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那麼容易就會起義造反呢?

張有進2


造反在古代確實非常容易,歷朝歷代都會把造反的事情記載下來。秦朝的法律非常嚴酷,但其實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前,各地小規模的造反早已是風起雲湧,史料記載是“匪盜滿山”。宋朝是一個比較太平的朝代,但是造反事件卻也很不少。據統計,宋朝300年,有400多次造反,可以說,幾乎年年都有造反的現象。

(農民起義)

那麼,在古代為什麼那麼容易就發生造反的事件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古代政權不下鄉,基層缺乏有效監管。

在中國古代,最小的政府機構就是縣,縣太爺也被稱為最小的芝麻官。而且縣衙門的人也不是很多,縣太爺既要管理政務,又要負責稅務,還要負責司法。老百姓有什麼扯皮糾紛的事情,全都要交給縣太爺來處理。

縣以下,就沒有政府機構了。一些上傳下達的任務,就交給當地的士紳或者社會賢達來完成。地方上的管理,都是家族管理,管理的依據是禮制。而這種管理,幾乎沒有什麼約束力,相當於無人管理。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有人要起來造反,實在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第二,古代交通不發達,信息不暢通。

李白詩句說得好“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李白說的是蜀地這個地方,很容易發生擁兵自立造反的事情。為什麼蜀地很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就是因為蜀地地處邊遠,蜀道難,交通不發達,同時信息閉塞,就算髮生了造反的事情,朝廷也要很遲才會發現。

造反這樣的事情,最好應該撲滅在萌芽狀態。由於信息不暢通,因此,在造反的初期,一般都不容易被發現。直到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了,政府才發現,這樣常常會費很大的精力。

越是閉塞的地方,越容易發生造反的現象。而很多起義者,也會選擇在這些地方發展徒眾,組織造反。比如洪秀全,他就選擇在廣西發展教眾,並組織起義。

(洪秀全發展教眾,圖取其意)

第三,古代天災人禍,自愈能力較弱。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需要靠天吃飯。一旦遇到災年,莊稼欠收,就沒有辦法處理,就會發生餓死人的現象。

而遇到災年的時候,地主富商往往又囤積居奇,哄抬物價,這樣一來,老百姓雪上加霜。造反之類的事情,就發生了。

第四,官吏腐敗嚴重,經常官逼民反。

古代監察制度不完善,臺諫制度也是蜻蜓點水,一個官員在一個地方,常常就是獨立王國。就算官員走了,當時的官吏,也會形成一個勢力網。他們會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欺壓盤剝普通老百姓,老百姓甚至也無處申冤。如果再遇到朝廷橫徵暴斂,官員的腐敗就更嚴重。

(古代縣官像)

為什麼古代對“青天大老爺”那麼渴望,就是因為“青天大老爺”太少了。

當老百姓實在有冤無處伸的時候,選擇造反,就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

第五,古代的人比較迷信,很容易盲從。

古代的人,科學水平不發達,所受的教育也比較少,這就造成了他們比較迷信,比較盲從。組織造反的人,常常會利用這一點,迅速聚集很多人。從陳勝吳廣借狐狸的嘴說話,到黃巾軍起義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一直到後期的洪秀全起義搞“拜上帝教”,都是用天命思想,用迷信思想,對普通老百姓進行洗腦,讓他們非常盲從地追隨造反。

(參考資料:《史記》《太平天國史》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可以換個角度提問:為什麼近代起義造反那麼難!?陳勝吳廣可以起義,楚霸王可以起義,李自成可以起義,你不能!在坦克機槍面前,群眾起義就等於“嗝屁”!

