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微信钱包,何时独立宣战支付宝?

对于微信,是否需要把微信钱包独立出来,接入已获得牌照的自有业务和第四方合作,作为一个单独的app钱包产品,打造与蚂蚁金服匹敌的腾讯(企鹅)金融?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也考虑过。

”钱包“是一个人链接世界最重要的工具,钱多钱少钱来钱往,通过钱包的各种数据可以另一层面客观画像一个真实的用户,用户可以是个人或是企业,是征信、银行、借贷等最主要的参考工具。

金融于传统企业是很好的杠杆,于互联网巨头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翘板。百度远落后阿里和腾讯,是因为基于消费场景的支付业务;而京东的快速赶上,离不开五年前断掉了支付宝接口,低价收购网银在线的重要决策。将网银在线改造成京东支付,进而围绕支付独立出京东金融。只是每一步模仿支付宝成了目前国内估值第二大的互联网金融巨头。滴滴、美团、拼多多们的发展也是在由业务带支付,由支付到生态的路径上发展着。以后每一个百亿级GMV的平台,都将建立自己的独立支付及金融生态是必然。

京东、滴滴、美团、拼多多们也是腾讯重金入股的企业。这样的合作在腾讯的生态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腾讯入股只是流量和用户的共享与支持,说没有其他考虑或许很难相信。

腾讯的是京东的最大股东,京东留有很少用户选择的微信支付入口,微信在发现页给京东留了用户也不怎么进的“购物”地入口。但京东支付和微信支付线下是竞争对手,两者推广的力度都非常大。京东主推基于手机的NFC支付,侧重提高用户账户内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频率,其次是京东金融app,丰富产品内的各种金融服务,努力让用户产生依赖。京东商城如果还主打自建物流自营商品的差异化竞争,而从京东支付而来的京东金融完全是一步一步咬着支付宝来的。但这也让京东金融五年多从无到有,估值千亿人民币。

微信支付与京东支付的竞争和一般的竞争不一样,是用户的同时也是用户“钱包”的争夺。社交、资讯类app争用户是为数据好看,用户都很难变现,用户都是被当成流量卖给广告商。而对用户“钱包”的竞争,是一个更高维度的竞争:用户的钱都放在你这里,有多少钱,买什么东西,跟谁资金往来,消费习惯等等。这个是其他业务的基础,比如信用牌照,借贷审核。虽然腾讯信用、借贷、银行方面的牌照早就有了,但都是一个个孤零零的存在,没有一个独立“钱包”产品统一承载和互相打通,自己用不上也给第三方提供不了价值。

乌镇的东兴局能成,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敌人,而不是有共同的利益。而回顾历史事件看,有共同的敌人的合作都是短暂,有共同利益的合作才能持久。在大的战役中,调兵遣将的能力显然没有阿里的优势。

线下支付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除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京东、银联,华为、苹果、小米等手机,各大银行都在强力推自己的手机支付,在线上支付的格局已定且大家都没有消费场景的产品和业务先,这是必然。

腾讯对于金融的战略一直在一步一步推进,但显然是被迫在应对。阿里控股恒生,腾讯投资老二金证;阿里想买德邦,腾讯合作国金;阿里搞了云峰,腾讯挺一把自己人出来做的富途;阿里谈大润发、三江、步步高,腾讯就去谈永辉、家乐福;阿里入股肯德基,腾讯联合麦当劳。各个行业基本如此。但仔细看阿里入股的众多软件类上市公司,石基、用友等,阿里的当下的每一步都是思考好了下一步做,腾讯紧跟的每一步只是不想落后,关于下一步没怎么想好,无论是2C还是2B。

腾讯在发布的二季度财报中提到“商业支付笔数占总交易笔数的比例首次过半”,所谓商业支付即线上、线下购物、餐饮、公交出行等,毕竟大家抢红包、转账这种交易不创造商业价值,比如很多广告、推广、社群、微商喜欢发红包,大多都是十块八块包成几十个红包,相当于十块八块给微信创造了几十次的交易笔数。交易频率和笔数与支付宝有巨大差距,在实际金额上更是天壤之别。

