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師兩度入圍“零官方”參與的“全人教育獎”

深圳教師兩度入圍“零官方”參與的“全人教育獎”

最近,一個在全國範圍內發起的“全人教育獎”評選活動公佈了4名入圍者名單。該活動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心和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每年評選1次,每屆有1位“全人教育獎”獲得者和3位提名獎獲得者。時間到了今年,已經是第四屆。

每一年教育類的評選活動太多太多了,甚至多到有點招人煩,有些已經變味為赤裸裸的商業行為,“花錢買獎”成為潛規則。但這個“全人教育獎”雖然非官方主辦,卻得到了許多教育同行的認可。為何?我們回顧這四屆的評選流程以及選出的入圍者後,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一是拒絕官方參與,完全“民間自評”

眾所周知,官方的教育評選受制於諸多因素,“論資排輩”“上級欽定”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而“全人教育獎”打破了這一自上而下的評選方式,由民間自發,不邀請教育廳局長等現任政府官員擔任推薦專家和評委,不收取費用,保持獨立性。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評選不接受報名自薦,只能由教育專家、學者舉薦。也就是說,參評者首先是要得到業界的普遍認可,才有資格受到推薦。

二是對入選者實地考察,聽課訪談

“能不能拿獎,看材料寫得好不好”,這句話雖然未必正確,但也側面反映了現有的一些教育評選,是基於材料來決定。但是,“全人教育獎”會通過以下方式全方位挖掘和了解每一位全人教育獎入圍教師最真實的自己,包括且不限於:三次左右的日常課堂觀摩,對入圍教師本人的訪談,對其搭班老師、學校領導、其他同事的訪談,對其學生家長的訪談,對其現任班級學生的訪談,對其往屆學生的訪談。

三是獎金豐厚

據瞭解,每一屆評選出的1位“全人教育獎”獲得者,可以獲得20萬元獎金;另外3名提名獎獲得者,可以分別獲得10萬元的獎金。這些獎金的支配權完全交由獲獎者,沒有任何條件限制。

另外,“全人教育獎”評選標準是:擁有一流的專業素養和健全獨立的人格;尊重並愛著每一個學生;注重學生的閱讀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啟發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除此之外,不設任何諸如學歷、職稱、教齡等條件限制。

交代完背景,相信大家已經瞭解這個“全人教育獎”的特別之處。“純粹的評選”,拼實力、看真本事,這也許就是被不少教師所看重的原因。可能有不少人好奇:在這樣的“非主流”規則下,在50萬元的豐厚獎賞下,在全國的範圍內舉薦,哪些老師能否入圍?

我們來看看歷屆獲獎者名單:

第一屆

獲得者(1名):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罕臺新教育實驗小學 馬玲

提名者(3名):

浙江省溫州市籀園小學 陳耀

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 華應龍

湖南省長沙市育才小學 朱愛朝

第二屆

獲得者(1名):

上海市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 樊陽

提名者(3名):

北京亦莊實驗小學 錢鋒

武漢武昌實驗小學 徐莉

深圳實驗學校小學部 周其星

第三屆

獲得者(1名):

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 張軼超

提名者(3名):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賁友林

北京亦莊實驗小學 常麗華

杭州市天長小學 蔣軍晶

第四屆

(正在評選中,8月15日頒獎公佈結果)

臺北市中山女子高中 張輝誠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周春梅

南京市琅琊路小學 周益民

深圳市如意小學 胡紅梅

深圳教師兩度入圍“零官方”參與的“全人教育獎”

深圳教師兩度入圍“零官方”參與的“全人教育獎”

深圳教師兩度入圍“零官方”參與的“全人教育獎”

前三屆獲得者(上:馬玲 中:樊陽 下:張軼超)

16名入選者有相似的特質,但每個人又有各自的閃光點。前三屆的“全人教育獎”獲得者中,馬玲關注兒童閱讀,樊陽關注培養學生的思辨、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張軼超關注流動兒童。這些老師可能未必是集各種榮譽於一身的明星教師,但是,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專注多年,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卓越。

深圳教師兩度入圍“零官方”參與的“全人教育獎”

