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微信錢包,何時獨立宣戰支付寶?

對於微信,是否需要把微信錢包獨立出來,接入已獲得牌照的自有業務和第四方合作,作為一個單獨的app錢包產品,打造與螞蟻金服匹敵的騰訊(企鵝)金融?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也考慮過。

”錢包“是一個人鏈接世界最重要的工具,錢多錢少錢來錢往,通過錢包的各種數據可以另一層面客觀畫像一個真實的用戶,用戶可以是個人或是企業,是徵信、銀行、借貸等最主要的參考工具。

金融於傳統企業是很好的槓桿,於互聯網巨頭是量變到質變的一個翹板。百度遠落後阿里和騰訊,是因為基於消費場景的支付業務;而京東的快速趕上,離不開五年前斷掉了支付寶接口,低價收購網銀在線的重要決策。將網銀在線改造成京東支付,進而圍繞支付獨立出京東金融。只是每一步模仿支付寶成了目前國內估值第二大的互聯網金融巨頭。滴滴、美團、拼多多們的發展也是在由業務帶支付,由支付到生態的路徑上發展著。以後每一個百億級GMV的平臺,都將建立自己的獨立支付及金融生態是必然。

京東、滴滴、美團、拼多多們也是騰訊重金入股的企業。這樣的合作在騰訊的生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騰訊入股只是流量和用戶的共享與支持,說沒有其他考慮或許很難相信。

騰訊的是京東的最大股東,京東留有很少用戶選擇的微信支付入口,微信在發現頁給京東留了用戶也不怎麼進的“購物”地入口。但京東支付和微信支付線下是競爭對手,兩者推廣的力度都非常大。京東主推基於手機的NFC支付,側重提高用戶賬戶內資金的使用效率和頻率,其次是京東金融app,豐富產品內的各種金融服務,努力讓用戶產生依賴。京東商城如果還主打自建物流自營商品的差異化競爭,而從京東支付而來的京東金融完全是一步一步咬著支付寶來的。但這也讓京東金融五年多從無到有,估值千億人民幣。

微信支付與京東支付的競爭和一般的競爭不一樣,是用戶的同時也是用戶“錢包”的爭奪。社交、資訊類app爭用戶是為數據好看,用戶都很難變現,用戶都是被當成流量賣給廣告商。而對用戶“錢包”的競爭,是一個更高維度的競爭:用戶的錢都放在你這裡,有多少錢,買什麼東西,跟誰資金往來,消費習慣等等。這個是其他業務的基礎,比如信用牌照,借貸審核。雖然騰訊信用、借貸、銀行方面的牌照早就有了,但都是一個個孤零零的存在,沒有一個獨立“錢包”產品統一承載和互相打通,自己用不上也給第三方提供不了價值。

烏鎮的東興局能成,是因為大家有共同的敵人,而不是有共同的利益。而回顧歷史事件看,有共同的敵人的合作都是短暫,有共同利益的合作才能持久。在大的戰役中,調兵遣將的能力顯然沒有阿里的優勢。

線下支付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除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京東、銀聯,華為、蘋果、小米等手機,各大銀行都在強力推自己的手機支付,在線上支付的格局已定且大家都沒有消費場景的產品和業務先,這是必然。

騰訊對於金融的戰略一直在一步一步推進,但顯然是被迫在應對。阿里控股恆生,騰訊投資老二金證;阿里想買德邦,騰訊合作國金;阿里搞了雲峰,騰訊挺一把自己人出來做的富途;阿里談大潤發、三江、步步高,騰訊就去談永輝、家樂福;阿里入股肯德基,騰訊聯合麥當勞。各個行業基本如此。但仔細看阿里入股的眾多軟件類上市公司,石基、用友等,阿里的當下的每一步都是思考好了下一步做,騰訊緊跟的每一步只是不想落後,關於下一步沒怎麼想好,無論是2C還是2B。

騰訊在發佈的二季度財報中提到“商業支付筆數佔總交易筆數的比例首次過半”,所謂商業支付即線上、線下購物、餐飲、公交出行等,畢竟大家搶紅包、轉賬這種交易不創造商業價值,比如很多廣告、推廣、社群、微商喜歡發紅包,大多都是十塊八塊包成幾十個紅包,相當於十塊八塊給微信創造了幾十次的交易筆數。交易頻率和筆數與支付寶有巨大差距,在實際金額上更是天壤之別。

