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他是“泥人劉”第四代,但不玩泥塑,玩起了“銅官柴燒”。吸收舊物精華,融合現代審美,劉嘉豪在銅官窯上玩出新玩法。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泥人劉”第四代,“90後”非遺傳承人,劉嘉豪)

玩柴燒的“泥人劉”傳人

初見時,他剛從北京回來,清華大學之旅給他的收穫很大,並非柴燒技法,而是年輕一代如何做非遺傳承,路怎麼走。

他93年生人,但比同齡人多幾分成熟與內斂,從銅官街到望城汽車站這一路,話並不多。只是談到興建中的新華聯銅官古鎮,他透露出很大的想法,過去幾年玩柴燒他是興趣,但現在,他開始認真思考傳承,思考“銅官窯”背後銅官獨特的審美。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十月清華之旅,劉嘉豪在研修中得到指點)

去清華之前,他懷著與中國眾多非遺傳承人交流傳承經驗這般心思,希望向其他燒陶大師請教有關柴燒的技藝。從小在銅官街長大的他,腦中關於陶的記憶太深,眼見,耳聽,手觸,哪怕是呼吸的空氣也帶著陶器的燒火氣息。但小時候並沒有所謂“銅官窯”的概念,也沒有“泥塑”的認知,正因如此,劉嘉豪沒有束縛地接觸到了柴燒器。

他喜歡柴窯的與眾不同,“欣賞柴燒‘窯變’就似觀察鳥兒一般,當你沒有仔細每一隻鳥時,它們似乎都是灰灰暗暗的,當你仔細觀察過後,會發現每一隻鳥顏色、外形、羽毛上的花紋都不同,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是需要觀察的,尤是柴燒器。”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不可重複的柴燒器,在預期效果外,出現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

陶瓷的燒製,從古至今有柴燒、煤燒、氣燒多種方法。柴燒器與一般窯的差別在於灰燼和火焰直接躥入窯內,產生落灰經高溫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但其實,在釉面上有落灰或在胎體上走火的痕跡,這在古代的制瓷標準中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

然而,現代柴燒技法所追求自然樸實的視覺效果與溫厚的觸感,卻是人們厭倦了極度工藝化,追求返璞歸真所產生的新的審美。劉嘉豪也像是發現了寶藏,像父親一樣走上燒陶之路,只不過不是泥塑而是玩柴燒。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父與子,泥塑與柴燒,同樣的非遺傳承人,年輕的劉嘉豪有不一樣的傳承思想)

從小的耳濡目染,他在燒陶上有一定的天賦,四年一路走來也獲得不少榮譽併成為年輕的非遺傳承人,但他並不希望永遠活在父輩的光輝下,今年的十月研修他在交流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泥人劉’要傳承,但我可以做點與眾不同的東西。”

想玩畫畫的燒陶人

劉嘉豪一開始是奔馳在繪畫之路的。

他骨子裡極其倔強,這大概算是“泥人劉”劉家人的性格特點。他和父親劉坤庭在陶瓷上的琢磨也是一樣的倔強。父親聊過他小時候的學藝基本靠自己琢磨,祖父的一些指點只聽但不一定做,劉嘉豪也是如此。

劉嘉豪是大一時偶然做了一組作品並在中國工藝協會參賽,一舉斬獲銀獎後觸發的成就感和興趣點。但基本功底打牢後,劉嘉豪有了自己的想法。劉坤庭是原銅官陶瓷總公司研究所研究員,當時各廠批量燒陶要求每一件作品一致,精益求精,這成為他的風格。劉嘉豪卻很喜歡在形狀和紋路上張揚出差異,甚至會通過刀削、雕刻等方法來賦予陶瓷更大的個性。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留下了火曾駐足過的痕跡,自然而無粉飾之氣,這是柴燒器不一樣的美。圖片由星辰全媒體記者拍攝)

如此,面對父親的指點,“有時候有一些出入,他在說我,我聽著但心裡又不接受。”劉嘉豪向星辰全媒體記者透露。知子莫如父,劉嘉豪的想法父親一向支持,繪畫也好柴燒也罷,打小也從不多說 “泥人劉”傳承,卻不想,劉嘉豪也走在相似的路上。

劉嘉豪小時候有一顆繪畫的心,高考時一度想考藝術學校,之後到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動畫設計專業,他更多的時間也在學繪畫和其他。喜歡速寫,也在學校中和油畫老師學繪畫,還和一位師兄在各地奔跑畫牆繪。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極其倔強,內心又極度驕傲的年輕人,我有我的路)

直到大二,走不了專業的繪畫之路,但讓他發現了同樣具有生命力表現特色的柴燒,尤其是到景德鎮觀摩了柴燒的“窯變”後,這一種與泥塑,與工藝化陶瓷迥然的美讓他開始了探索。於是,他與幾位朋友在學校辦起了陶藝工作室,把銅官窯帶到學校,之後他又創辦了“銅官柴燒”,開始尋找傳統長沙窯與現代柴燒的結合。

柴燒器一般不上釉,而是經火、灰、土、窯的天然融合,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這是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一半天賜,一半遇見。

四年來,劉嘉豪燒了16窯,每窯三四百件,成品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更多是在燒窯中被燒成了殘次品。只因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帶給創作者更多的藝術享受)

