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世歷“三古”,流傳三千年

《周易》是本"天書",神秘而又神奇,不少人有這樣的認識,特別是那些曾經被預言家言中了個人命運的人們。

易經世歷“三古”,流傳三千年

《周易》僅僅是為人佔算吉凶嗎?肯定不是,其重要的意義在於言天道、地道和人道,其中蘊藏著大智慧、大學問。《易傳·繫辭》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就是說這本書把天地的道理、規律都包括進去了;當然,說天道、地道都是為了說人道,讓人領悟做人的大道理。比如,天是明淨的、高遠的、虛靈的,啟發人應當有天一樣的心胸,做一個高明的人。假若心理陰暗,盡是些歪點子,辦些見不得天的事,就不符合天道。所以,俚語才有"無法無天"、"天理難容","膽大包天"、"心比天高"之類的話。"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繫辭》),可以用它來開創萬物、成就事業,概括天下萬物變化的規律。天下的事還有比這更大、更重要的嗎?肯定是沒有了。有些人官做大了,錢賺多了,卻"栽"了,為什麼,就是因為不能用《易經》"開物成務",個人的德行不足以承載高官厚祿的地位。假若大家都來學《易經》,效法天地的偉大品質、德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將得到進一步推動、張揚。所以,把《易經》僅僅理解為算卦,那是狹隘;而"易與天地準"(《繫辭》),博大精深,彌綸天地,是一部偉大的經天緯地的"經"書。

那麼,如此偉大的代表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鉅著是誰寫出來的呢?《漢書·藝文志》的說法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即三位大聖人即伏羲、文王、孔子;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是三位大聖人共同完成了這本鉅著,著作權歸"三聖"所有。

三聖並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物,相差數千年呢!伏羲算是上古時代傳說中的人物,距現在應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時代久遠,伏羲長得什麼樣?誰也說不清楚。從漢代石碑畫像看是人首蛇身,即頭部象人的模樣,而下部卻是蛇的身軀。蛇也是龍,小龍。他是龍的化身,我們這些伏羲的後代當然也都是龍的傳人了。

伏羲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始祖、締造者,據說是他和自己的妹妹女媧結合成夫妻而造就了我們人類。《伏羲女媧交尾圖》①意在說明,我們人類是老祖宗陰陽交尾的結果。

沒有一個人不疼愛自己的子孫,血脈相傳嘛!伏羲化育了人,同時也承擔了哺育、教化後代的責任。那麼,怎樣哺育、教化呢?自己就畫了一幅八卦圖,後人稱其為先天八卦圖。圖中暗藏著無窮的智慧,已經解決了讓後人怎樣活著,怎樣活的幸福、愉快,怎樣活得文明、活得體面等直到今天人們還在關注的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不妨以先天八卦的離卦為例,看看人文始祖的情懷。

易經世歷“三古”,流傳三千年

離卦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見《繫辭·下》)。罔即網,是用來捕捉野獸的大網;罟是用來捕魚的小網。佃即畋,指打獵。意思從離卦的卦象(離為目,象徵網的孔)受到了啟發,用繩子編結成網,小孔的網用來捕魚、大孔的用來獵取野物。結網漁獵,提供了吃飽肚子的方法問題,培養了後人自我"造血"功能,也算是最低生活保障了。直到今天,捕魚的工具主要還是魚網,當著我們吃魚的時候,是應該感恩象人又象神的伏羲老祖的。再說,為什麼伏羲教人"以佃以漁"?因為魚的繁殖能力強,吃魚的人能多生娃兒。在洪荒的遠古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加快人口的增長最為緊要。

"離中虛",離卦的上下兩爻都是陽爻,唯中間一爻是陰爻。陰為虛,它啟示人們,做人要謙虛、大度、容納。世人讚譽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這就符合離卦的暗示。中國人的血液裡藏著《易經》的因子,自古以來就倡導謙卑,反對自我張揚,你什麼時候覺得自己"能"了,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離為日。太陽的本質是光明的,普照萬物,無私奉獻一切。做人要陽光,象離卦一樣的散發光明;離卦又好似五線樂譜,啟發人類發明了陶壎、琴瑟等樂器,目的在乎"修身理性,反其天真",讓人愉快地活著……

先天八卦,簡單的幾個符號,除了為算卦提供了可能外,更多的卻是凝結了始祖對後代子孫的殷殷之情,蘊藏著極其豐厚的思想內容。

八卦的每一卦都有說不盡的深遠寓意,"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見《繫辭》)。從這些象中可以"悟"出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可惜,後人忽左忽右,並沒有真正汲取精華。現代人更是盲目崇拜,一會兒把西方文化奉若神明,一會又自我吹噓五千年泱泱,有時再來個中西合璧等,都沒有認真地弘揚《易經》的大道精神,以致今人大都認為《易經》就是算卦。這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伏羲為了自己的後代子孫,當然就是我們這個黑頭髮、黃皮膚的民族了,或許有千言萬語的囑託,但他能說得盡嗎?孔子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語言是有侷限性的,有些抽象而又深邃的意義是沒辦法用語言來表述的,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所以"立象以盡意",即最簡單的八卦符號,表達了最為殷切的期望,用以"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繫辭》),使"天下之至賾(zé)存乎卦"(《繫辭》),一切都在不言中,就看後人怎樣理解了。

伏羲,智慧的化身,偉大的人文始祖!

