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他是“泥人刘”第四代,但不玩泥塑,玩起了“铜官柴烧”。吸收旧物精华,融合现代审美,刘嘉豪在铜官窑上玩出新玩法。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泥人刘”第四代,“90后”非遗传承人,刘嘉豪)

玩柴烧的“泥人刘”传人

初见时,他刚从北京回来,清华大学之旅给他的收获很大,并非柴烧技法,而是年轻一代如何做非遗传承,路怎么走。

他93年生人,但比同龄人多几分成熟与内敛,从铜官街到望城汽车站这一路,话并不多。只是谈到兴建中的新华联铜官古镇,他透露出很大的想法,过去几年玩柴烧他是兴趣,但现在,他开始认真思考传承,思考“铜官窑”背后铜官独特的审美。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十月清华之旅,刘嘉豪在研修中得到指点)

去清华之前,他怀着与中国众多非遗传承人交流传承经验这般心思,希望向其他烧陶大师请教有关柴烧的技艺。从小在铜官街长大的他,脑中关于陶的记忆太深,眼见,耳听,手触,哪怕是呼吸的空气也带着陶器的烧火气息。但小时候并没有所谓“铜官窑”的概念,也没有“泥塑”的认知,正因如此,刘嘉豪没有束缚地接触到了柴烧器。

他喜欢柴窑的与众不同,“欣赏柴烧‘窑变’就似观察鸟儿一般,当你没有仔细每一只鸟时,它们似乎都是灰灰暗暗的,当你仔细观察过后,会发现每一只鸟颜色、外形、羽毛上的花纹都不同,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是需要观察的,尤是柴烧器。”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不可重复的柴烧器,在预期效果外,出现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

陶瓷的烧制,从古至今有柴烧、煤烧、气烧多种方法。柴烧器与一般窑的差别在于灰烬和火焰直接蹿入窑内,产生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但其实,在釉面上有落灰或在胎体上走火的痕迹,这在古代的制瓷标准中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

然而,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自然朴实的视觉效果与温厚的触感,却是人们厌倦了极度工艺化,追求返璞归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刘嘉豪也像是发现了宝藏,像父亲一样走上烧陶之路,只不过不是泥塑而是玩柴烧。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父与子,泥塑与柴烧,同样的非遗传承人,年轻的刘嘉豪有不一样的传承思想)

从小的耳濡目染,他在烧陶上有一定的天赋,四年一路走来也获得不少荣誉并成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但他并不希望永远活在父辈的光辉下,今年的十月研修他在交流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泥人刘’要传承,但我可以做点与众不同的东西。”

想玩画画的烧陶人

刘嘉豪一开始是奔驰在绘画之路的。

他骨子里极其倔强,这大概算是“泥人刘”刘家人的性格特点。他和父亲刘坤庭在陶瓷上的琢磨也是一样的倔强。父亲聊过他小时候的学艺基本靠自己琢磨,祖父的一些指点只听但不一定做,刘嘉豪也是如此。

刘嘉豪是大一时偶然做了一组作品并在中国工艺协会参赛,一举斩获银奖后触发的成就感和兴趣点。但基本功底打牢后,刘嘉豪有了自己的想法。刘坤庭是原铜官陶瓷总公司研究所研究员,当时各厂批量烧陶要求每一件作品一致,精益求精,这成为他的风格。刘嘉豪却很喜欢在形状和纹路上张扬出差异,甚至会通过刀削、雕刻等方法来赋予陶瓷更大的个性。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这是柴烧器不一样的美。图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拍摄)

如此,面对父亲的指点,“有时候有一些出入,他在说我,我听着但心里又不接受。”刘嘉豪向星辰全媒体记者透露。知子莫如父,刘嘉豪的想法父亲一向支持,绘画也好柴烧也罢,打小也从不多说 “泥人刘”传承,却不想,刘嘉豪也走在相似的路上。

刘嘉豪小时候有一颗绘画的心,高考时一度想考艺术学校,之后到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动画设计专业,他更多的时间也在学绘画和其他。喜欢速写,也在学校中和油画老师学绘画,还和一位师兄在各地奔跑画墙绘。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极其倔强,内心又极度骄傲的年轻人,我有我的路)

直到大二,走不了专业的绘画之路,但让他发现了同样具有生命力表现特色的柴烧,尤其是到景德镇观摩了柴烧的“窑变”后,这一种与泥塑,与工艺化陶瓷迥然的美让他开始了探索。于是,他与几位朋友在学校办起了陶艺工作室,把铜官窑带到学校,之后他又创办了“铜官柴烧”,开始寻找传统长沙窑与现代柴烧的结合。

柴烧器一般不上釉,而是经火、灰、土、窑的天然融合,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这是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一半天赐,一半遇见。

四年来,刘嘉豪烧了16窑,每窑三四百件,成品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更多是在烧窑中被烧成了残次品。只因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难度相当高,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带给创作者更多的艺术享受)

如土,要经烧陶者自行调配专用陶土,考虑用作壶、杯、碟、碗还是其他。若制壶,里面又分不同茶壶,喝红茶不用含铁的土拉坯。拉坯这一环节,刘嘉豪大概每天可做两把壶。柴,一般木材需静置几个月以上,以利燃烧,其种类又有樟、杉及废弃木材等,不同柴热力值不一样,这得准备两个月。