古代百姓要想起義造反,不需要做太多準備,“揭竿而起”就行。

說白了,拿根棍子就能跟朝廷的軍隊打仗!所以,只要把老百姓逼到絕路上。百姓肯定會學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反正棍子有的是,隨便砍棵樹,削個尖就行。條件好的,從家裡拿把菜刀,就是先進武器。有技術的,可以把家裡的鐵鍋農具“化了”,自己鑄造兵器。弄個楊樹枝條,綁個繩子就是遠程武器----弓箭。朝廷的士兵就是裝備訓練稍微好點,起義軍和他們差距還不是很大。

明朝末年,火器開始應用以後,起義軍的裝備才開始跟朝廷軍隊拉開距離。

尤其是裝備了三眼火統的關寧鐵騎,那玩意離遠了當槍使,距離近了還能用來“砸人”!更可氣的,他們還是騎兵(還有弓箭),起義軍是跑也跑不了,追也追不上。所以,左良玉、曹文詔率領一兩千關寧鐵騎,就能打敗數萬起義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首領,都領教過關寧鐵騎的厲害。

等到清朝末年,想完全依靠百姓起義,推翻朝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孫中山和黃興組織了無數次武裝起義,都被清廷鎮壓了。沒辦法啊,軍隊已經從冷兵器時代過渡到火器時代了。要想武裝起義,必須買槍買炸藥。搞槍很難得,自己造不了,只能買!而且,還是隻能找洋人買,然後偷運回國內。同時,就算有槍和子彈了,還要訓練起義軍。步槍可不是拿起來就會用的,要經過專門訓練。

辛亥革命能夠成功,完全是因為依靠革命黨滲透清朝自己組建的“新軍”!清末,清廷以北洋六鎮為榜樣,要在全國建立36鎮新軍:使用新式武器,接受西方訓練。等到武昌起義時,清廷在全國建立了26鎮新軍,共計不到18萬人。其中,北洋六鎮勢力最大,被袁世凱把控,擁兵7萬多人。湖北的新軍勢力僅次於北洋六鎮,已被革命黨滲透,擁兵不到2萬人。也是因此,湖北最終成了起義的首發地。

如果,沒有滲透清廷的新軍。革命黨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民國時期,我黨最初組建部隊的基礎就是南昌起義的部隊。

這支部隊本來就隸屬於國民革命軍,不是我黨自己組建的。說白了,跟辛亥革命一樣,也是靠滲透部隊,直接把“朝廷”的軍隊拉走。這支兩萬人的部隊,就是我黨掌握的第一支軍隊。南昌起義的那天,也被定位“建軍節”!

近代以後,起義的百姓都被政府“突突突”了!

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革命,二十萬人上街遊行,反對蘇聯模式和蘇聯控制。24日下午,蘇軍進入匈牙利。13天內,匈牙利人死傷上萬人,二十多萬人無家可歸。

1932年,4萬多美國老兵組成“補助金請願軍”,請求政府對一戰老兵支付福利補助金。老兵集結在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大廈前,和政府對峙。最終,時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指揮聯邦部隊,開著坦克,拿著步槍,擲催淚手榴彈,驅散退伍老兵。

現在的普通人是拼不過坦克機槍的!隨便就能起義的日子,再也不會回來了。以後的時代裡,政權的交替只會是在軍隊之間流轉,不會流向手無寸鐵的群眾。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通訊和交通是主因。

即使是現在,也不是在每個鄉鎮或縣城有駐軍的。你“起義”的信息傳到中央或“省城”,再調派軍隊,至少大半個月之後的事了,足夠你打下好幾個縣城了。軍隊到了,你打不過還可以戰“戰略轉移”,軍隊行軍速度和你比,快不了多少,無非是比誰腿快,頂多是多一些多兩條腿的馬匹而已。而現在,大型運輸機,傘降,衛星,這些都不是“起義”的你可以擁有的…

另一個就是兵器了。

冷兵器時代,軍隊手持矛和盾,你“起義”使用斧頭鐮刀,儘管劣勢,但狹路相逢勇者勝,你還有得一拼。而現在你繼續使用鐮刀斧頭,再加搶來的幾支破槍,你再勇也不可能跟坦克直升機拼吧…