騰訊的收入中游戲和網絡廣告佔據絕大部分,符合二八法則,20%的業務提供著80%的收入。可以理解騰訊把用戶分成了兩類,一類花錢去玩遊戲的,一類被當成流量賣給廣告商。遊戲是一個是非爭議很多的業務,國家對遊戲的監管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微信的社交,本質上從政府監管角度來說,是對微信的這樣的產品持保留態度。閒人閒聊容易出閒話,各種消息就容易被傳播,原本權威的聲音容易被淹沒。人的智慧是在辯論中不斷提升的,信息的自由傳播和辯論,會讓人瞭解更多事實,去偽存真,會讓一群人逐步達成共識,而這個過程卻是權威和神秘被消解的過程。

社交是一個容易產生輿情的產品,微信的朋友圈和公眾號功能確實能看出張小龍的理想主義情結,但是輿情會給部分部門和地方政府“惹麻煩”,每產生一次監管會加深一層,時間久了會被縛手縛腳。國內審核制度會給微信帶來更大的運營壓力,尤其是這種審核會是網信、宣傳、文化、網警等各級政府多個部門,你總想不到下一個來敲門的是誰。不是一個不太容易被政府喜歡的產品,不像阿里,是能政府創造效益和政績的,政府願意主動接近。未來相信阿里與政府的合作會比騰訊更愉快順利一些。

對於微信錢包僅有活躍業務——零錢,也面臨政策調整失去利潤,即使不多,如果有支付寶餘額的1%,也是近百億的規模,讓騰訊受點過夜費。央行不斷下調國有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時,卻不斷提高對第三方支付的存款準備金率, 不久的將來最終升至100%,讓第三方支付原先可獲取利息收入的隔夜現金結餘大幅減少,騰訊也需要加強支付及相關金融服務活動,讓用戶的在錢包裡的零錢流通起來或消費或轉移到理財通等產品,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和商業利潤。

阿里和騰訊,都是瞄準全金融牌照去的,第二梯隊互聯網企業都會是如此。這是一個發展的階段,在過去的幾十年國內也誕生了幾大民營金控,這是必然發展。今年幾大民營金控萬達、復星、明天、海航收到政府監督,馬雲、劉強東等也多次對外發聲不會金融核心業務,只是做fintech,但我們的政策決定了民營金控是暫時調整,方向不會錯誤。

美國、日本、歐洲前幾大銀行都是商業銀行,國內銀行這幾年也對民營資本開放成立多家民營銀行,而螞蟻金服這樣巨頭的出現速度之快,規模之大,顯然超出國家預期,有點不適應,也有國家今年打擊民營系資本巨頭和互聯網金融的背景,但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會給螞蟻、京東金融更多的自由和創新,有太多的民間需求是國有金融巨頭不願做,做不了的。石油如果是工業的血液,那麼金融是服務業的血液,資本的健康合理有效流動會豐富整個服務業的生態。微信錢包和騰訊旗下其他產品互相打通,避免都是孤零零的存在,誰也幫不上誰的忙,無法為整個業態服務。

微信錢包獨立出來,獨木成林的可能性還大不大?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顯然是啟示。都脫胎於電商業務,都是“自己學會長大”。脫胎淘寶而來的支付寶,從獨立生存到不斷長大,到成金融行業一方諸侯,成就螞蟻金服的巨大金融生態,估值直逼五大國有銀行,沒有這兩年央行對螞蟻的“特別”關照和要求,超越五大行顯然沒有問題。支付寶從只是買東西到的一個支付工具,現在除了支付,還是一個用戶可以在支付寶上選擇、購買、實現很多服務的平臺,把自己從央行申請的各種牌照信用、借貸、基金、銀行、證券等等。淘寶(天貓)成就了支付寶,反過來我們現在看,支付寶及基於其打造的螞蟻金服卻成就了整個阿里。

騰訊在電商這個最有價值的消費場景失敗,沒有其他場景依託,讓微信錢包是否獨立出來就變得很謹慎。其實用戶的金融消費場景很多,金融消費天然適合線上實現,微信錢包依然可以模仿支付寶的套路,憑藉騰訊的鏈接和產品能力,應該可以做一個更獨特的錢包;除了螞蟻、京東,百度、蘇寧等具有能力或消費場景的都在推獨立的app構建屬於自己的金融生態,用戶的信息裡面,關於用戶“錢“—錢多錢少,錢來錢往顯然最有價值;隨著國內物流效率、技術的發展,更多品牌商必然會探索更多的電商嘗試,不受制於某個平臺的,有自己鮮明個性特色的。相信微信在這個層面也不斷一直探索,2014年投資第三方微店 口袋,後面的小程序電商,到現在開放搜一搜“品牌官方區”,在微信內完成獨立下單支付。

隨著技術和交互的發展,假設有一天一個新的社交app為人們所喜歡和習慣,微信支付該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