而窑,烧窑一般需78个小时,期间不眠不休轮班投柴,窑型、加柴的速度和方式、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烧一次窑,我要瘦三五斤”,刘嘉豪向星辰全媒体记者解释,正是这般毅力给他稍显稚嫩的脸庞多了几分成熟。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78小时不停休烧窑,最后仍是一半天赐,一半遇见)

烧窑的时间段冬春两季最好,夏秋烧怕中暑,因为烧火,温度要达到1300多度,这时,木灰开始熔融,与陶坯中的微量元素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而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也就自然而无粉饰之气。而柴烧器的欣赏,也正是这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美丽作品,带给刘嘉豪更多的惊喜和艺术享受。

如果再早来一个月采访,刘嘉豪很喜欢和顾客朋友谈论这些,怎么欣赏柴烧器,它的美,它的难,它的妙手偶得。但现在,刘嘉豪想要更多的去挖掘铜官窑的背后,关于铜官的审美。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第十六窑的成品,近两百件,烧窑越来越好。图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拍摄)

传承是我的最终方向

中国的烧陶制瓷史已有数千年,铜官更是有一段谓之辉煌的“铜官窑”历史,这小小的区域,曾经产出的窑器出口到29个国家和地区,可谓荣耀。

但若说长沙窑口,周边烧陶制瓷的地区远不止铜官,为何偏偏成就了“铜官窑”?以往刘嘉豪忽视了这一点,“泥人刘”第四代,“90后”非遗传承人诸多名声确实让年仅二十四的刘嘉豪少不了有“得志”之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泥人刘”与“铜官柴烧”相结合,向阳花开总是春。图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拍摄)

这也并非不好,在自己的世界里做自己想做的,本就是刘嘉豪选择柴烧器的初心,因为他的路和“泥人刘”的路其实迥然。现在,刘嘉豪不再局限于兴趣,传承是他的最终方向,但也不只有烧陶技艺,他还想把铜官的审美带给大众。

他说,“铜官的窑器”之所以成为“铜官窑”,在于唐朝铜官陶人汲取异域文化和其金银器工艺用在陶瓷上,这是一种大国开放之大美;还在于陶上作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诸多妙诗由窑工们兴之所致,这是一种民间浪漫之小美。正是这美美与共激发着刘嘉豪在非遗传承上以另一种年轻的心态去思考传承。

他正寻思着把铜官的美用在民宿上或其他形式,这也是传承,他不喜欢做重复和无趣的事。铜官街上有他两家店面,一是“泥人刘”,还在翻新中,另一是他的“铜官柴烧”,各种杯碟碗壶柴烧器摆放在木架上,来往的游客不时询问或把玩,他偶尔搭话,销售全权由他女朋友负责。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算是未来的“夫妻店”,刘嘉豪专注技艺,他女朋友销售)

刘嘉豪那种倔强在女朋友心中是坚持和认真的形象,“决定做到哪一步,他一定要做到。而且,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放在脸上。”

家中几代做陶,给刘嘉豪灌输了传承理念,也让他有很多机会站在传承人的角度去思考未来。而在他刚刚想创业时认识了她,她就想做一片让心上人撒欢奔跑的草原,但却拿住了刘嘉豪那颗奔放的心,把心沉淀,做好自己,做好非遗传承人该做的。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他的倔强在另一人眼中是认真和坚持的形象)

相恋四年,烧窑四年,从最初几乎全烧坏到现每一窑有让他惊喜的作品,恋情也即将步入殿堂。他有一批忠实的粉丝,亦欣赏这浴火重生为生气盎然的茶器。过去的十几窑,两千余件作品已售罄,第十六窑因关店去北京暂时还在木架上摆放。

柴烧器的不可重复性是陶艺家着迷尽心追求的原因,这也让刘嘉豪不喜接受定制,“别人的模型我可以做,但我不想做。”这也是一个骄傲的年轻人,那颗骄傲的心,他所认定的坚持的,不容置喙。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专注做陶、专注柴烧,享受创作、分享铜官美,刘嘉豪的路渐明了)

有的人说刘嘉豪走偏了,他却很肯定,没有。“我还年轻,传承亦有不同的方法,先做我所认为对的。”刘嘉豪向星辰全媒体记者笑。他在想这月底去上海参加国际陶瓷柴烧艺术节,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主题论坛。今年烧完了四窑,他准备静心沉淀,今后以更好的心态做一点“与众不同”的事。

铜官街上的阵阵冷风拂面,带着陶土气息和湘江水汽,他很是熟悉,这里是做陶的好地方,而承载着光荣和梦想的那颗年轻火热的心也正在风中悄悄悸动。

103期丨“泥人刘”年轻传人的向阳花开丨刘嘉豪

(星辰全媒体记者与刘嘉豪的合影)

总策划:何旭

执行策划:郑文新、王重浪、林之乐

监制:何乐

文/边润鹏 图/特殊标注外,其他由受访者提供 编/陈宇 校/罗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