暱稱還沒想好啊110


主要兩個原因,一,統治階層不管百姓死活,二,冷兵器時代武器方面得到容易。


首先,當時的老百姓可以說只要能夠吃飽肚子,其它的都是可以忍受的。不管言論自由還是其它,我想這些都不是造反真正原因。最主要還是統治階層,只為了自己享樂,什麼修宮殿啊,興師動眾的出遊啊,造皇陵啊,這些都是需要錢的,沒錢怎麼辦,增加賦稅啊,從老百姓身上刮。吃都成問題了,不造反才怪。

其次,雖然當時統治階層對刀,劍等武器管控也嚴,但是不代表就沒有武器造反,冷兵器時代,不是隻有這些可以當做武器,削尖的樹枝,竹竿,木棍,石頭……都是可以用做武器的。只要打敗了小部分部隊,繳獲的兵器就可以了,再加上古代交通不發達,除了騎馬就是全部靠腿,可以這樣說,軍隊和造反平民,只不過是裝備正規點。



熱武器時代可以這樣說,軍隊有的,你什麼都沒有。所以古代造反容易。


良良引力波


也不是說古代就容易起義造反,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多起義造反的人,反而到了大一統時期卻是起義的人不斷。

究其原因呢,很簡單,在當時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政府對民間的控制能力薄弱。在大一統王朝的絕大多數時期都是王權不下縣,給了那些想造反的人巨大的活動空間。

即便是在秦朝的時候實行的是法家制度,秦始皇閒著沒事到處巡遊監視各地,也沒有把起義勢力裡扼殺債搖籃裡。

(秦始皇巡遊四海)

比如項羽、項羽他們那批人,自從到了會稽郡之後,很快就把這個郡上上下下的精英人物籠絡到一起,反而大秦帝國任命的郡守卻成了一個擺設。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

所以,當項梁等人造反的時候,會稽郡的郡守根本就沒有能力撲滅這股反賊只能妥協。

完全實行法家制度的大秦帝國都是如此,在其他的王朝外儒內法的社會體制下,更給了老百姓造反的空間。

像黃巾軍大起義,張角等人通過發展宗教信徒的方式,在民間建立了龐大的地下組織,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形成鋪天蓋地的起義風暴,對國家的統治根基造成巨大的衝擊。

(黃巾軍大起義)

春秋時期,由於國家只有一個縣那麼大,對基層的控制遠超大一統時期,所以也就很少有造反的了。


除此之外,由於生產力所限,古代長時期內國家正規軍與起義軍之間的武器代差差距不大。尤其到了王朝末期,很多正規軍淪為治安軍,他們的戰鬥力和那些武裝起來的農民相比,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且起義的人都是亡命之徒,敢於以命相搏,這反而是古代王朝末期大多數軍隊所不具備的。所以,太平天國起義之初才能勢如破竹,將那些所謂的正規軍打的屁滾尿流。

(太平天國)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對基層的控制力度越來越大,可以將造反力量殲滅於萌芽狀態。軍隊和民間之間的武器代差也開始逐漸拉大,而軍隊的訓練都向科學化發展,相對於剛剛組織起來的烏合之眾開始有了絕對優勢!

比如說在鬧義和團的時候,山東地區有“不到三月遍地紅”的說法。但是,義和團人雖多卻沒有演化成明末那種鋪天蓋地的大起義,反而很快被袁世凱平定。

究其原因是,雖然袁世凱的新軍和西方列強打起仗來不是對手,但是鎮壓這幫小老百姓還是很輕鬆的。

另外就是對災民的賑濟和分流,丁戊奇荒期間,清政府不僅對災區進行了減免政策,而且撥款撥糧食到災區賙濟饑民,讓大多數流民能夠不至於餓死。同時,清政府開放柳條邊,讓饑民進入東北地區開荒。

(闖關東)

