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马?最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

QAQ71462012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伪称“奉密诏讨伐杨国忠”,发动属下起兵时,拥兵15万人,号称20万人。

很多人头脑中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即安禄山备受唐玄宗宠爱,手里掌控着唐朝大多数精兵,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这一点从“天宝十节度”控兵的比例便可见一斑,下表是《旧唐书》中天宝十个节度使帐下唐军的数量。

西北边境上为了抵御吐蕃、突厥,唐军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五大节度使坐拥精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军总量的52.7%。如果再算上西南方向控制南诏、吐蕃的

剑南节度使,整个西北边兵的数量占比超过六成。

而安禄山虽然身兼三镇节度使,但能完全控制的只有平卢、范阳两镇,两镇军队定额14.6万人,占比不过26%,河东大部并不在其完全控制之列。

这从他起兵之初,先派偏将何千年、高邈领二十奚骑,奔至太原(唐之北京),求见北京副留守杨光翔,假称献俘将其劫走,使河东军自乱,便可见一斑。

因此可以肯定,河东军镇五万五千定员中大部分没有参与叛乱,大概只有大同军九千余人跟了安禄山。

另外,安禄山还蓄养8000人的精锐私兵,再加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胡人,这些胡人部落随同唐军参战也算是唐朝的传统,是中央政权解决部队战斗力不足的一种手段,称为“城傍制度”

总而言之,安禄山在起兵时,手中能够控制的军队超过20万人是不令人意外的。

但这些军队不可能都一股脑带到前线来打仗,毕竟老巢范阳、平卢需要有人驻守,同时进军线路上获取的各个重要战略节点也需要有人驻扎。

例如,其起兵后令贾循留守范阳,吕知诲守平卢,高秀岩守大同,安忠志(奚)驻扎土门关,张献诚(张守珪之子)守博陵,李钦凑守井陉口,李庭望守陈留,武令珣守荥阳,张万顷为河南尹,崔乾佑守陕郡,张通晤负责睢阳,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安守忠镇关中,牛廷玠屯安阳,安太清守怀州,周挚、许叔冀屯福昌,史朝义守冀州,令狐璋戍滑州。

十几万叛军散落在如此广大的地区,导致安史之乱初期即便在决定性的战役中,叛军正面也不过只有五六万人,反倒是唐军经常能够集结起十几二十万人。

例如、哥舒翰出潼关的灵宝之战,唐军有十八万人之多,而叛将崔乾佑手下不过五六万人。但战役的结果是,唐军在靠近黄河的峡谷里被伏惨败,只有八千余人逃回,哥舒翰也投降了安禄山。

为什么人数占优势的唐朝政府军会打不过,人数少的叛军呢?

这就得从唐朝兵制的变化说起了,自从唐高宗以来,中原地区土地兼并越发炽烈,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被破坏殆尽。玄宗开始不得不在宰相张说的倡议下转而推行募兵制。

由此,大量壮丁招募从军,举家迁至边疆成为职业军人。朝廷以边疆地区的土地和减税给予优待,造成了唐朝军队布置由“强干弱枝”的府兵制

,转向了“弱干强枝”的募兵制。

而中原地区因为旧不闻战鼓之声,兵备糜烂早就无可用之兵。

洛阳、潼关之前的战役,唐朝新募集的兵源大多都是些游侠、地痞,打个群架可能还凑合,到了两军阵前“各个股栗,不能束甲。”

带着这种士卒上阵打仗,别说是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孙武子复生也没戏。从将领的角度上说,封常清、高仙芝并没做错什么,只不过野战确实打过不过叛军罢了。

这一点,叛军将领田乾真说的很准确:“今四方行垒,皆新募乌合之众,未经行阵,岂能敌我蓟北精锐之兵?!”

因此,看清了形势的封常清才会对高仙芝说:“累日血战,贼锋甚锐。现在潼关无兵,如潼关失手,京师危急,应急回潼关严守。”随后,二人领兵退入潼关,凭险据叛军于陕州。

纵观整个安史之乱的战争进程,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叛军到后期人数越来越多(唐军也越来越多)。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叛军攻克洛阳,此时距安禄山起兵,仅过了一个月零三天。志得意满的安禄山,召集手下的“文武百官”,行改元称制之事,于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进皇帝位,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几乎同时,晋北战场上,郭子仪带领的朔方军正在爆锤叛军守将。他先是在振武军(今内蒙和林格尔)痛击高秀岩率领的叛军。随后又突破长城天险杀虎口,攻克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右卫镇)斩杀大将周万顷、安守一。协同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大败来援的薛忠义,坑杀叛军骑兵七千人。

