字表意的原始图画,是“华”字的起源地,是“华”族的兴盛地与代表区域。

我们先看一下“华”字,在各种字体中的形态:

再来看一下涂山、荆山、淮河区域的地理环境:

在骨刻原图中“华”字纵横交错,与涂山脚下的淮河水系、河流湖泊,极为相似,基本上达到高度吻合度,可以说就是一幅朴素的素描山水图画。

“华”字的骨刻文,更是将淮河、涡河、芡河、天河、泥河、高塘湖表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幅标准的涂山地区水系概况图。

“华”字的甲骨文,对骨刻文进行了少许简化,但所有水系素描,没有变化,与骨刻文一脉相承,也完全是对涂山周边河流的刻画。

“华”字的金文,发生了一些笔画的变化,为一条河流穿过两座山峰的形态,在下方经过四个湖泊形成的两条横线,主河流上方向东延伸,下方向西延伸。四个湖泊在淮河主河道没有围提前,应是与淮河自然相连,东西贯穿淮河,就是我们在今文中看到的两条横线。“华”字金文中两个山峰的出现,也更细致地表现出了一幅山水画的素描特色,更加写实,代表了涂山与荆山;淮河从两山之间穿过,向东流去。


“华”字的小篆,在金文的基础上,在两个山峰上添加了两个权杖标志或王冠标志,代表了涂山上的禹王宫与荆山上的启王宫,使得“华”字所表现的地理特征更加明显,也更加写实。说明了小篆形成时期,涂山与荆山上建立了大禹与启王的祭祀庙宇,金文表现更加写实;这是时代发展,在“华”字的写实变化,更是对“华”字产生于涂山,代表涂山氏族与东部九夷部落的直接体现。

通过以上对“华”在骨刻原图、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图文表意的分析表述,“华”字所代表的东方东夷部落的涂山氏族,“华”字的本意生动形象地表现在“华”字发展的各个阶段。

结合史料的各种记载,所得出的结论,笔者所形成的华族就是涂山氏族在夏朝时期的称谓,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华”是对以涂山氏族代表的东方东夷部落新的称谓,其标志就是“华”字做代表的地理特征,和大禹在涂山地区“禹会诸侯”建立的不世之功;华夏王朝也就是华族与夏族共同建立的统一王朝,代表了东夷部落与中原部落的文化融合。华夏王朝的都城“华夏城”,在涂山北十五公里处的四方湖畔的怀远古城,就更进一步走向现实,是早日破解夏朝国都的重要考察目标。(作者:赵辉)


诗经研究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一点都没错,文明的发展也不可能从一个点发展起来,肯定是多点起源相互融合,华夏文明的形成正是来源于此。我们华夏民族有记载的历史基本上以伏羲氏开始,三皇五帝的延续,夏商周真正国家的创立,这是有清晰的脉络的,历史甚至给夏商周安排了血脉传承的记载,比如夏商周基本上都是黄帝后裔,当今去看,这个很可能是牵强附会的,但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祖先一直认同的文化基因,比起血缘,文化难道不是更重要的吗?那个年代可能文明的发展是满天星斗,良渚文明,三星堆文明,红山文化等等,也或许我们继承了这些文明的一些基因,但我们华夏民族绝对应该是三皇五帝,夏商周这个文明系统里的真正传人。炎黄战蚩尤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战争都是为自己的族群争取生存空间的,当时的蚩尤族很有可能比炎黄族要发达,但是他败了,所以他的族群南迁了,一部分融入炎黄族,一部分成了当今少数民族。所以现代很多人以新发现的文明,企图来挑战华夏文明中心论,是绝对十分可笑的,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即使你那里发现了当时很先进的文明,其实也跟你没多大关系,它们都被并入了华夏文明。


万物由一


看来说“五千年历史看河南”,不加限定地说“河南是华夏文明发源地”,出问题了。怎么办呢?我看不妨学学韩国人,在中华历史“空档”上动点脑子,做点文章,中华历史上不是有个王朝虞朝的传说吗?要是把虞朝的“虞”与本省简称的“豫”联系起来,再找许嘉璐等“专家”编纂和呼吁一下,或许还能火一把,找回一些面子……


用户5511550635


因为夏商两朝没陕西当地什么事情,所以陕西人只承认西周是中国第一王朝,夏商直接否认掉!题主提一个华夏五千年文明,让陕西人如何回答了?等着看吧陕西人只有抹黑他人,才能找到自我安慰!!!


用户63840890114


史学大师白寿彝在巨著《中国通史》里说,治史有两条线,一是史料,一是考古发现。史前史是考古发现和史前传说相互为证才算有力。题主的问题只是在山西、浙江的重大考古发现,没有史料记载。

很有可能是夏都在山西、浙江修建的行宫。行宫,也就是外出视察时住一小段时间的居所。如果曾经辉煌,怎可没有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