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素来被称为天府之国,为什么有人说真正的天府之国在陕西呢?

叁捌陆旅独立团李云龙


有人说天府之国在陕西并不是无稽之谈,相反,有着确之凿凿的出处。

《战国策·秦策》记载,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这是记载的最早将关中平原比喻为天府之国,那时郑国渠的修建使得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滋养万物,但是将天府之国四个字以词组形式出现是在汉初。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从此,天府之国一词开始沿用,自此至唐朝中期,天府之国一直说的是关中平原,这一名称的使用足足有千年之久。

当然,自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也成为沃野之地,成都平原远比关中平原辽阔,加之较少受到战火蔓延,此时的成都平原已经超过关中平原,成为粮食主产区。

而后,李白的一句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虽然此诗全局并未出现天府之国的字眼,但是将成都平原的富饶展现了出来,最后一句是亮点,颇有你该让位于我的意味。

自此以后,史书文献出现的天府之国一词就多指成都平原。

时至今日,大家潜意识也会认为天府之国说的就是成都平原,这已经成为成都平原的专属,关中平原也不再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如今提起关中平原更愿意用八百里秦川来代表!

综上所述,天府之国借指关中平原千年之久,说曾经的天府之国在陕西并不为过,但如果说现在在陕西既体现出无知也落得个拉地域仇恨的嫌疑。





軒轅逍遙


河南网友既然想挑拨陕西和四川,目的我就不解释了,估计大家明白河南网友想怎么样,四川是天府之国不假,陕西古代也是天府之国,史实就是史实,看图吧。











亲爹亲爹


提问题者:有民族大团结分裂动作,河南省名声扫地




梦璐随缘


天府之国就是陕西,四川只是借陕西天府之国打出知名度。四川最多也就是天府二号。



东土大唐aa


事实上,关中平原在历史上,从无记载称为“天府之国”。

所谓"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土",乃出自西汉初年,刘邦帐下,留侯张良所言。

那么这句话中,几个地名究竟对应哪里呢?

1、“崤函”对应:崤指崤山,函指函谷关;

2、“陇蜀”对应:陇即指今甘肃地区,蜀即指今四川地区;

3、“金城千里,天府之土”对应,那么,西汉初年,“金城”与“天府”,究竟是指哪里呢?

答案是:西汉初年,设金城郡,治所即今甘肃兰州。

兰州黄河渡口黄土高原,早已不属于西安关中平原,距离西安一千公里有余,高铁也要跑三个半小时。

既然“天府”与“金城”对应,那么显然也不在关中平原。

那么“天府”在哪,张良认为能与甘肃(陇)的治所兰州(金城郡)对应呢?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四川(蜀)的治所——成都(天府)。

希望某些人能吸取“正龙拍虎”、“西安肉灵芝太岁”事件的教训,凡事不要想当然,更不要编造历史。


用户67724358697


天府一词,本来是周官名。出自《周礼·春官·天府》:“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翻译过来就是,天府这个官的职责是掌祖庙之守藏,后就把“朝廷藏物之府库”(皇家的府库和国库)为天府。

比如:

1. 《荀子·大略》:“不知而问尧舜,无有而求天府。”

2. 《南齐书·顾欣传》:“征赋有增于往,天府尤贫于昔。”

3. 《新唐书·牛僧孺传》:“荒财耗力且百万,终不得范阳尺帛斗粟入天府。”

4. 《清史稿·食货志一》:“道咸以降……天府太仓之蓄,一旦荡然。”

这个用法从先秦一直用到了清朝。

因为“朝廷藏物之府库”(皇家的府库和国库)自然是富饶之地,所以后来把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之域也叫“天府”。

1.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这是说关中盆地。

2. 《晋书·袁乔传》:“蜀土富实号称天府,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这是说巴蜀。

3. 唐陈子昂《上蜀川军事》:“伏以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同上。

4.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说起燕都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这是说北京。

5.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绪言》:“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这说整个中国。

当然,今天一般说“天府”,都会让人联想到成都盆地。但是,这个词是可以指代其他地区的。


八砖学士


请一些成都人不要乱解释“天府之国”。

什么“天府之国在成都”,“成都就是天府之国”,“天府之国指成都,已经成为成都平原的专利”……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天府之国”词条的:[天府之国] 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在我国一般把四川称为“天府之国”。

注意:天府之国在四川,四川称为天府之国。现在人们又认为天府之国狭义指成都平原,但是,成都平原就是成都吗?印度洋就是印度的洋吗?绝不是!天府之国再狭义也不专指成都!我们德阳、眉山等地市的人坚决反对一些成都人的自私和狂妄!