獲得“全人教育獎”提名獎的周其星老師來自深實驗小學部

又比如深圳入圍的兩名老師。其中,第二屆獲得“全人教育獎”提名獎的周其星老師,在全國閱讀界小有名氣。他首倡“為童年打造一間彩色的閱讀教室”,參與創辦了“三葉草故事家族”,在全國建立了57個社區站,舉辦四千多場閱讀活動,致力於改變學校、家庭、社區的閱讀生態,推動自下而上的閱讀變革。為了推廣閱讀,他甚至還帶著學生在地鐵車廂裡來了一系列的“行為藝術”——讓乘客放下手中的手機,捧起書本閱讀。

深圳教師兩度入圍“零官方”參與的“全人教育獎”

今年獲得提名入選的胡紅梅老師,來自龍崗如意小學

今年獲得提名入選的胡紅梅老師,同樣是一名持續多年堅持閱讀推廣的老師。胡老師開發了“七彩閱讀”課程和“閱讀樹”課程,帶動全體師生一起閱讀;並把閱讀推廣至家庭,開發家長閱讀課程。同時,她以“胡紅梅工作室”作為平臺,培養和支持種子教師,並帶領工作室老師開展社區閱讀公益活動,為偏遠地區的學校進行線上培訓。

按獲獎者的所在區域來分,16名教師來自10個城市:

城市

人數

北京

3

南京

3

上海

2

深圳

2

鄂爾多斯

1

溫州

1

長沙

1

武漢

1

杭州

1

臺北

1

可以看到,獲獎者來自一線城市居多。北京、南京兩個教育強市毫無疑問奪得第一,近四屆以來均有3人入選。深圳、上海並列第二,均有2人入選。

一個拼實力的民間評選,深圳兩度有老師入圍,這裡不禁要問到一個問題:深圳,到底缺不缺名師?眾所周知,近幾年,深圳花重金引進教育人才,百萬年薪招校長、招名師。我們也經常在不同的場合聽到“深圳缺名師”的說法。

對於這個問題,深圳教育界有不同的聲音。深圳教育經過近40年的發展,如今基礎教育規模與北上廣相當。在發展之初,深圳教育正是通過大力引進教育人才而快速提升,當時深圳開放、包容的環境,吸引了一大批原來在內地學校任教的骨幹教師、特級教師甚至名校長爭相來深圳。

深圳教師兩度入圍“零官方”參與的“全人教育獎”

2017年深圳“年度教師”評選現場

多年過去,深圳對教師的需求還大嗎?答案是肯定的。數據顯示,深圳的新生人口、外來人口在持續攀升,適齡入學兒童也在逐年遞增,學校面臨巨大的學位壓力,因此要通過不斷地建設新學校、擴建學校來補充學位數量,從而需要大量的教師,尤其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不過,高薪引進的名師能否在新的崗位發揮應有價值,快速彌補深圳基礎教育的人才短板?

有專家認為,引進名師固然有利於深圳教育事業發展,營造培育名師的本地土壤也很重要。一味通過引進不可取,必須要自己“造血”,重視打造本土教師的培養梯級,形成良性教育生態。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深圳教育,已經培養起了一批本土名師,具備“造血”功能。在引進人才的同時,不妨用好這批“本土名師”,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

近年來,深圳各區把本土教師培養作為重中之重,比如福田區建立高實效的名師工作室群體;南山區推出教師發展三大計劃:先鋒計劃(打造行政專業隊伍)、引領者計劃(針對骨幹教師、骨幹班主任、優秀信息技術名師和學科導師等展開的培訓)、精英教師培養計劃;羅湖區開展“每週一小時校長學習會”活動,要求全區公、民辦中小學校長,區直屬公辦幼兒園園長都參與。

放眼全國教育,北有“京派”,東有“海派”“浙派”“蘇派”等,近些年深圳教育也提出打造“深派”。我們期待,深派教育“自成一派”,能“名師湧現”,有“本土特色”,套用老話是“本土的,才是世界的”。“本土名師培養”的重要性還在於可持續,如果沒有可持續性,如何談教育隊伍的優質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