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於軟弱,殘暴只不過來自於恐懼

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於軟弱,殘暴只不過來自於恐懼

羅振宇

羅振宇把自己的跨年演講命名為“時間的朋友”,實際上,這個詞兒不是他發明的。

我最先看到這句話,是幾年前李笑來的一本書,叫《把時間當作朋友》。

這本書不太好評價,你可以把它當作雞湯,但是你認真做一件事,在經歷了痛苦與成功後,又覺得很有道理。

所以,這次不解讀,只把我的讀書摘記梳理一下,然後用邏輯進行分類,看能不能引起共鳴。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書摘記之一

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於軟弱,殘暴只不過來自於恐懼

一、馬上就幹

1、人只有在做事的時候才會暴露缺點。

2、樹下的猴子們之所以沒有看到或者看不到身邊的猴子們的紅屁股,只不過是因為他們蹲在地上。

3、這些人並不是對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是沒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終沒有人喜歡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二、認識自己

1、一個人遺忘痛苦的能力特別強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這個人會輕易地原諒自己。

2、你所面臨的所有尷尬,最終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

所以,沒必要找藉口,沒必要抱怨別人,沒必要覺得世界就對你一個人不公平,要記得“你並不孤獨”——肯定還有別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遭遇過同樣的尷尬和痛苦。

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於軟弱,殘暴只不過來自於恐懼

三、堅持是一種值得期待的痛苦

1、希望自己的慾望馬上獲得滿足是大多數人的天性;野心永遠是少數人的天性。

2、不勞而獲是每個人心中所擁有的諸多夢想之一,甚至可能還是其中最大的夢想。

3、“推遲滿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備的能力,也是需要掙扎和鍛鍊才可以習得的能力。

4、你今天的所有輕鬆安逸,都可能是未來的成本。

5、所謂的邪惡,就是最赤裸裸的、厚顏無恥的懶惰。

6、心智開啟的起點是意識到可以自律,而心智發展的過程就是克服懶惰的過程。

7、每天記錄你的時間開銷。每天製作你的時間預算。事實上,生活就是選擇。只標註“重要”“不重要”。

8、無論你往那個方向走,只要中途不改變方向,最終會到達北極。

忍不住感慨:這句話的雞湯味也太濃了吧。只問一個問題,去北極的時候你真得會往南走嗎?

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於軟弱,殘暴只不過來自於恐懼

9、如果你想改變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處境並不令人滿意,那就一切從簡——找一個你覺得該給你帶來改變的行動,然後去做就是了。

12、我個人的經驗是,對我個人來講,所有的大額消費活動,乃至其他一切涉及金錢的活動,諸如投資之類,“馬上行動”的建議肯定不適用。相反,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僅是我個人的經驗。

忍不住感慨:好吧,這也是我的個人經驗。原因不是多麼有理智,而是沒錢……

四、人性與人心

1、人類之外的物種只能依賴最落後但被稱為神奇的方式積累經驗:基因遺傳。

2、從這個角度上看,人類也許是地球上最尷尬的物種之一:長期的進化使人類發展到今天這個高度,但是,每個人在出生的那一剎那,實際上與其他的動物居然站在幾乎同樣的起點上,心智要從零開始進化。

3、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上頭掛著一串香蕉。實驗人員準備了開水,一旦有猴子碰香蕉,馬上就會有滾燙的開水澆向那隻猴子。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被開水燙,之後每隻猴子在幾次同樣的嘗試後,發現莫不如此。

於是猴子們不再試圖去拿香蕉。然後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走,換進去一隻新猴子。這隻新猴子看到香蕉,當然馬上想要去拿。結果,還沒等科學家澆水,其他四隻猴子就對那新來的猴子一頓暴打。新猴子捱了幾次打之後,也不再試圖去拿香蕉了——怕再捱打。

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於軟弱,殘暴只不過來自於恐懼

此後,實驗人員再把另一隻猴子換走,換進去另外一隻新猴子。這隻新猴子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當然,一切如前,等待它的是其他四隻猴子的一頓暴打。於是,這隻新來的猴子也不敢碰香蕉了。最好玩的是,上次捱打的猴子,這次出手最重。(其他的猴子也許出於愛護,這隻猴子肯定是出於報復),因為它並沒有被開水澆過。

最終,籠子裡最初的五隻猴子都被換走了。現在的這五隻猴子並不知道開水的存在,它們只知道一件事情——誰要敢碰那串香蕉,上去就是一頓暴打。(它們的行為與愛護無關,全都是出於報復!)

