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總工蘇權科:西安是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多的城市

港珠澳大橋總工蘇權科:西安是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多的城市

港珠澳大橋外觀 東方IC

港珠澳大橋總工蘇權科:西安是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多的城市

蘇權科在大橋施工中合影留念。

1985年,懷揣著對西安的嚮往,年輕的蘇權科進入西安公路學院(現長安大學)橋樑與隧道專業深造。3年後,他沒能留在心儀的西安,而是被分配到了中國大陸南端——廣東省。這一去,就是30年。直到2018年10月24日,擁有“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世界最長海底沉管隧道”“世界最長鋼結構橋樑”等多個世界之最稱號的港珠澳大橋正式建成通車,蘇權科作為這座享譽世界大橋的總工程師被世人熟知,他也終於把學自西安的建築技術通過橋樑展示於世。

港珠澳大橋總工蘇權科:西安是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多的城市

工作中的蘇權科。

不解之緣

“三進長安” 蘇權科對西安充滿了執著的嚮往

“我與西安的緣分很深。”蘇權科稱,去西安城,是他兒時的夢想。當時,少年蘇權科跟隨父親來西安旅遊,被鐘樓的莊嚴肅穆和大雁塔的恢弘大氣深深吸引,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來到西安,留在這裡。但蘇權科的長安圓夢之旅並不那麼順利。

“第一次與西安擦肩而過,是上大學時。”蘇權科告訴記者,他高考報志願時,填報的都是西安的大學,他也如願被陝西師範大學錄取,但是上學的地點卻是陝西師範大學寶雞分院(寶雞文理學院的前身)。1982年,蘇權科從陝西師範大學寶雞分院物理系畢業,懷揣著長安夢的他報考了西北工業大學的研究生,遺憾落榜,回到家鄉,成了岐山縣的一名人民教師。

3年後,憑著對西安的執著嚮往,蘇權科終於來到了西安城,成為西安公路學院橋樑與隧道專業的研究生。“我非常喜歡西安,對西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畢業以後也特別想留在西安,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又一次與西安擦肩而過。”1988年,研究生畢業的蘇權科被分配到廣東省交通科學研究所橋樑室和廣東省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站,從事路橋研究設計、檢測試驗和質量監督管理工作。“雖然未能留在心儀的西安,但是廣東建橋的機會多,讓我在西安的所學有了用武之地。”蘇權科說。

到了廣東的蘇權科,並沒有因為距離與西安疏離,反而藉助橋樑與西安越來越近。他與西安的緣分源於西安公路學院(現長安大學)。“來廣東以後,我曾有幸‘三進長安’。”蘇權科說。第一次進長安,是在研究生期間。1987年到1988年,正在讀研的蘇權科參與了紫陽縣的漢江大橋和仁河大橋的施工監控,並因此延遲畢業。第二次進長安是在1990年,當時全國正在籌備開展公路工程監理工作,時任廣東省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站副站長的蘇權科代表廣東省參加國家交通部首屆監理工程培訓班,學習工程管理相關知識,從此與西安公路學院確立了合作關係。“海珠大橋的維修加固、設計施工,就是西安公路學院的老師牽頭做的。”蘇權科說。第三次進長安是1993年,當時廣東省要開展世界銀行貸款項目,蘇權科被派往西安公路學院學習科技外語。

“我到了廣東,也把西安的一些經驗帶到了這裡。”蘇權科告訴記者,他曾多次到西安至三原高速公路段、西安至銅川高速公路段參觀學習,終於使高速公路引進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在廣東落地。

港珠澳大橋總工蘇權科:西安是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多的城市

5組數字帶你認識港珠澳大橋。 東方IC

西安元素

眾多西安力量推進了港珠澳大橋建設進程

2017年全國科技創新人物頒獎典禮是這樣介紹蘇權科的:“主持港珠澳大橋技術論證和工程方案研究,創新品質規劃、工業化建設理念,帶領團隊在跨海通道建設領域取得國際領先的成套技術成果,創造了中國標準與中國橋樑新品牌。”生活中的蘇權科的確是一名“橋痴”,從1987年參與漢江大橋施工監控開始,他的人生就與橋緊緊聯繫在一起。

“當時香港的建橋品質與技術在國際上都是一流水準。”蘇權科回憶,香港一位知名的橋樑設計師曾在一次大會上,將某座香港與內地共建的跨海大橋的香港建造段與內地建造段照片作了詳細對比,毫不客氣地指出內地建造的橋樑品質差,讓他頗為難堪。當時他就下定決心,要改寫伶仃洋上的故事,建造一座高品質的跨海大橋。

建橋絕非易事,更何況要建一座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的超級大橋。“建橋初期真得太難了。”蘇權科告訴記者,2004年初,當時的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只有15個人,除了兩名港澳地區的兼職人員,他與其餘12個人均放棄了穩定的工作,一頭扎進在當時看來前途渺茫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中。

