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文學尚能飯否

自媒體文學尚能飯否

——和建聰(拉瑪人)

(文章篇幅稍長,閱讀需幾分鐘時間)

自媒體文學尚能飯否

德欽:桃花盛開的村莊

自媒體,是當下網絡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平民所能展示自我、傳達聲音的主流平臺之一。最近,因為一篇題為《實地探訪山東新媒體村,農婦做自媒體收入破萬》的報道,讓自媒體人李某帥以及幾名農婦再次爆紅於網絡,從而也將自媒體從業者推上又一個風口浪尖。

小編原本對自媒體並不是很瞭解,看了報道之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遂萌發了進入“自媒體”行列的心。於是各種瞭解比對之後,選擇了百度的“百家號”今日頭條的“頭條號”以及騰訊的“企鵝號”做為進軍自媒體的平臺。

和大多數自媒體從業者一樣,筆者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於是選擇了“文化”、“文學”類。經過幾天的試運營,在企鵝自媒體平臺的等級在發表了5篇文章之後升至2級。而在百家號上的則原地踏步,升級還遙遠無期,頭條號上的則看不到升級數據。這期間,也瞭解了一些做得比較好的自媒體人,有的自媒體人文章一出來就能輕鬆破萬、甚至破十萬也不在話下。可翻看了自己在平臺發表的文章,瀏覽量寥寥無幾,幾乎為零。於是感慨自愧不如啊!誠然,那些運營時間久並且具備營銷策略的自媒體從業者,在網絡裡可以如魚得水。而有些則和筆者一樣從事“文學”類自媒體運營的,相較於那些大V級的自媒體號則顯得比較慘淡。

自媒體文學尚能飯否

維西:秋天的南姐洛

經過觀察和比對,自媒體網絡紅文(爆文)總是集中在某幾個方面:

一、蹭熱點或者熱門事件類。比如最近在網絡上最能夠引起社會關注的事件一個是“崑山事件”,二是“某某東”事件。有的自媒體人往往在熱點事件發生後的第一時間推出文章,以獲取更多的眼球。我覺得這是很成功的模式。

二、名人或者明星效應類。無論什麼時代,社會名人和明星總是能夠在某種方面引導人們。網絡自媒體時代也是如此。一些文章的標題更是吸睛,比如《某雲說什麼什麼》,《某某倫在某歌聲怎麼怎麼》等等等等。而明星就更不必說了,隨便發幾個字瞬間瀏覽、點贊和評論多如牛毛。

三、標新立異類。依靠新奇的事物來博取眼球。人總是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而正是由於人類有了好奇心,激發了人類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我們才能在無數次的仰望星空之後奔向太空。

四、帥哥美女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靠美女帥哥來進行自我宣傳和營銷,也是不錯的策略。網紅臉、小鮮肉層出不窮,一打開朋友圈,全是帥哥美女(P出來的),目的只有一個:吸引眼球。話說回來,在朋友圈的幾乎都是熟人,P得再美再帥又如何?自己長什麼樣難道自己心裡沒點數嗎?

五、天馬行空,胡說八道類。這一類就比較誇張了,總是探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比如張三丰和掃地僧誰厲害,比如李逵和張飛鬥會怎麼怎麼樣。簡直是胡說八道,根本不明白想要表達什麼。

六、搞笑類。這是目前比較火、能夠大規模吸引流量的不二手段。當然,這一類中,不乏有低級趣味的。但是也有傳播正能量的,比如“某翔六點半”,在輕鬆、幽默的情景中也不忘傳播正能量,這也是我喜歡的類型之一。

自媒體文學尚能飯否

香格里拉:遠眺哈巴雪山

當然了,能夠吸引眼球的不僅僅侷限於上述的六種類型,也有其他類型的。只是,偏偏很少有文學類的文章是能夠大規模吸引眼球的(平臺大咖除外)。這讓我感到有些困惑。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難道已經不需要靠優秀的文章來補充精神食糧了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但又有誰能夠說得清楚呢。