所以,從清朝後期開始,起義造反的難度就變得比以前更大了。


歷史風暴


這個容易是什麼意思,是古代社會容易造成人民起義呢?還是古代社會起義容易成功呢?先說第一點吧,古代社會確實容易造成起義,但是古代社會起義成功的概率並不高。



古代社會容易造成起義

中國古代的起義軍的領袖雖然不全是農民階級,但起義大軍的主體基本上都是農民軍。而這些農民起義的原因就在於王朝制度僵化。說白了根本原因就在於“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首先是官府濫用權威,盤剝百姓。他們對一些經濟利益較高的商品進行壟斷經營,以達到掠奪百姓財富的目的。比如清朝時期的人參、茶葉、獸皮、鴉片等等都由清朝統治者壟斷。他們也依靠這些東西不斷地盤剝著百姓。



另外還有封建統治者肆意侵佔民田,兼併土地。明朝末年河南省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都集中在了明朝的王爺手中。清朝時期就連皇室也在直隸、河南、山東等地侵佔民田,而滿清八旗更是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圈地運動。

還有很多官員利用職務之便貪汙腐敗,巧取豪奪,想方設法的給百姓增加稅收,以滿足個人的私慾。

中國古代本就是一個小農社會,普通百姓經濟基礎薄弱。以上這些情況綜合起來,很容易使得一些普通百姓破產流亡。而這些流亡的百姓就成了一個王朝的不穩定因素。最終百姓為了捍衛自己生存的權力,他們不畏強暴,在中華大地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



古代社會起義很不容易(成功率很低)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到清朝滅亡,整整整兩千多年的時間內農民起義數不勝數,但實際上成功的卻寥寥無幾。我們非常熟知的秦朝陳勝吳廣、漢朝黃巾起義、唐朝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以及清朝後期的太平天國運動,他們的最終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

有人統計了宋朝歷史上共計發生了433次農民起義,平均每年就發生1.4次。但是這些大大小小的起義竟然沒有任何一次成功,全部都被鎮壓了下去。這又是為什麼呢?



裝備的差距

看似古代一把刀或者一根棍就能形成戰鬥力。但實際上這些普通的武器裝備和軍隊的裝備相差太遠。

我們以在人人尚武的唐朝為例,法律中明文規定甲、弩、矛、槍、具等都屬於違禁品,依發令私人不能有。若有矛、具者,各徒一年半。如果家中有甲三領、弩五張判處絞刑。



唐之後的所有朝代在禁止武器的法律上都在逐漸加強,所以普通百姓和軍隊的戰鬥力也在逐漸拉大。這也導致了很多剛剛開始的武裝起義都被消滅在了萌芽之中。

再要補充的就是晚清時期進入火器時代之後,朝廷軍隊裝備和普通百姓裝備徹底拉開差距。從此之後,普通百姓的起義成功的可能性基本上接近於零了。



階級的侷限性

也有一部分在朝廷正規軍的打擊下僥倖存活了下來,並且發展壯大。諸如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但是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其原因就在於階級侷限性,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最終不思進取,導致了內部分裂而失敗。

以李自成和洪秀全為例,他們在征討天下的過程中沒有提出過任何有效管理天下的方法制度。而且在擁有一定實力後驕傲輕敵,從內部產生分裂,最終因為外部的勢力鎮壓而失敗。


我是越關


容易?這真是陳勝聽了會沉默,李自成聽了會流淚的命題!

作為古代十惡不赦的“罪行”之首,謀反歷來是九死一生或者十死無生的高危工作,稍不留神就會萬劫不復,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發生,哪有容易二字可言?陳勝吳廣為了鼓動戍卒造反,又是裝神弄鬼又是假借名人頭銜(項燕);而李自成從1629年揭竿而起到1644年殺進北京,中間無數次被明軍按在地上摩擦,連上司高迎祥都被明朝幹掉,這些豈能用容易二字來一筆帶過?

