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张展》——这部人民日报海外版推荐的书究竟好在哪儿

“原来,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我们的命运都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袭,可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是被海浪吞噬,就是随波逐流,极少有人像张展那样,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直对身边的现实不停地追问……”


听听大咖怎么说

《寻找张展》——这部人民日报海外版推荐的书究竟好在哪儿

白烨(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在看似琐细的两代人的隔阂与隔膜的矛盾纠葛中,实际上写了两代人在观念分化之后的相互走近,重新打量。作品还写了父母一代的自省,青年一代的反省,这样就使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两代人分裂之后的相互寻找和尽力弥合

付秀莹(《长篇小说选刊》主编)

作为女性作家,孙惠芬笔触细腻敏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纠葛有着惊人的耐心和热情,往往有独特而新鲜的发现

汪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以开放的叙事呈现人的多元与不确定性,在自我和他者的视线的交织、碰撞、消解和衍生中,人被塑造和解读。小说在颠覆中建构了新的关于人的学说

孔令燕(《当代》杂志主编)

小说写了一个青年寻找死去的父亲的足迹的故事,揭示了权力与物质对追逐成功者的异化,而成功者又用这些来异化下一代。张展寻找的过程,也是人性回归的过程

舒晋瑜(中华读书报总编助理)

能打通个人与时代关系的能力,是对写作者的考验。在这部小说中,那些对家庭、亲人、故乡的敏感扩展为“血管神经”,通向了人心的黑暗处,孙惠芬努力发现并塑造了一个在黑暗的深渊里以不同的方式自我超拔与救赎的心灵

《寻找张展》——这部人民日报海外版推荐的书究竟好在哪儿

《寻找张展》是中国首部以青年志愿者的成长为主题,并试图在父子、母子之间重新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的过程,也是建立一个总体性、一个情感意义的共同体的过程。

《寻找张展》——这部人民日报海外版推荐的书究竟好在哪儿

《寻找张展》的写作结构非常独特,代表了中国当代长篇文学原创写作的一个新的倾向。《寻找张展》分上部“寻找”和下部“张展”,设计别致,在阅读时不会让读者觉得乏味。上下部写作完全顺应了小说本身的发展需要,可以说本书也成为上下部结构写作的代表作。上部的悬疑式写作为下部的真相揭示奠定了阅读的兴味,而下部的书信体自述则充满了浪漫与激情,书信体写作本身就富有了激情的因素。


《寻找张展》的语言是丰富、优美、隽永而干净无尘的。一部作品除了能够给人以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整体性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之外,语言的文学性非常重要。可以说《寻找张展》的写作在语言上是非常有作家感觉的,没有任何旁逸斜出之处。几乎每一个句子都为作家的表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作家对于语言、文字的字斟句酌表现了作家的谨严和对于文学的崇敬与尊重。在这样一部充满了情感的作品中,很多语言都可以被人铭记于心,比如书中第64页所写的:“一个不幸的人是另一个不幸的人的避风港。”

《寻找张展》——这部人民日报海外版推荐的书究竟好在哪儿

长篇小说体裁是对志愿者题材最好的书写。《寻找张展》的叙述带有明显的非虚构、纪实特点。作家调用了很多她的经验资源,但是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虚构性的长篇小说,而这个长篇小说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又是很强的,很多读者会分不清其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这对作家的创作来说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常说,经验胜过了虚构,生活胜过了故事。某种程度上讲,如果一个作家真正能写一个东西使得读者恍惚以为这就是生活,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这也是作家的一个成功。在这个特别的时代,这是一个艺术上的成功。我们觉得这是长篇小说体裁对志愿者题材最好的书写。

《寻找张展》——这部人民日报海外版推荐的书究竟好在哪儿

古往今来,伟大的文学作品,总会伴随着一个个经典而深刻的人物形象,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福楼拜笔下的爱玛、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抑或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这些文学史上鲜活的人物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甚至可以说永生难忘。我们相信,每一位阅读了这部《寻找张展》的读者,也都将在自己文学记忆的深处,潜移默化地为张展保留一个席位。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读者而言,张展或天真、或淳朴、或叛逆、或执着、或孤独、或坚韧、或善良、或热忱,故乡、童年、亲情与爱这些人类永恒的主题交织其中,闪烁着作家人性的关怀。《寻找张展》一定是作家孙惠芬留给中国和世界的不朽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