这场几乎动摇了双方态势的大胜,郭子仪帐下不过只有万把人。而到了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军于叛军在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大战时,郭子仪帐下朔方军、安西军、回纥军已经有了十五万人。此战唐军大胜,歼敌超过6万。

同年十月十五日,唐军又与严庄率领的十五万叛军在新店遭遇,唐军再败叛军。

等到克服长安、洛阳后的邺城大战时(乾元元年,公元758九月),郭子仪、李嗣业、李光弼、王思礼等七镇节度使,领兵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围攻困守邺城的安庆绪。

在安庆绪许以让位的条件下,史思明带胡兵13万人自范阳南下救援邺城,而此时邺城内部尚有6万叛军,这就已经超过安禄山时期的叛军全部机动兵力的总和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打仗无疑会大量消耗军队的有生力量,但作为一个将领,手下军队的人数决定着其自身的重要程度,没有手下的军队,要你这个当将军的干嘛?

在战争中抓丁当兵,无疑是最简便的办法。至于后勤嘛!战争期间考虑什么后勤?都出去给老子抢!你们手里拿的是烧火棍?!

曾经有人怀疑,短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如何会让唐朝损失二千多万人口。

别忘了,唐朝时的中原地区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这种地方双方几十万军队往复拉锯,不光是叛军抓丁、抢粮军纪败坏,唐军也一样,地盘是不是自己的还不一定呢,哪还管得上爱惜民生?更不用说异族军队了,人家本来就是雇佣兵要拿钱的。

祸乱中原的安史之乱不但将整个黄河流域彻底打烂,也使得大量民众南迁,变相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衣冠南渡”

综上所述,安禄山时期的叛军数量基本是可以通过史料记载计算的,但到了后期叛军各自抓丁扩充军队,等到史朝义时期,谁也说不清叛军究竟有多少了。别说我们不知道,估计史朝义自己也说不清楚。

原创手打,您要是觉得尚能入目,赏个转发、关注呗!


藏地读行0白发布衣


安禄山起兵造反时,下属有编制内的大唐边军14万人左右,占整个唐朝边军(除边军外此时唐朝其余军队可以忽略)的近三分之一,是中国古代体制内叛逆造反时力量最雄厚的。

安禄山起兵时,担任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兵力91000人,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人,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人。

其中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只能控制部分,大部分兵力没有跟随安禄山造反。安禄山起兵前,通过劫持杀害北京(这里的北京指的是唐朝北京太原)副留守杨光翙,让河东军暂时陷入混乱,无力与自己为敌。河东军可以确定跟随安禄山造反的,只有大同军9100人。

安禄山起兵时编制内的大唐边军,则有范阳镇91000人、平卢镇37500人、河东镇的大同军9100人共137600人,将近14万人。

(天宝十节度)

安禄山自己私自蓄养了一批精锐私兵曳落河约8000人,加上驱使同罗、奚、契丹、室韦等胡人,总的可用有战斗力兵马应在20万以上。

整个安史之乱中,叛军主力未受到毁灭性打击,一直主力尚存。经历了安庆绪杀安禄山、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朝义杀史思明几次变乱,史朝义的号召力有限,实际能控制的兵力有限。史朝义时还有多少兵力无记载,但叛军总的军事实力依旧很雄厚。

安史之乱最后的结果,是叛军余部抛弃史朝义接受大唐朝廷招降,但实际上依旧割据一方,形成四个独立藩镇。唐军斩杀史朝义,名义上平定了安史之乱。

叛军余部形成的四个藩镇,分别是张忠志(赐名李宝臣)为成德军节度使,统治恒、赵、深、定、易、冀六州;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治魏、博、德、沧、瀛五州;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统治幽、营、平、蓟、妫、檀、莫七州;薛嵩为昭义节度使,统治相、卫、邢、洺、贝、磁六州。

成德、魏博、卢龙节度使被称为河北三镇,一直桀骜不驯,直到唐朝灭亡都是大唐朝廷的心腹大患


仁勇校尉


安史之乱长达七年零两个月,在这七年多时间里,大唐换了三个皇帝,从唐玄宗李隆基到唐肃宗李亨再到唐代宗李豫;而叛军首领换了四个,从安禄山到安庆绪再到史思明最后是史朝义。