當時,對於港珠澳大橋能否建成,國內外專家都抱著懷疑的態度。比如海底深埋沉管隧道,在國際上屬於技術禁區,有許多技術國內還是空白,部分技術國外還對我們進行了技術封鎖。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我們要做的就是消除國內橋樑界多年來的詬病,大家只知道伶仃洋上有故事,我們要把伶仃洋上的故事改寫,變成一座給民族爭氣的‘爭氣橋’。”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蘇權科的團隊與國內的企業聯合攻關,在國內外專家都不認可的情況下,用堅持和科研讓世界橋樑冠以中國標準,最終建成了這座享譽世界的橋樑。

據介紹,港珠澳大橋共有1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發表論文逾50篇、創建工法逾40項。

“西安是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多的城市。”蘇權科告訴記者,這座聞名遐邇的大橋有著濃濃的西安元素:長安大學的師生和科研力量深度參與了港珠澳大橋的建造全過程,海底沉管隧道的沉降和接口變形實驗、港珠澳大橋的通風系統都出自長安大學;西安的國測一大隊,解決了港珠澳大橋的測量問題;中交一公院旗下的西安方舟工程諮詢有限責任公司擔任了港珠澳大橋設計圖紙的審查、橋樑階段施工階段的監理及全橋的橋面鋪裝瀝青路面工作;中交第二公路局承擔了港珠澳大橋跨徑最大的通航孔橋——青州航道橋的建設工作。產自西安的瀝青路面攤鋪機,是世界上最寬幅的瀝青路面攤鋪機,“一般的路面攤鋪機都需要鋪好多遍,而這個機器一遍就過了,大大縮短了工期。”眾多西安力量的加入,推進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進程。

這15年,蘇權科從正值壯年的41歲熬到了頭髮花白,他卻稱從未後悔過。“建一座‘爭氣橋’是我的夢想,港珠澳大橋建成後,以多個世界之最展示了中國橋樑界的實力,習總書記稱它為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我的夢想也達到了。”蘇權科說。

港珠澳大橋總工蘇權科:西安是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多的城市

蘇權科(左4)與施工、科研單位工作人員在挖泥船上討論試驗方案。

專家建議

打造西安特色精品 把西安品牌推向世界

談起西安的變化,蘇權科稱,與上個世紀80年代他求學時代相比,如今的西安完全是另外一座城市,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大都市。近年來,西安市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大力發展科研,讓他印象頗為深刻。

蘇權科告訴記者,從高校設備的配備來看,上個世紀80年代他在西安公路學院(現長安大學)讀研期間,我國的大型計算機和中型計算機才剛剛興起,而他所學的橋樑與隧道專業需要眾多的實驗設備,他經常要到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和耀縣的一個基地去做計算和模型實驗,條件十分艱苦。如今的長安大學擁有風動實驗室、地震平臺等大型科研設備,西安市對高校科研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而他對西安硬科技的瞭解,源於2017年全國科技創新人物評選現場。那時,同樣獲得2017年全國科技創新人物獎的朱銳帶著他的同伴、“硬科技”一詞的創造者米磊來到節目現場,米磊邀請蘇權科參加在西安舉辦的首屆全球硬科技大會。

“十分遺憾,由於種種原因,首屆全球硬科技大會未能成行。所以這次非常高興能參加第二屆全球硬科技大會,在大會上聆聽陝西硬科技的發展,尤其是《西安宣言》的發佈,讓我們身處外地的陝西人深受鼓舞。”蘇權科告訴記者,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西安擁有很多大專院校和專家,產業配備也很齊,是產學研結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好平臺。西安這麼好的科研基礎,這麼多的人才,這麼深厚的文化積澱,這麼多年了,應該厚積薄發,應該在科技上有所建樹。如果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努力,一定會有很好的發展。”蘇權科稱,改革開放前期,我們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如今調整戰略,在發展高科技以外,發展裝備業。近年來,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讓世界驚歎,港珠澳大橋的建成,也得益於我國國力的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和裝備生產能力的顯著提高。“陝西也罷,西安也罷,未來都要將傳統的產業與最新的業態相融合,讓老百姓過個性化、智能化、有品質的生活。這也是西安未來可以重點發展的方向。”蘇權科稱,如今日本的馬桶蓋風靡國內就是最好的例證。“在西安,不僅要發展高科技,還要將科技融入生活,打造西安特色精品。”

蘇權科告訴記者,如今西安的營商環境得到很大提升,舉辦了西商大會、全球程序員節、全球硬科技大會等世界性的大會,為西安引進了眾多高科技企業。“如何將西安眾多的科研院所與企業相融合,將積壓多年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發展,把西安品牌推出去,是西安未來需要重點發展的方向。”蘇權科說。(本版稿件 見習記者 廉晶 採寫 圖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西安日報》2018年11月15日0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