晓康929


成都平原、关中平原在秦朝时期先后都建设成了天府之国,之后两地都以水利发达、农产丰富成为中国的两块天府之国。因为关中平原在宋朝之前一直都是帝王之都,又靠近中原地区,因此关中平原名声远远大于成都平原。唐朝中期以后成都平原的发展速度超过关中平原,因此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国名声传播海内,关中平原则有点默默无声了。实则成都平原、关中平原都可以称为天府之国,皆是形胜之地,皆有千里沃野。

秦惠文王时,秦王嬴驷采用上将军司马错的建议,发兵攻灭巴蜀二国,从此巴蜀纳入秦国治下。丞相张仪在今天的重庆朝天门筑城邑,开始开发巴蜀大地,不过因为路途遥远,又有崇山峻岭阻隔,开发程度并不高,巴蜀人民依然生活贫困,叛乱不断。秦昭襄王晚期,秦国经过邯郸之战后开始闭关修养,恰好遇到蜀侯叛乱,于是秦昭襄王开始在巴蜀推广郡县制,真正治理巴蜀。

巴蜀之所以贫困纷争,是因为岷江之水不受控制,使得成都平原旱涝不断,无法发展农业。秦昭襄王委任水家名士李冰父子治蜀,秦国全力支持李冰修建都江堰。李冰父子受命治蜀,利用秦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巴蜀民众的热情建设,终于修成都江堰,将岷江之水变害为利!然后秦国在成都平原修建了大大小小数万里水渠,终于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农业发达之地。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最早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到唐朝时成都平原更加富庶,取代了关中平原的“天府之国”专利权。

关中平原是周朝、秦朝的发源之地,四面环山,中间有渭水、泾水横穿而过,是最早的天府之国。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溪修建百里渠,初步开发了关中平原,之后关中平原成为农耕发达区,长时间内超过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王嬴政时期,巴蜀建设已经完成,而进一步开发关中农业成为强秦大计,于是韩国派水家名士郑国入秦建设关中大渠,欲以水事疲秦!丞相吕不韦任命李斯、郑国主管大渠建设事宜,领十万民夫凿渠连通洛水与泾水。

秦王嬴政亲政后发现了郑国的水工疲秦计,下逐客令驱逐六国人士,经李斯的《谏逐客书》劝谏后,收回逐客令!秦王政亲自云大狱会见郑国,商量建设关中大渠的时间经济成本,最终秦王政发关中百万民夫建设关中大渠,以郑国为总管,李斯辅助。郑国原本计划十年的关中大渠因秦王政的强力支持,倾秦国全国之力搞建设,最终一年成渠,命名为郑国渠。此渠建成后,关中农业进一步发展,良田千里终成为现实,关中平原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

之所以成都平原能取代关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跟关中的地理位置有关。关中一直都是帝王之都,人口稠密,建设开发过度,战争又频繁,因此关中自然资源损耗过度。山林越来越少,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黄土高原不断侵蚀关中平原,加上战乱频发,人为破坏严重,故关中平原渐渐不及成都平原了。宋朝以前关中地区的战争远远多于成都平原,每次战争都是一次大的破坏,人口损失、水利失修、农业荒芜最终让关中地区不及成都平原了。


大秦铁鹰剑士


天府首先要有大的平原,水利要发达,洛阳就没有,所以天府怎么也不指河南,这是陕西,四川的专有名词!这样一说,有些人又吃梗了,哎没办法!



九州神行


"天府之国"在古代最早是指秦国,尤其是关中平原(渭河平原),关中平原自古就有"陆海"、"天府”之称,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战国策.秦策》记述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到了三国时代,人们才用"天府之国"代指成都平原,形容这里土地肥沃,人民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