如土,要經燒陶者自行調配專用陶土,考慮用作壺、杯、碟、碗還是其他。若制壺,裡面又分不同茶壺,喝紅茶不用含鐵的土拉坯。拉坯這一環節,劉嘉豪大概每天可做兩把壺。柴,一般木材需靜置幾個月以上,以利燃燒,其種類又有樟、杉及廢棄木材等,不同柴熱力值不一樣,這得準備兩個月。

而窯,燒窯一般需78個小時,期間不眠不休輪班投柴,窯型、加柴的速度和方式、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不斷地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燒一次窯,我要瘦三五斤”,劉嘉豪向星辰全媒體記者解釋,正是這般毅力給他稍顯稚嫩的臉龐多了幾分成熟。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78小時不停休燒窯,最後仍是一半天賜,一半遇見)

燒窯的時間段冬春兩季最好,夏秋燒怕中暑,因為燒火,溫度要達到1300多度,這時,木灰開始熔融,與陶坯中的微量元素形成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而留下了火曾駐足過的痕跡,也就自然而無粉飾之氣。而柴燒器的欣賞,也正是這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合而成的美麗作品,帶給劉嘉豪更多的驚喜和藝術享受。

如果再早來一個月採訪,劉嘉豪很喜歡和顧客朋友談論這些,怎麼欣賞柴燒器,它的美,它的難,它的妙手偶得。但現在,劉嘉豪想要更多的去挖掘銅官窯的背後,關於銅官的審美。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第十六窯的成品,近兩百件,燒窯越來越好。圖片由星辰全媒體記者拍攝)

傳承是我的最終方向

中國的燒陶製瓷史已有數千年,銅官更是有一段謂之輝煌的“銅官窯”歷史,這小小的區域,曾經產出的窯器出口到29個國家和地區,可謂榮耀。

但若說長沙窯口,周邊燒陶製瓷的地區遠不止銅官,為何偏偏成就了“銅官窯”?以往劉嘉豪忽視了這一點,“泥人劉”第四代,“90後”非遺傳承人諸多名聲確實讓年僅二十四的劉嘉豪少不了有“得志”之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泥人劉”與“銅官柴燒”相結合,向陽花開總是春。圖片由星辰全媒體記者拍攝)

這也並非不好,在自己的世界裡做自己想做的,本就是劉嘉豪選擇柴燒器的初心,因為他的路和“泥人劉”的路其實迥然。現在,劉嘉豪不再侷限於興趣,傳承是他的最終方向,但也不只有燒陶技藝,他還想把銅官的審美帶給大眾。

他說,“銅官的窯器”之所以成為“銅官窯”,在於唐朝銅官陶人汲取異域文化和其金銀器工藝用在陶瓷上,這是一種大國開放之大美;還在於陶上作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諸多妙詩由窯工們興之所致,這是一種民間浪漫之小美。正是這美美與共激發著劉嘉豪在非遺傳承上以另一種年輕的心態去思考傳承。

他正尋思著把銅官的美用在民宿上或其他形式,這也是傳承,他不喜歡做重複和無趣的事。銅官街上有他兩家店面,一是“泥人劉”,還在翻新中,另一是他的“銅官柴燒”,各種杯碟碗壺柴燒器擺放在木架上,來往的遊客不時詢問或把玩,他偶爾搭話,銷售全權由他女朋友負責。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算是未來的“夫妻店”,劉嘉豪專注技藝,他女朋友銷售)

劉嘉豪那種倔強在女朋友心中是堅持和認真的形象,“決定做到哪一步,他一定要做到。而且,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放在臉上。”

家中幾代做陶,給劉嘉豪灌輸了傳承理念,也讓他有很多機會站在傳承人的角度去思考未來。而在他剛剛想創業時認識了她,她就想做一片讓心上人撒歡奔跑的草原,但卻拿住了劉嘉豪那顆奔放的心,把心沉澱,做好自己,做好非遺傳承人該做的。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他的倔強在另一人眼中是認真和堅持的形象)

相戀四年,燒窯四年,從最初幾乎全燒壞到現每一窯有讓他驚喜的作品,戀情也即將步入殿堂。他有一批忠實的粉絲,亦欣賞這浴火重生為生氣盎然的茶器。過去的十幾窯,兩千餘件作品已售罄,第十六窯因關店去北京暫時還在木架上擺放。

柴燒器的不可重複性是陶藝家著迷盡心追求的原因,這也讓劉嘉豪不喜接受定製,“別人的模型我可以做,但我不想做。”這也是一個驕傲的年輕人,那顆驕傲的心,他所認定的堅持的,不容置喙。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專注做陶、專注柴燒,享受創作、分享銅官美,劉嘉豪的路漸明瞭)

有的人說劉嘉豪走偏了,他卻很肯定,沒有。“我還年輕,傳承亦有不同的方法,先做我所認為對的。”劉嘉豪向星辰全媒體記者笑。他在想這月底去上海參加國際陶瓷柴燒藝術節,關於傳承與創新的主題論壇。今年燒完了四窯,他準備靜心沉澱,今後以更好的心態做一點“與眾不同”的事。

銅官街上的陣陣冷風拂面,帶著陶土氣息和湘江水汽,他很是熟悉,這裡是做陶的好地方,而承載著光榮和夢想的那顆年輕火熱的心也正在風中悄悄悸動。

103期丨“泥人劉”年輕傳人的向陽花開丨劉嘉豪

(星辰全媒體記者與劉嘉豪的合影)

總策劃:何旭

執行策劃:鄭文新、王重浪、林之樂

監製:何樂

文/邊潤鵬 圖/特殊標註外,其他由受訪者提供 編/陳宇 校/羅羅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