在紙質媒體時代,人們獲取外部資訊、知識等等的渠道不外乎書刊報紙、口耳相傳。在當下網絡媒體時代,人們獲知外部世界的資訊、知識的方法千種萬種。網絡媒體的跨越發展已經嚴重壓縮了紙質媒體在傳播知識、傳播資訊的生存空間。毫不誇張的說,當下,我們接觸紙質傳媒最多的已經不在是書本、也不在是報刊雜誌,而是泛著微光的顯示屏。曾經較為興盛的網絡文學似乎讓人們特別是從事文字工作的人看到了文學在網絡上繼續發光的前景,可事實證明終究不過是曇花一現。而那些有深度、有內涵的文學在網絡上似乎並沒有想象中那麼令人期待和歡喜。

傳統文學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並不是因為當代文學沒有好的作品、不是沒有好的印刷機構。而是由於人們對於文學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轉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早已經不是人們最為重要的追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早已經成為了被遺忘在秋風裡的格言。

自媒體文學尚能飯否

香格里拉:哈巴雪山絕望坡

我喜歡寫詩歌,在自媒體平臺上,詩歌似乎是個奇怪的存在。理由如下:我的某個媒體賬號,發表的頭5篇文章,其中有3篇是詩歌載體,2篇是隨筆散文。在系統對文章質量進行評估的時候,給出了2000分的指數。按照規則,每篇合格的文章評分是1000分。那就說明我所發表的5篇文章只有2篇是合格的。詩歌不同於散文、小說等等,不需要用太多的標題和文字來進行表述。原本有的詩歌標題只有三四個字,非得要求不低於6個字或者8個字,這不得不說是強人所難。

詩歌,做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精神文明之一,在各個時代都引領著人們對當下生活的熱愛、訴求。從最初的詩經到唐詩宋詞,再到現代詩歌,詩歌一直在演變、進化。或許,在互聯網高度發達、傳統文學舉步維艱的時刻,詩歌,將會面臨又一次的演變。有人說詩歌已死,姑且不論其論據是什麼,可是“讀詩換酒“的年代確實是一去不返了!

做自媒體,無外乎這三種可能:一是為了向世界展示自我或者展示某個產品或者組織;二是為了謀生。或利用自己所長謀取一份簡單的額外收入,或全職創業;三是僅僅只是因為好奇或者為了鍛鍊和存儲文章。而我相信,絕大部分自媒體人是屬於第二種,包括我也一樣。可現實的殘酷是,當你費盡心思、絞盡腦汁寫出來一篇好文(傳統文學類)的時候,突然發現,原來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受人歡迎。根本就比不上隨便一個明星發出來的隨便幾個字的閱讀量,也比不上一些野史八卦,更比不上那些低俗的惡搞視頻……也在困惑中查詢了很多,網上隨便一搜關於自媒體運營的,無外乎是誇大自媒體人收入、教人如何提高各種量的教程廣告文。其實我看,確實有一部分自媒體人在經過多年的耕耘和營銷之後,收入的確很可觀。但這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是處於自媒體金字塔頂端的那一部分才會有收入破萬的案例,絕大部分自媒體人都是處在金字塔底部的,而底部,才是最真實的自媒體人生存現狀。

自媒體文學尚能飯否

香格里拉:巴拉格宗大峽谷

當我們歡呼著進入自媒體時代的時候,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想一下就不難發現,所謂的自媒體,在流量為王的網絡時代裡,不過是各大平臺為了迎合網民、利用網民為其創造價值的平臺。和“某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自媒體平臺上叫賣的是文字、圖片和影像罷了。當明白了自媒體本質的時候,對所謂的各種數據量也就不再那麼期待了。

自媒體文學,已然成為了很多創作人眼裡的雞肋。文學,終究不是自媒體的寵兒。靠文學在自媒體平臺分一杯羹,對於絕大部分文學類創作者來說是種奢望。自媒體文學——不能飯矣!

在自媒體發展越來越規範的今天,我想,無論哪一個平臺,都應該以更加包容、開放的姿態和溫度來對待每一個堅持進行文學原創的從業者。記得有人說過:“文藝和批評是文學的良心,阿諛奉承和歌功頌德是文學的墮落”。文學,畢竟不是用來譁眾取寵的。背離了文學宗旨的,那還是文學嗎?

自媒體文學尚能飯否

維西:杜鵑映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