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会因为一点点小的事情选择自杀?

英语能力提升


现在的孩子,爱自杀这个是由于上一代人教育的问题,现在这些家长。为了挣钱。为了工作,没有时间去陪孩子。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还有大部分的人群呢,会把工作上的一些矛盾呐,一些事情带到家里面,会对孩子发脾气。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有抑郁症。有一点小事情他没有人去给他开导。这点小矛盾他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然后会爆发。孩子自杀不是因为一件小事,而是因为很多事情结合在一起,爆发造成的结果。有很多孩子都会认为我生活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用处,而且还会受到很多人的排挤。会受到来自学校,家长乃至同学朋友之间的压力。他们认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无趣的,痛苦的,深受折磨的。所以他们采用了自杀这种方法。这是一种悲哀。


小兔兔鸭


根据研究小组对网络信息的梳理,215例死亡及未遂案例提及自杀原因,其中72例是自杀未遂,143例是自杀死亡。归纳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可大致划分为六类:家庭矛盾、师生矛盾、校园欺凌、学业压力、情感纠纷、心理问题。从六类自杀原因分布来看,导致中小学生采取自杀行为的原因从多到少依次为:家庭矛盾(33%)、学业压力(26%)、师生矛盾(16%)、心理问题(10%)、情感纠纷(5%)、校园欺凌(4%),另有其他问题(6%)。

尽管家庭矛盾比学业压力更突出地刺激中小学生采取自杀行为,但仔细分析家庭矛盾原因,会发现诸如“父母责备其成绩退步”、“作业未完成被家长批评”、“因学业与家长发生口角”等相当一部分家庭矛盾案例的冲突根源是学业压力。师生矛盾案例亦有类似情况,诸如“自习或上课被老师没收手机批评”等的冲突根源也是学业压力。学业压力不是仅仅对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起作用,也对学生家长、老师产生诸多影响,激化了学生个体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考虑间接作用的话,学业压力可能才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

自杀原因分布(网络信息抓取)

手机成为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特殊存在。在215例死亡及未遂案例中,23例是与手机直接相关,涉及比例超过10%。“家长不给买苹果手机”、“老师没收手机”、“玩手机太晚吵架”等等,反映出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深刻的心理依赖。

抑郁是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心理问题的重要构成。在心理问题所导致的21例死亡及未遂案例中,12例明确提及疑患抑郁症、抑郁倾向、重度抑郁症等。2016年一款名为“蓝鲸”的死亡心理游戏从俄罗斯传入中国,网络信息显示,4例高中、初中学生参与该游戏并自杀死亡。

“蓝鲸游戏”引导青少年自杀,已被多国封杀

异性关系问题、朋辈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发生自杀行为的诱发因素。11例情感纠纷、9例校园欺凌,反映了在没有精神障碍的情况下,强烈的人际关系冲突对中学生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另外,在归入其他问题的自杀原因中,女中学生遭受性侵的案例有4例。

触目惊心的案例一件又一件

2016年10月,广东河源一位15岁高中男生从宿舍跳楼身亡,他在遗书写到“高中生活才开始就要结束了,感觉自己很累,感谢师生平时对我的照顾”。该生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前后经两次手术,高度近视,平时学习需借助放大镜看书,学习压力大。据同学称,该生平时性格比较沉默,事发前一天学校段考,在知道自己的三科成绩后情绪低落、心里不太高兴。

因学业压力和负担过重导致中小学生极端事件的发生呈愈演愈烈之势,高强度的学习、考试、排名压力所导致的神经紧绷和神经断裂正在伤害着他们。极端案例一出,往往父母指责学校老师,学校指责家庭教育。其实更应该批评的是无视个体差异的考试评价机制,教师家长用单一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孩子。因为没有取得“好成绩”,无法得到认可的失望和挫败感已经强烈到宁愿放弃生命。

程平源先生在《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中写道:“最典型的的自杀是长期学习压力导致的瞬间崩溃,自杀的诱因不过是压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改变对成功的定义和标准,还学生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很可能会继续酿成悲剧

我们能做什么???