那麼,伏羲氏是怎樣創作出八卦的呢?《易傳》說:"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畫八卦。"意思是庖羲氏當官治理天下的時候,上觀天文,下察地理,同時還細膩的觀察各種鳥獸皮毛的花紋以及地上生長的草木的形態。近的取法於人身,遠的取法於各種物象,才創作出了八卦。伏羲畫八卦,完成了一個省悟龍的傳人的心願,付出了長期仰觀俯察的艱辛的勞動!幾千年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從遠古走來,今天的我們,是否真正感悟到八卦的真諦了呢?

易經世歷“三古”,流傳三千年

大約又過了二、三千年的光景,到了公元前11世紀的時候,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又豐富、發展了後天八卦,而且用"兩兩相耦,非覆即變"的方式重疊為六十四卦,同時配上卦爻辭。至此,一個完整的算卦體系就全面完成了。

《史記》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商代的荒淫昏君紂王害怕文王推翻自己的政權而另立旗號,就藉故把文王監禁到羑里即今天的河南湯陰一所監獄裡。他在牢獄中並沒有閒著,也不象一般的囚犯那樣愁思縷縷、唉聲嘆氣、憂鬱寡歡,而是心懷高遠,以超人的智慧反覆玩味伏羲八卦,進而創作了供人算卦實用的後天八卦。

還有另外一種聲音,說是卦辭是文王作的,而爻辭是他的第四個兒子周公完成的。真的如是,周公算是子承父業,"易二代"出色的完成了父輩交代的任務。

那麼,為什麼伏羲八卦被稱為先天八卦,而文王八卦稱為後天八卦呢?除了時代的先後外,還有更深刻的寓意,那將是後文要討論的內容了。

假若沒有文王畫後天八卦、重疊六十四卦、作卦爻辭,恐怕直到今天我們也不懂得怎樣起卦、算卦了。應當說,是文王開創了算卦的新時代!用歷史的眼光看,算卦是文明的延伸和進步。

斗轉星移,乾坤流轉,時光到了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時候,是孔子這位大聖人作《易傳》,以儒家的視覺闡發效天、法地、立人的大道理,輕而易舉的由先天八卦、後天八卦所展示的自然世界一下子飛躍到了嶄新的道德世界。

《易傳》是孔子學習《易經》的心得體會,他藉助八卦、六十四卦的符號即卦象、爻象以及卦辭、爻辭等,極力張揚了儒家的思想。"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繫辭》),自此,《易經》擺脫了單純算卦占卜的末流小計,昇華為做人處世的哲學大道。假若沒有孔子的《易傳》,或許我們至今還在算卦的小道上徘徊不前呢!

"人更三聖",是三位大聖人共同完成了這本僅僅五千言的"天書"②。 《周易·乾鑿度》也說"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命者孔也"。從上古伏羲經中古文王到下古孔子,完成這部書用了幾千年,世界上有哪一部書有如此悠遠的寫作歷史?有哪一部書容括了天道、地道、人道的浩瀚?有哪一部書是數、象、理、佔的融合而又完美的統一?可見,聖人一絲不苟的創作精神,以及對於文明發現的偉大探索。

說起來有點令人汗顏,今天的有些所謂的文人,為了達到自己的所謂目的,不惜剽竊、抄襲他人的成果,趕製自己所需要的偉大"傑作"。文化的腐敗,丟掉了聖賢的創作品質,成了功利銅臭的俘虜,是中國文化的悲哀。

《易經》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自1626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第一次用拉丁文翻譯《周易》起,今天已有英、俄、法、德、西班牙、意大利、荷蘭、丹麥、南斯拉夫等各語種的譯文《周易》在世界各國傳播。

《易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中國人不應當以之作為五千年文明的招搖的光環,而應真正從中領悟天地之大道,吸收精華,剔除糟粕,用《易經》引領偉大的華夏文明的復興。若如此,和諧的社會一定會微笑著走來……

易經世歷“三古”,流傳三千年

註釋:

①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了二三十幅伏羲女媧圖。這些圖大都在墓頂上,畫面朝下。兩人同是上為人身,下為蛇尾。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佈滿星辰,彷彿置身於浩渺的宇宙之間。大多數的圖中,伏羲左手舉著"矩"即拐尺,女媧右手舉著"規"即圓規,象徵著天圓地方。

②《易經》五千言是指《周易古經》而言的,帛書《易經》計4934個字。

閒話青烏 yz0803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