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世历“三古”,流传三千年

《周易》是本"天书",神秘而又神奇,不少人有这样的认识,特别是那些曾经被预言家言中了个人命运的人们。

易经世历“三古”,流传三千年

《周易》仅仅是为人占算吉凶吗?肯定不是,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言天道、地道和人道,其中蕴藏着大智慧、大学问。《易传·系辞》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就是说这本书把天地的道理、规律都包括进去了;当然,说天道、地道都是为了说人道,让人领悟做人的大道理。比如,天是明净的、高远的、虚灵的,启发人应当有天一样的心胸,做一个高明的人。假若心理阴暗,尽是些歪点子,办些见不得天的事,就不符合天道。所以,俚语才有"无法无天"、"天理难容","胆大包天"、"心比天高"之类的话。"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系辞》),可以用它来开创万物、成就事业,概括天下万物变化的规律。天下的事还有比这更大、更重要的吗?肯定是没有了。有些人官做大了,钱赚多了,却"栽"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不能用《易经》"开物成务",个人的德行不足以承载高官厚禄的地位。假若大家都来学《易经》,效法天地的伟大品质、德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将得到进一步推动、张扬。所以,把《易经》仅仅理解为算卦,那是狭隘;而"易与天地准"(《系辞》),博大精深,弥纶天地,是一部伟大的经天纬地的"经"书。

那么,如此伟大的代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巨著是谁写出来的呢?《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三位大圣人即伏羲、文王、孔子;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是三位大圣人共同完成了这本巨著,著作权归"三圣"所有。

三圣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相差数千年呢!伏羲算是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人物,距现在应该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时代久远,伏羲长得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楚。从汉代石碑画像看是人首蛇身,即头部象人的模样,而下部却是蛇的身躯。蛇也是龙,小龙。他是龙的化身,我们这些伏羲的后代当然也都是龙的传人了。

伏羲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始祖、缔造者,据说是他和自己的妹妹女娲结合成夫妻而造就了我们人类。《伏羲女娲交尾图》①意在说明,我们人类是老祖宗阴阳交尾的结果。

没有一个人不疼爱自己的子孙,血脉相传嘛!伏羲化育了人,同时也承担了哺育、教化后代的责任。那么,怎样哺育、教化呢?自己就画了一幅八卦图,后人称其为先天八卦图。图中暗藏着无穷的智慧,已经解决了让后人怎样活着,怎样活的幸福、愉快,怎样活得文明、活得体面等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关注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以先天八卦的离卦为例,看看人文始祖的情怀。

易经世历“三古”,流传三千年

离卦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见《系辞·下》)。罔即网,是用来捕捉野兽的大网;罟是用来捕鱼的小网。佃即畋,指打猎。意思从离卦的卦象(离为目,象征网的孔)受到了启发,用绳子编结成网,小孔的网用来捕鱼、大孔的用来猎取野物。结网渔猎,提供了吃饱肚子的方法问题,培养了后人自我"造血"功能,也算是最低生活保障了。直到今天,捕鱼的工具主要还是鱼网,当着我们吃鱼的时候,是应该感恩象人又象神的伏羲老祖的。再说,为什么伏羲教人"以佃以渔"?因为鱼的繁殖能力强,吃鱼的人能多生娃儿。在洪荒的远古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加快人口的增长最为紧要。

"离中虚",离卦的上下两爻都是阳爻,唯中间一爻是阴爻。阴为虚,它启示人们,做人要谦虚、大度、容纳。世人赞誉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就符合离卦的暗示。中国人的血液里藏着《易经》的因子,自古以来就倡导谦卑,反对自我张扬,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能"了,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离为日。太阳的本质是光明的,普照万物,无私奉献一切。做人要阳光,象离卦一样的散发光明;离卦又好似五线乐谱,启发人类发明了陶埙、琴瑟等乐器,目的在乎"修身理性,反其天真",让人愉快地活着……

先天八卦,简单的几个符号,除了为算卦提供了可能外,更多的却是凝结了始祖对后代子孙的殷殷之情,蕴藏着极其丰厚的思想内容。

八卦的每一卦都有说不尽的深远寓意,"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见《系辞》)。从这些象中可以"悟"出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可惜,后人忽左忽右,并没有真正汲取精华。现代人更是盲目崇拜,一会儿把西方文化奉若神明,一会又自我吹嘘五千年泱泱,有时再来个中西合璧等,都没有认真地弘扬《易经》的大道精神,以致今人大都认为《易经》就是算卦。这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伏羲为了自己的后代子孙,当然就是我们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民族了,或许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但他能说得尽吗?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是有局限性的,有些抽象而又深邃的意义是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立象以尽意",即最简单的八卦符号,表达了最为殷切的期望,用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系辞》),使"天下之至赜(zé)存乎卦"(《系辞》),一切都在不言中,就看后人怎样理解了。

伏羲,智慧的化身,伟大的人文始祖!

