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劉邦和項羽大家肯定是都比較熟悉,都是為了反抗而站出來的偉大歷史人物。但是最後取得勝利的為什麼是劉邦不是項羽呢?這值得我們去思考,肯定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成功肯定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很多成功的因素才會走向勝利。我們來分析一下到底有哪些原因。

楚漢之爭!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 性格因素是一個很大的成敗點,這個看似不起眼,但是對於成功與否是至關重要的。他們的性格可以說是天差地別,項羽這個人可以說是過於驕傲了,以至於看起來有些自負了,誰都不願意相信,疑心太重了,只願意接受自己的看法。這樣誰受得了啊,所以他的下屬有很多都離他而去,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劉邦雖然確實為人不怎麼樣,可以說是一個無賴,但是他清楚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不行就比較樂於、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畢竟人多力量大,多人的智慧總是要強於個人。

楚漢之爭!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鴻門宴就可以看出項羽的為人了,在宴會時,自己的謀事范增從中想要殺死劉邦的時候,自己卻反對,不予理會。明明是和自己爭奪天下的人,有這樣的一次好機會自己卻不予理會,覺得不妥,因為他是一個注重義氣的人,雖然穩住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是帶來的卻是無窮的後患啊。

楚漢之爭!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在項羽和劉邦對峙的時候,項羽綁了劉邦的父親說要烹著吃,其實只是在試探劉邦。劉邦卻說到時候分我一杯羹,可以見得他的態度,他是真的瞭解項羽的個性,知道他不會這麼做故意來說這些話,來讓項羽的計劃失敗,假如真的就是這麼做了,我覺得可能劉邦也不會救自己的父親,因為他的確是一個無賴和小人,但也正因為他的性格才成就了他,說能屈能伸,劉邦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楚漢之爭!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在馬車走不快的情況下,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扔下去,可見這個的為己意識。但是項羽受不得屈辱,最後她自刎烏江也說明了這一點,不能苟活。愛面子,沒有辦法再去面對自己的父老鄉親,不能受到屈辱。項羽的軍隊力量要絕對領先劉邦的,因為滅秦,所以也讓他有了巨大的聲望。由於有了這樣的力量,也讓他認為自己坐穩了江山,這也是他太驕傲了,太小看劉邦了,根本沒有把他當回事兒,沒有放在眼裡。雖然軍隊很壯大,但是沒有順應民意也是不行的,項羽的軍隊連年征戰,但是相反,劉邦約法三章,這其中的差距也是不可小看。

楚漢之爭!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項羽進入咸陽後,大肆地去焚燒,沒有留有餘地,雖然表面上看是滅秦,徹底地去摧毀秦朝。但是彷彿又看到了另一個秦朝的到來,這不是百姓所想要的,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是方式不太對,沒有順應民意,得到民心。誰然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是政治上做得確實不如劉邦。項羽雖然是一代英雄,但是缺乏一定的政治頭腦。身邊有范增卻不能重用。本有韓信但是不用,導正自己的人加入了敵方的隊伍,而且是那麼重要的一個人,實在是一大損失。在鴻門宴還不停地把玩劉邦送給自己的禮物,對范增的警示視而不見。

楚漢之爭!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怪不得范增說他這是婦人之仁,劉邦逃走後竟沒有追擊,太自大了,氣的范增說不想與他為謀,天下早晚是劉邦的。自己的叔父項伯竟給敵軍送信,把消息告訴了劉邦,讓他提前做好了準備。在自己的優勢明顯的時候,沒有去一鼓作氣殺死對方,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反而是讓劉邦的軍隊去休整,這看出項羽太過於自信,也是自以為是導致的結果,他不是合格的政治家,甚至說是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不適合去帶領軍隊。因為他沒有一個長遠的觀念和敏銳性,也沒有一定的憂患意識。在最後被包圍,身處困境的時候,想的不是怎麼重新來過,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女人和戰馬。這也說明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

楚漢之爭!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項羽這個人自以為是,不能冷靜地去分析局勢,做什麼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對自己的手下將領缺乏應有的關心和愛護,賞罰不均。我們都是渴望公平公正的,自己做了很多,卻沒有被自己的上級看到,又或者說是看到了卻沒有反應,這肯定會降低自己的積極性的,將士們也是這樣,降低了士氣。

楚漢之爭!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項羽的失敗原因很多,失敗不是一時的事情,是長期的隱患中所包含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