古往今來,起義造反者,成功者百有一二,尤其是農民起義。

不過結果和過程從來都是兩碼事,相對於鳳毛麟角的成功,點燃起義造反的大火卻並沒有那麼難!比如以富庶繁榮著稱的兩宋農民起義竟高達433次(其中230次發生在北宋,203次發生在南宋)。

那麼,以溫順著稱的底層民眾,為何會閒來無事“以造反為樂”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

自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我國皇權專制制度也隨即確立,這是我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基礎,適應了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一直延續到1912年清朝滅亡。

在大一統的框架下,分化為兩個主要對立的階級,即地主和農民,士紳前期脫胎於地主,科舉制度誕生後也部分來源於農民階級。

皇權專制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家天下,即一個家族掌握了天下幾乎所有的資源。為了有效控制全國的資源,皇帝需要讓渡部分權力給地主階級,和地主階級組成龐大的聯盟,共同凌駕於農民階級的頭頂。

這裡的地主,指的是擁有權力和財富的世家大族。但他們畢竟是少數,對於帝國底層的鄉村地區,統治階層無法觸及。這時就需要另一個階層來完成,這就是士紳階層。

士紳階層是鄉村地區擁有社會地位和部分特權的階層,統治階層給予他們社會地位和部分特權,換取他們忠心耿耿地在鄉村地區代替統治階層進行社會治理,包括教化、收稅、上傳下達等。

但是,士紳階層數量如此龐大,統治階層根本就不能將他們全部納入編制,發放工資。也就是說,士紳雖然有社會地位和部分特權,但是並沒有旱澇保收的穩定收益。

難道就要士紳餓死嗎?當然不是,士紳的收入來源,是剝削農民階級!比如收稅,統治階層要收1000萬兩白銀,到士紳這裡可能會收到1500萬兩,剩下的部分,就是士紳的“合法”收入。

從秦朝到清朝,基本就是這樣的模式。隋朝科舉制建立後,底層士紳有了比察舉制和孝廉制更公平的上升通道,於是底層士紳開始躍躍欲試,成功者和皇帝組成新的統治階層,享受穩定工資,並對傳統的士族形成衝擊。

而沒有通過科舉制的士紳,依然騎在農民頭上作威作福。因為家天下的弊端,統治階層人數太少,不得不信任底層士紳管理廣大民眾。要知道,縣衙的幾個捕快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這就讓底層士紳擁有了土皇帝一般的威望。

因為除了隋朝前的察舉孝廉和隋朝之後的科舉,統治階層並沒有對底層士紳更加有效的制約方式,這使得底層士紳更加自由,自治性更強。他們對農民的態度,決定了民眾對朝廷的態度。

當底層士紳做得太過分時,農民會心生不滿,群起鬧事。當統治者對底層士紳的做法表達不滿時,底層士紳也會破罐子破摔,甚至和農民合夥造反,比如泗水亭長劉邦造反。

所以,封建制度家天下的弊端,是造反頻繁的根源所在。

2、農民階級的先天缺陷

我們說都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封建制度有缺陷,底層民眾就沒有問題了嗎?當然不是,事實上,作為造反的中堅力量,農民階級的內在特點也是造反頻繁的關鍵因素。比如:

  • 小農經濟太過脆弱。

自進入封建時代以來,小農經濟形式就確立起來。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力單位,組成封建王朝生產力的一個個細胞。

因為不依賴對外交流獲得發展,所以小農經濟空前穩定。但是小農經濟在空前穩定的同時,也空前的脆弱。比如封建王朝對外戰爭,封建王朝營造大型工程,都會導致小農經濟家庭暫時或永久失去青壯年勞動力,直接導致小農家庭的破產。

而一旦小農家庭破產,小農經濟就難以為繼。但是前面說過,士紳壓在頭頂,該交的糧食和賦稅一分錢不能少,廣大農民很容易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於是農民只能選擇揭竿而起。

  • 農民群體認知缺陷

農民階級由於始終掙扎在貧困線上,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資教育,這使得農民階級文盲率居高不下。

我們都知道:“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知識,也就意味著沒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所以農民只能被限制在小農經濟的框架內,考慮問題也只能直來直去。

加上封建時期的愚民政策,底層士紳實際上掌握了知識的壟斷權,這意味著即使統治階層出臺了有利於底層民眾的政策,也會因為底層士紳的壟斷而被曲解。

當然,出臺有利民眾的政策在古代基本就是鳳毛麟角。

所以,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時,由於認知的缺陷,農民找不到更好的申訴途徑,於是他們只能用民眾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和壓迫者同歸於盡,這是造反和起義的開始。