那么,伏羲氏是怎样创作出八卦的呢?《易传》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画八卦。"意思是庖羲氏当官治理天下的时候,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同时还细腻的观察各种鸟兽皮毛的花纹以及地上生长的草木的形态。近的取法于人身,远的取法于各种物象,才创作出了八卦。伏羲画八卦,完成了一个省悟龙的传人的心愿,付出了长期仰观俯察的艰辛的劳动!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今天的我们,是否真正感悟到八卦的真谛了呢?

易经世历“三古”,流传三千年

大约又过了二、三千年的光景,到了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又丰富、发展了后天八卦,而且用"两两相耦,非覆即变"的方式重叠为六十四卦,同时配上卦爻辞。至此,一个完整的算卦体系就全面完成了。

《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商代的荒淫昏君纣王害怕文王推翻自己的政权而另立旗号,就借故把文王监禁到羑里即今天的河南汤阴一所监狱里。他在牢狱中并没有闲着,也不象一般的囚犯那样愁思缕缕、唉声叹气、忧郁寡欢,而是心怀高远,以超人的智慧反复玩味伏羲八卦,进而创作了供人算卦实用的后天八卦。

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说是卦辞是文王作的,而爻辞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周公完成的。真的如是,周公算是子承父业,"易二代"出色的完成了父辈交代的任务。

那么,为什么伏羲八卦被称为先天八卦,而文王八卦称为后天八卦呢?除了时代的先后外,还有更深刻的寓意,那将是后文要讨论的内容了。

假若没有文王画后天八卦、重叠六十四卦、作卦爻辞,恐怕直到今天我们也不懂得怎样起卦、算卦了。应当说,是文王开创了算卦的新时代!用历史的眼光看,算卦是文明的延伸和进步。

斗转星移,乾坤流转,时光到了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时候,是孔子这位大圣人作《易传》,以儒家的视觉阐发效天、法地、立人的大道理,轻而易举的由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所展示的自然世界一下子飞跃到了崭新的道德世界。

《易传》是孔子学习《易经》的心得体会,他借助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即卦象、爻象以及卦辞、爻辞等,极力张扬了儒家的思想。"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系辞》),自此,《易经》摆脱了单纯算卦占卜的末流小计,升华为做人处世的哲学大道。假若没有孔子的《易传》,或许我们至今还在算卦的小道上徘徊不前呢!

"人更三圣",是三位大圣人共同完成了这本仅仅五千言的"天书"②。 《周易·乾凿度》也说"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命者孔也"。从上古伏羲经中古文王到下古孔子,完成这部书用了几千年,世界上有哪一部书有如此悠远的写作历史?有哪一部书容括了天道、地道、人道的浩瀚?有哪一部书是数、象、理、占的融合而又完美的统一?可见,圣人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以及对于文明发现的伟大探索。

说起来有点令人汗颜,今天的有些所谓的文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所谓目的,不惜剽窃、抄袭他人的成果,赶制自己所需要的伟大"杰作"。文化的腐败,丢掉了圣贤的创作品质,成了功利铜臭的俘虏,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易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自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第一次用拉丁文翻译《周易》起,今天已有英、俄、法、德、西班牙、意大利、荷兰、丹麦、南斯拉夫等各语种的译文《周易》在世界各国传播。

《易经》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人不应当以之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招摇的光环,而应真正从中领悟天地之大道,吸收精华,剔除糟粕,用《易经》引领伟大的华夏文明的复兴。若如此,和谐的社会一定会微笑着走来……

易经世历“三古”,流传三千年

注释:

①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出土了二三十幅伏羲女娲图。这些图大都在墓顶上,画面朝下。两人同是上为人身,下为蛇尾。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布满星辰,仿佛置身于浩渺的宇宙之间。大多数的图中,伏羲左手举着"矩"即拐尺,女娲右手举着"规"即圆规,象征着天圆地方。

②《易经》五千言是指《周易古经》而言的,帛书《易经》计4934个字。

闲话青乌 yz0803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