关注学生的幸福感

韩国延世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小组发布的“2016第八次儿童青少年幸福指数国际比较研究报告”显示,每5名韩国儿童和青少年中就有1人有过自杀冲动,韩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指数在22个OECD会员国中得分最低。

根据本文前述的数据,对比韩国的情况,我国中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比例仅是略低于韩国,而我国每10万人自杀率却比韩国少三分之二。尽管还缺乏更科学更全面的数据来佐证,但如果采用与韩国儿童青少年幸福指数的同样方法来评估,恐怕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指数不会表现优异。

预防自杀、关爱生命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过早地结束生命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彻底否定,也是或绝望或愤怒或痛苦等种种情绪的最终传递,更是诸多儿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严重缺失的真实写照。面对中小学生的自杀问题,亟待从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方面开展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需要多部门多机构多群体的共同努力。

切实降低学业压力应是通往幸福感的关键路径。应试教育机制极大限制了教育者教学的自由裁量权和学习者学习的自由选择权,制约了教育者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和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满意度。通过实施优质的素质教育,逐步淡化升学教育影响,改革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减少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降低中小学生因升学压力、学业竞争造成的负面情绪。

因家庭矛盾而自杀死亡及未遂案例显示,一部分中国父母欠缺积极、有效的管教方式,体罚、反复责骂等往往容易激化对立冲突。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家长需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伴随着家庭教育氛围、学校教育空间的整体优化,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幸福感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减少、避免自杀悲剧的发生。

对于预防中小学生自杀而言,开展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评估和干预堪称第一道防线,有助于提供专业指导的意见并便于采取可操作的措施。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将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评估纳入条款,实现自杀预防常态化。





小恒看新闻


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

因而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的明显增高。

综合来看以下六点:

1、家庭问题多发,不幸的婚姻带给孩子难以言说的痛苦。

2、校园欺凌事件,一时想不开。

3、突然受到的性侵害事件,家长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心里干预,给孩子造成了心里阴影。

4、学业压力大,得精神疾病,承受不住,没有办法减压,释放压力。

5、长期受到社会人员的恐吓压迫,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6、早恋失败对心里造成极大的伤害。


解读历史人物


其实,并不是每个遭遇负性不良对待的青少年都会自杀,而出现自杀行为的往往心里承受能力较脆弱。

原因有三,其一,家庭生活氛围不佳,父母经常性爆发矛盾。其二,学习生活中自身压力比较大,而自尊心比较强且敏感,心理承受弱。其三,患有内在精神疾病,对于压力过于敏感等。

负性生活中的不良对待只是一个外因,被以上三种内在脆弱的青少年无限放大,产生焦虑、无助、绝望的过度反应,最终酿成祸端。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得深思、反省,尽量为孩子们创造一个阳光、鼓励、感恩的环境。


赤那53


在我看来一方面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长时间的养尊处优使孩子的性格产生缺陷,缺乏对挫折的正确应对,一旦有一些没有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致使孩子觉得自己无法处理,从而导致自杀。

另一方面,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自杀情节其实是有部分诱导作用的,孩子从中学会了他认为逃避苦难的最有效手段,那就是自杀。这方面我觉得也是挺重要的,我儿时的自杀想法都来自于影视剧。


虚无龙鹰soar


时代不一样了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的居多,一出生就像是个小皇帝似的,各种受宠! 什么东西都习惯独享,很少懂得什么是分享 !一旦脱离家庭这个大环境 或者家庭中再添一员 情况就不一样了,再加上自身的阅历尚浅 一遇不顺心的是很容易走极端!


易镜堂纪实摄影枫林


承受能力弱,还有父母没有把三观给他们树立好。成年人外因很多,小孩也父母关系很大。


用户3552110201841


父母没有给他树立很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身承受能力太差。


喇叭腔也有春天


现在的小孩,没有以前的我们内心强大,他们在充满了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顺风顺水、意气风发,然而现实生活中满是荆棘,稍微遇到一点波折就无力抵抗,再加上父母的宠爱有加,更加是孩子弱小,内心不强大,败絮其中。这应该是本质原因吧,欢迎补充😊


龙小夏和金大侠


驾校没学好12分计满了,得回去重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