其實造反在古代從來就不是農民階級的獨角戲,除了農民起義,軍閥反叛,高層內訌都是造反的具體形式。相比於農民的被迫鋌而走險,軍閥反叛和高層內訌有更多的主動性,所以也就更加容易發生。


關於軍閥反叛和高層內訌的原因,由於篇幅原因,靜夜史在稍後的文章中會有詳細分析,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1、[美]魏斐德·《中華帝國的衰落》;

2、[美]費孝通·《中國士紳》。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在古代如果一個王朝沒有100次以上的農民起義那麼它一定是壽命很短,要知道就算是在一般人心中比較富裕的宋朝都爆發了大大小小超過300次的農民起義,所以在古代農民起義確實頻繁人們很容易就會起來造反,而起義造反頻繁原因無非就是因為各種天災人導致百姓快要活不下去了,但是因為大部分農民起義都遭到了大多數百姓的反對發展不起來等原因古代農民起義成功的機率又是極低的。

許多人一提到農民起義就覺得它應該是發生在一個王朝的末期的想法是不對的,一般而言農民起義是會貫穿一個王朝的始終,這是因為哪怕是在太平盛世都無法避免某個地區遭到水旱災害等天災以及貪官汙吏和地主豪強魚肉百姓等人禍的現象,而因為信息不暢、交通落後和官員欺瞞等原因統治者又往往很難及時有效的處理好這些天災人禍,因此哪怕是再怎麼賢明的君主在其統治期間不會發生農民起義那都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但這些起義基本上來說都僅僅是侷限於遭到天災人禍活不下去的一小部分地區,其它大部分地區的百姓都沒有到這種地步,因此也就不會同情更不會支持這些地區的農民起義了,反而會因為受到忠君思想等封建思想的束縛仇視這些起義者,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甚至就算是那些遭受天災人禍人們活不下的地方都會有相當多的人不支持起義,因此這樣的起義是很難形成星火燎原之勢取得成功的,而這樣僅僅是侷限於一州甚至是一縣之內的起義又佔了每個王朝農民起義的絕大多數。

就拿被施耐庵的《水滸傳》演繹的轟轟烈烈的梁山泊起義來說,其起因就是昏庸無道的宋徽宗政府對梁山泊附近從事打漁和採藕等作業的窮苦百姓課以重稅,於是活不下去的他們在宋江等36人的帶領下發動了縱橫周邊十幾個州縣的中等規模的農民起義,可是因為政府對進入梁山泊謀生的百姓課以重稅對其它地區的影響有限,因此宋江起義的規模一直都無法發展壯大最終被一個海州知州張叔夜就給輕鬆的平定了,反而是影響整個東南地區範圍更廣的花石綱導致的方臘起義要比宋江起義來的更轟轟烈烈許多。


其實就算是王朝末期農民起義成功最終奪取天下的機會也是不高的,這些起義要不是被朝廷和地方豪強聯手鎮壓就是被原來的舊貴族竊取了勝利果實,這是因為就算是在王朝末期仍然有許多百姓甚至是大部分百姓是支持中央政府的,比如連元朝末年許多漢人都積極響應脫脫等人的號召組成百萬大軍幫助蒙古貴族來鎮壓同族的紅巾軍起義,要不是因為元朝政府內訌脫脫等人被害的話朱元璋就很可能接受招安也就不存在明朝了。

所以總得來說不管是哪一次農民起義一開始支持政府的人幾乎肯定的說是佔大多數,再加上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此時的朝廷力量依然非常的強大,而此時起義者往往存在力量分散各自為戰、背叛內訌人心不一和小富即安目標迷茫等諸多問題,但凡這個政府稍微團結和爭氣一點農民起義要想成功就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只是如果這個政府已經非常腐敗無能無可救藥的話就無法快速的鎮壓起義不能阻止各地的星星之火,就算其鎮壓了起義部隊中的出頭鳥也會元氣大傷而其它起義部隊或者是地方勢力也已經壯大,這樣其虛弱的一面就會暴露出來喪失威信形成牆倒眾人推的局面,於是起義者或者是舊貴族中一定會出現一個梟雄來推翻舊的王朝建立新王朝。


