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未來簡史》:不管是否解決饑荒瘟疫戰爭,人類最終目標都是它

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在沒有中文版之前就廣受熱捧,我讀完也有兩三個月了,現在把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

讀《未來簡史》:不管是否解決饑荒瘟疫戰爭,人類最終目標都是它

20世紀的中國人、中世紀的印度人,古代的埃及人,曾經都面臨著同樣三大問題:饑荒、瘟疫和戰爭,它們永遠都是人類的心頭大患。

一代又一代,人類向所有神明、天使和聖人祈禱膜拜,也發明了無數工具、制度和社會系統,但仍然有數百萬人死於飢餓、流行病和暴力。

按照書中作者的觀點,21世紀的人類,已經解決了饑荒、瘟疫和戰爭。

你可能不太認可,我們電視中到處充斥著襲擊、疾病的新聞,怎麼可能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呢?且看書中論述。

第一,饑荒。

1692—1694年,法國約有280萬人餓死,約佔總人口的15%。

以前,總覺得中國人口多,歷史上常常餓死人,實際上國外也一樣。

但是現在已經不同了。

幾百年間,科技、經濟和政治的進步,打開了一張日益強大的安全網,使人類脫離生物貧困線。

讀《未來簡史》:不管是否解決饑荒瘟疫戰爭,人類最終目標都是它

世界上已經不再有自然造成的饑荒,只有政治造成的饑荒。

換句話說,非洲有些國家、我們東面某鄰國捱餓,看來大都不是真正的饑荒,而是另有原因。

人類死於乾旱、埃博拉病毒或基地組織恐怖襲擊的可能性,還不及死於暴飲暴食麥當勞食品的比例。

第二,瘟疫。

歐洲始於14世紀30年代黑死病,死亡人數約為7500萬~2億,超過歐亞大陸人口的四分之一。

而現代,醫學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為人類提供了疫苗、抗生素、更佳的衛生條件以及更好的醫療基礎設施。

實際上,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艾滋病,治療效果較之三十年前都已經有了很大進步。

至於流行病,別的不說,2003年的“非典”被迅速撲滅,死亡人數還不及流感。非洲的埃博拉疫情也控制的很嚴,沒有造成全球性的恐慌。

第三,戰爭

讀《未來簡史》:不管是否解決饑荒瘟疫戰爭,人類最終目標都是它

在遠古農業社會,人類暴力導致的死亡人數佔死亡總數的15%;而在20世紀,這一比例降至5%;到了21世紀初,更是隻佔全球死亡總數的約1%。

2012年,全球約有5600萬人死亡,其中62萬人死於人類暴力(戰爭致死12萬,犯罪致死50萬)。相較之下,自殺的人數有80萬,死於糖尿病的更是有150萬。

現在,糖比火藥還致命。

過去70年間,人類打破的不只是“叢林法則”,還有“契訶夫法則”(Chekhov Law)。契訶夫有一句名言:在第一幕中出現的槍,在第三幕中必然會發射。

比如,核武器在戰後成為平衡手段,卻始終沒有打響。

讀《未來簡史》:不管是否解決饑荒瘟疫戰爭,人類最終目標都是它

作者還對恐怖主義持不屑的態度,認為恐怖主義只是得不到真正權力的人採取的軟弱策略。他把恐怖分子比作一隻想要大鬧瓷器店的蒼蠅,憑一己之力連一隻茶杯也挪動不了,於是便找來一頭牛,鑽到它的耳朵裡嗡嗡叫,讓牛因為恐懼和憤怒而發狂,從而破壞整個瓷器店。

總而言之,在21世紀,人類爆發大規模饑荒、瘟疫、戰爭可能性很小。既然這樣,那麼人類現在最關心的是什麼?

答:在提升人性超越掙扎求生的動物性之後,我們現在希望把人類升級為神,讓智人化身為智神。

說通俗點,就是追求長生不死。

可能有人會對此不屑,人類可不是現在才追求長生,以前的帝王,比如秦始皇不就這樣嗎,為此還誕生了一個國家。

在江雨讀書看來,現在跟以前有兩大不同:

第一,古代追求長生,只是個別人的個別事,主要集中在帝王身上,因為只有他們解決了溫飽和安全問題;

第二,他們把長生當作一種很神秘的行為,需要拜神求仙。

而對於現代人來說,自己就要成為神,死亡是一個我們能夠也應該解決的技術問題。

聽到這裡,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是好事,樂見其成。

如果一個人真得長生不老,也許不用長生,哪怕壽命增長到130歲,我們的教育、婚姻等社會制度都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足以寫一本書,比如《百歲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