7、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於軟弱,而他們的殘暴只不過來自於恐懼。

忍不住感慨:讓我聯想到了另外一句話,好像還有人說,有人不出軌不是多麼潔身自好,而是沒有機會、沒有魅力,沒有女人理……多麼痛的領悟。

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於軟弱,殘暴只不過來自於恐懼

五、知識與見識

1、從公元前3世紀希臘哲學家阿里斯塔克斯猜想太陽應該是世界的中心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大約經過了1800年。

2、從亞里士多德在《問題》第33卷中記錄“強光可能導致噴嚏”到現在科學家們提出相對可信的解釋,已經過去了2300多年。
3、不僅存在無法通過個體或者群體經驗獲得的知識,還存在與現有經驗相悖的知識。

4、所謂優秀的領導,能夠把人們帶到他們想去的地方;而所謂卓越的領導,能夠把人們帶到他們應該去的但是沒想到過要去的地方。

忍不住感慨:不是就有人主張,給人們提供需求要粗暴一點,給他們想要但想不到的東西,這叫服務升級,很高大上的樣子。

6、見識越少的人越喜歡用自己所有的見識作為判斷依據,並且完全不顧自己見識的侷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見識有侷限。

六、成熟的開始:成功學再批判

1、這世界所有的資源並非平均分佈在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的身上,能夠比較接近地表示這種分佈情況的數學曲線叫做“正態分佈曲線”(Normal Distribution urve)。

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於軟弱,殘暴只不過來自於恐懼

2、資源原本就是有限的,經濟學上的措辭是“資源稀缺”(Scarcity)。在整體上資源稀缺的前提下,“資源並非均勻分佈”體現在每個人身上,直接的結果是“絕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多”。

忍不住感慨:承認起跑線不一樣,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恐怕是每個人成熟長大的開始吧。

3、大多數人一生無法擺脫由比較而產生的情緒。生活無法徹底迴避比較,但是,事實上無需比較就可以獲得的歡樂和幸福也確實太多太多,只不過常常被人們忽略。

忍不住感慨:這個不是雞湯。不比較是快樂之源。

4、“努力行動”並不是唯一能夠成功的原因。比如,顯而易見、至關緊要,但並不經常被提及的是,愛迪生有幸出生在一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相對完善”的國度。

5、如果再深入追溯的話,愛迪生的巨大成功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他運氣好,有個偉大的母親。

忍不住感慨:相信成功學的人們注意了,不要被虛幻的努力、堅持、態度等等迷惑了,這些都是需要條件的!

6、 與“努力行動”恰恰相反的行為模式

很多時候,人們的善良出自於軟弱,殘暴只不過來自於恐懼

巴菲特買入他認為值得持有的股票之後,就只採取一個等於“不努力、不行動”的行動——“等待賣出時機”;甚至,對於某些像可口可樂這樣公司的股票,巴菲特乾脆買入之後再也不做任何動作。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不抵抗、不合作”策略,也是與“努力行動”恰好相反的行動。

忍不住感慨:也不能完全這麼認為。他們是努力等待和努力不合作啊,努力的角度不同而已。

7、成功學大師說,“想要成功,就要去模仿那些成功者!”看來“東施效顰”的故事確實有很多人根本沒有看懂。

從根源上來看,並不是因為“東施效顰”的故事太難理解,而是因為,沒有人相信自己是“東施”。

8、有朋友來問我一些問題。在確認他確實是想聽我的建議之後,我會說出我的想法。然而,在說出切實細緻的方案之後,八成會看到這樣的反應:“你說得確實對,可是,我自己的情況比較特殊……”一般來講,我就知道我應該閉嘴了。

因為,無數次的事實證明,一個人一旦認為自己的情況比較特殊,他從本質上就可能永遠無法接受別人的建議。

接受自己與別人沒什麼不同,至少沒什麼本質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長的重要前提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