可以说内乱让叛军的战斗力不断下降,最后败给了大唐,但即便最终史朝义兵败自杀,这场叛乱也没有真正落下帷幕,而仅仅是不再起兵反唐了。但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下来。当时投降的将领全部被大唐许以原职,这既是仆固怀恩为大唐挖的陷阱,也是大唐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安史之乱的破坏实在是太大了,大唐帝国的盛世繁华轰然倒塌,帝国的威严和统摄力统统不复从前,藩镇割据成为强大的地区势力,越来越脱离唐王朝的控制。经济遭到破坏,人们流离失所。

而这场叛乱的制造者就是安禄山,一个重达330斤的胖子,他曾在唐玄宗面前如小丑般忠诚和老实,深得唐玄宗的信任,更是成为杨贵妃的养子,在李林甫的提携下,安禄山迅速成为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又在后来求得河东节度使,一人统摄三镇,成为王忠嗣之后最强悍的存在,当年王忠嗣曾统摄四镇,虽是唐玄宗的养子,却得不到唐玄宗的信任,最终被诬陷后暴卒。

之后就是安禄山统兵最多。平卢、范阳、河东加起来有183900人,而当时十个节度使加起来总统兵495000人。安禄山一个人统兵占了三分之一还多,而十个节度使总兵力约占全国兵力的85%,这样一算,安禄山自己统兵占了大唐帝国的近三分之一。当然安禄山对于河东地区的兵力统摄力相对小些。

但在755年,安禄山起兵的时候,还是凑够了15万,包括平卢和范阳的全部兵力再加河东的部分兵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族的兵力,凑够了15万人马,号称20万,以范阳为根据地起兵造反,名目就是安禄山矫诏奉朝廷之命讨伐杨国忠。

很快,全国就陷入战乱之中,在长安即将陷落之际,唐玄宗“御驾亲征”灰溜溜的往南边跑了,在马嵬驿发生了著名的马嵬驿兵变。然后唐玄宗入蜀成了太上皇,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登基为帝。开始了收复两京的战争,而安庆绪将父亲安禄山杀死,自己做了皇帝,只是安庆绪和史思明之间不合,后来在安庆绪求助于史思明的相州之战后,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全面接管了叛军,称帝。

而在761年,史朝义又把父亲史思明杀死,称帝。这时候的叛军已经再不复从前有统一的指挥,史朝义对叛军并没有约束力。在对唐军的作战中几乎节节败退。762年十月,唐代宗命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各路节度使攻打洛阳。史朝义率十万精兵增援洛阳,但被仆固怀恩打败,史朝义损失很大,被斩首六万,被俘虏两万。之后,史朝义带着数百轻骑往东逃窜,而仆固怀恩带领朔方军继续追击史朝义。史朝义组织的数次反攻均告失败。

史朝义的部下纷纷降唐,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史朝义在林中自缢身亡。安史之乱就此结束。

当时的仆固怀恩已经与朝廷产生了矛盾,他有了异心,遂对降唐的叛军节度使们并没有赶尽杀绝,相反的,他奏请朝廷让他们官复原职,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薛嵩(薛仁贵孙子)为相卫节度使,和之前并没有什么区别,而朝廷为了安抚民心以及快点结束战乱,遂答应了仆固怀恩的请求,自此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河朔旧部依旧奉安禄山和史思明为圣人,田承嗣还为安、史四人立祠,号为“圣人”。而在九世纪的唐穆宗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影响力还在。


萧晓四姑娘


安禄山是一步步骗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地区,同时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8000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积粮草,蓄势待发。

公元755年10月,安禄山假造了一份从唐玄宗从长安发的诏书,召集将士宣称:“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将士们虽然很怀疑,可是也没办法。

第二天,安禄山就带领叛军南下,15万步兵、骑兵进发,这就是刚开始的兵力。

史朝义是史思明的大儿子,从小跟着史思明打仗,很得将士的心,但是史思明却不喜欢他,想立小儿子为“太子。”后来,史朝义竟然把自己的父亲史思明抓起来杀了,不光如此,还把自己弟弟史朝清和他的部下都杀死,就因为内部起了内讧,史朝义越来越不得人心,实力也越来越弱。

唐代宗继位后,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在陕州汇合各道节度使和回纥援军,讨伐史朝义,史朝义纠结了十万叛军相抵抗,但一连串失败后,只能向契丹逃走,但唐军穷追不舍,最后史朝义走投无路,只剩下几十个亲兵,在一个叫温泉栅的树林里上吊自杀,唐军把他脑袋割下来,送到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