執斧傳播開天名


華盛頓不禁槍是想民眾監督政府,政府太過分可以拿起槍造反,政府的武器也是槍和炮,民眾造反成功的機會大於百分之二十,然而政府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武器早己升級到了飛機坦克,民眾的武器還是槍,民眾靠槍造反成功率無限接近0,槍對政府的監督作用已無效,現在美國不禁槍的作用就是槍擊案高發,受害者都是普通人民


陳康貴


首先古代起義造反並不容易,之所以給人們造成這種錯覺,是因為近現代起義造反太難了!

起義造反大概可以分成兩種類型,其主要成員分別為底層民眾和中上層階級,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巢起義等等,屬於前者,七國之亂、李淵起兵等等,屬於後者。這樣分類後,我們再從古代和近現代兩個方面來論述。

古代的農民起義

關於農民起義的原因,比較流行的觀點是,由於土地兼併加劇,農民大量失去土地,自由民淪為地主的佃農,一有天災人禍之類的導火索,地主為自保更加壓榨農民,就釀成起義。也就是農民活不下去了,就會造反。

但其實,古代農民的忍耐性非常強,並不是一遇災荒就造反,歷史上天災人禍,餓殍遍野,農民的首選往往是逃荒,而不是造反,可見農民起義並不是如喝水那般輕易。

想要讓非常能忍的古代農民造反,需要一定的條件,即乾柴加火種。農民活不下去就是乾柴,那什麼是火種呢?

火種往往是具有一定膽魄與能力的人,他敢於承擔造反的風險(殺頭),帶頭造反,這樣的人,往往是見過一定世面的,人生經歷較為豐富,才比較具有反抗精神。

火種想要點燃乾柴,也得費一番功夫,如陳勝又是搞迷信,又是質疑秦二世的合法性,拉名人壓陣,這才把大家點燃了,來了個揭竿而起。此外還有常見的宗教連結、宗族連結等,也是點燃乾柴的方法之一。

一般來說,只要將點燃火種的方法完全摧毀,自然不會有農民起義,如當年困難時期,但是古代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古代的農民起義難以杜絕。

近現代農民起義

聽說過近現代農民起義嗎?能想起來的估計就只有清朝末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等幾個吧!

嚴格來說,近代的社會制度跟古代並沒有巨大差別,小農經濟仍然存在,但為什麼清末有大規模農民起義,而民國時期並沒有呢,原因很簡單,槍!

起義造反本就冒著巨大風險,一旦失敗,那就是滅族的下場,但冷兵器時代,農民與正規軍的武器差距還不是太大,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彌補,兵員素質可以訓練,甚至有時候還不見得誰更強,所以即便成功的起義百中一二,總算還有機會,這才有人去拼。

但等到火器逐漸普及,尤其是到近現代的步槍、機槍、大炮逐漸裝備部隊以後,農民和軍隊的武器差距太大,想靠農民起義來推翻政府,幾乎不可能。也就是說,起義成了必死無疑的買賣,那乾的人自然少了,零星幾個,也被槍炮轟成了渣。

這也是近現代以來起義都要滲透軍隊的原因,也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沒有槍桿子就造反,那是找死。

中上層造反

不論古代還是近現代,中上層造反都有一個重要基礎,那就是軍隊,不論是從地方起兵還是在中央發難,造反方必須要有軍隊,不然找死。

這個軍隊的裝備素質等等,跟其他軍隊是沒有質的差別的,只要做的好,做的快,一舉端掉中央政府,隨後控制全國,造反就成功了。

即便統治者手裡有空前強大的武力,但也會有內部崩潰的時候,再強的政府,或能抵抗來自外部的威脅,但絕難以消滅內部的瓦解,這一點,古今皆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