腾讯的收入中游戏和网络广告占据绝大部分,符合二八法则,20%的业务提供着80%的收入。可以理解腾讯把用户分成了两类,一类花钱去玩游戏的,一类被当成流量卖给广告商。游戏是一个是非争议很多的业务,国家对游戏的监管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微信的社交,本质上从政府监管角度来说,是对微信的这样的产品持保留态度。闲人闲聊容易出闲话,各种消息就容易被传播,原本权威的声音容易被淹没。人的智慧是在辩论中不断提升的,信息的自由传播和辩论,会让人了解更多事实,去伪存真,会让一群人逐步达成共识,而这个过程却是权威和神秘被消解的过程。

社交是一个容易产生舆情的产品,微信的朋友圈和公众号功能确实能看出张小龙的理想主义情结,但是舆情会给部分部门和地方政府“惹麻烦”,每产生一次监管会加深一层,时间久了会被缚手缚脚。国内审核制度会给微信带来更大的运营压力,尤其是这种审核会是网信、宣传、文化、网警等各级政府多个部门,你总想不到下一个来敲门的是谁。不是一个不太容易被政府喜欢的产品,不像阿里,是能政府创造效益和政绩的,政府愿意主动接近。未来相信阿里与政府的合作会比腾讯更愉快顺利一些。

对于微信钱包仅有活跃业务——零钱,也面临政策调整失去利润,即使不多,如果有支付宝余额的1%,也是近百亿的规模,让腾讯受点过夜费。央行不断下调国有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时,却不断提高对第三方支付的存款准备金率, 不久的将来最终升至100%,让第三方支付原先可获取利息收入的隔夜现金结余大幅减少,腾讯也需要加强支付及相关金融服务活动,让用户的在钱包里的零钱流通起来或消费或转移到理财通等产品,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和商业利润。

阿里和腾讯,都是瞄准全金融牌照去的,第二梯队互联网企业都会是如此。这是一个发展的阶段,在过去的几十年国内也诞生了几大民营金控,这是必然发展。今年几大民营金控万达、复星、明天、海航收到政府监督,马云、刘强东等也多次对外发声不会金融核心业务,只是做fintech,但我们的政策决定了民营金控是暂时调整,方向不会错误。

美国、日本、欧洲前几大银行都是商业银行,国内银行这几年也对民营资本开放成立多家民营银行,而蚂蚁金服这样巨头的出现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显然超出国家预期,有点不适应,也有国家今年打击民营系资本巨头和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但相信随着时间推移会给蚂蚁、京东金融更多的自由和创新,有太多的民间需求是国有金融巨头不愿做,做不了的。石油如果是工业的血液,那么金融是服务业的血液,资本的健康合理有效流动会丰富整个服务业的生态。微信钱包和腾讯旗下其他产品互相打通,避免都是孤零零的存在,谁也帮不上谁的忙,无法为整个业态服务。

微信钱包独立出来,独木成林的可能性还大不大?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显然是启示。都脱胎于电商业务,都是“自己学会长大”。脱胎淘宝而来的支付宝,从独立生存到不断长大,到成金融行业一方诸侯,成就蚂蚁金服的巨大金融生态,估值直逼五大国有银行,没有这两年央行对蚂蚁的“特别”关照和要求,超越五大行显然没有问题。支付宝从只是买东西到的一个支付工具,现在除了支付,还是一个用户可以在支付宝上选择、购买、实现很多服务的平台,把自己从央行申请的各种牌照信用、借贷、基金、银行、证券等等。淘宝(天猫)成就了支付宝,反过来我们现在看,支付宝及基于其打造的蚂蚁金服却成就了整个阿里。

腾讯在电商这个最有价值的消费场景失败,没有其他场景依托,让微信钱包是否独立出来就变得很谨慎。其实用户的金融消费场景很多,金融消费天然适合线上实现,微信钱包依然可以模仿支付宝的套路,凭借腾讯的链接和产品能力,应该可以做一个更独特的钱包;除了蚂蚁、京东,百度、苏宁等具有能力或消费场景的都在推独立的app构建属于自己的金融生态,用户的信息里面,关于用户“钱“—钱多钱少,钱来钱往显然最有价值;随着国内物流效率、技术的发展,更多品牌商必然会探索更多的电商尝试,不受制于某个平台的,有自己鲜明个性特色的。相信微信在这个层面也不断一直探索,2014年投资第三方微店 口袋,后面的小程序电商,到现在开放搜一搜“品牌官方区”,在微信内完成独立下单支付。

随着技术和交互的发展,假设有一天一个新的社交app为人们所喜欢和习惯,微信支付该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