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赫赫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为何在1944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于梦林


创建于1941年6月的中央集团军群,是二战时期,德国防军在东线苏德战场上部署的三个主要的集团军群之一,参与了除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外的大部分决定性战役,在1944年苏军发动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中,中央集团军被彻底击溃,完全被打残。

中央集团军的首任司令员是冯·博克陆军元帅,下辖古德里安上将的第2装甲集群、赫尔曼·霍特上将的第3装甲集群、时任陆军上将后晋升元帅的冯·克卢格的第4集团军、阿道夫·施特劳斯陆军上将的第9集团军等。

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中央集团军群在冯·博克陆军元帅指挥下,可谓骁勇善战,几乎把苏联首都莫斯科给踏平了,即便在1943年前,中央集团军群士气之盛、装备之强、兵员之多,在第三帝国武装力量中依然首屈一指。

1944年的夏季,对于中央集团军群而言,则是一个噩梦,在历时两个月的战役中,被苏军打得溃不成军,苏军则一下子跃进了近800公里,从奥尔沙一直杀到波兰首都华沙城下,倘若不是莫德尔元帅及时出现,阻止了苏军的凌厉攻势,东线的战事很有可能早在1944年底就结束了。

随着老美援助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达,坦克、卡车、火炮大量补充进军队,地面部队实现了摩托化,在莫斯科,斯大林和其总参谋部拟定了代号“巴格拉季昂”的夏季战役,总设想是以明斯克为总目标,实施大纵深的快速突击,以多点突破后坦克部队的猛攻来向德军纵深挺进,以防止德军退至第二和第三道防线来阻击苏军,并把德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围歼在白俄罗斯明斯克以东。

6月13日至18日,苏军远程航空兵连续几天夜间出动轰炸机1472架次,突击了明斯克、布列斯特等处机场,稳稳地压制了德国空军,确保了制空权,为后来苏军地面部队的推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6月22日,苏军发动了白俄罗斯战役,1942年6月22日,正好是德国入侵苏联的纪念日,特意选择这一天来进攻,当然意义非凡,让耻辱激发苏军内心的斗志,发挥每个士兵最大的战斗力。

当天,苏军集中了4个方面军166个师,共140余万兵力,5200辆坦克,7000架作战飞机,31000门各类火炮和迫击炮,浩浩荡荡地向驻白俄罗斯的德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了猛烈进攻。

很快打开了第一批缺口,就向德军纵深阵地推进,密集的坦克如潮水一般涌来,大批步兵随后跟进,且每次攻势前,都会有猛烈炮火和飞机轰炸来开路,所以苏军的攻势锐不可当,许多被炸懵了的前线德军官兵,还没意识到发生什么事情,就被蜂拥而至的苏军坦克和步兵无情俘虏。

6月28日,苏军罗特米斯特罗夫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就把莱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海因里希的第4集团军分割开来,苏军大量坦克在这条裂缝里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德军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彻底崩溃并已不复存在了。
此时,德军统帅部已意识到中央集团军群这个烂摊子,是时候应该另找能人来收拾了,于是,布施元帅被撤了下来,顶上了被寄予厚望的原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莫德尔遂成为德军第一个同时指挥两个集团军群的总司令,足见统帅部对其信任和器重。

莫德尔元帅立即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调来几个装甲师稳住战线,但无奈前线的德军不断地往后退却,7月4日,明斯克已被苏联近卫第11集团军和第31集团军攻克了。

德军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的一部分,共有10万人的兵力,被合围在明斯克以东的一个大口袋里,苏军最初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剩下就只是围歼这些基本失去斗志的德国官兵。

7月5日开始,苏军成批的炮弹渊源不断地落在包围圈中的那些绝望的德军官兵头上,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只是一昧地躲在工事内,当然,也有个别的德军始终在阵地上坚守甚至突围反击,认为援军很快就会来到。

7月8日,包围圈内弹尽粮绝的德军中,共有5.7万人被苏军俘虏。至此,苏军共推进225-280公里,收复白俄罗斯大部地区,而中央集团军群却损失了25个师,约35万兵力,前线甚至还出现了400多公里宽的缺口,大批苏军从这个缺口内像潮水般涌来,甚至还一直杀到华沙城下。

但莫德尔元帅也绝非等闲之辈,马上把几个装甲师连同被击溃的一些德军很好地揉合在一起,于8月3日,在防线正面全歼了孤军深入的苏联第3坦克军,再一次暂时性地稳定了前线。

总之,在这次战役中,德中央集团军群被歼了28个师,损失了54万的兵力,勉强尚有战斗力的就仅剩下8个师了,其它的都被击溃了,另外损失飞机2000余架、坦克和自行火炮2375辆、火炮14395门、汽车57150辆,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被打残了。

中央集团军群就这样遭到毁灭性打击,其战败的主要原因,首先,1944年夏季的那支中央集团军群,已不再是当年的那支具有一流战斗力的部队了,经过三年的苏德战争,原先所属的中央集团军群的优秀中下级指挥官很多已被调往其它战线或阵亡或被俘。

剩下的官兵大多战斗力只能说是二流,加上前线指挥官频繁地人事调动,指挥官们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部下的能力,并发挥出战争初期的那种默契,因而失利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虽然中央集团军群很好地利用了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来配置纵深梯次防御,但始终缺乏足够的预备队。

所以在战役一开始,当德军的第一道防线被捅破后,由于没有及时插进预备队来堵住缺口,苏军坦克如入无人之境,在德军防线后方纵深穿插,且苏军的突破口不在一两个方向,而是几乎在整条德军防线上,这样一来,即使德军在第一道防线后配置了预备队,但由于苏军的突破方向多而猛,数量有限的德军预备队还是无法顶住苏军的凌厉攻势,最终导致整条防线的崩溃,可见苏军坦克部队大纵深战略的犀利。

再则,德军的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突出部,实在太引人注目了,这些地方其实大多都是意义不大的据点,但德军统帅部一再下死令严守每一寸土地,导致据守的德军一旦被苏军突破后,遭到最终围歼,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而后来明斯克以东的大包围圈就是这么来的,不少德军就成了囊中之物。

最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员布施元帅,对坦克机动作战的认识,还远远不足,所实施的原地坚守不得后退的命令,根本不适用于对拥有强大装甲力量的苏军的防守,况且,在战役一开始,布施元帅就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即在强大的苏军面前竟然还抱着寸土不让的统帅部命令,没能真正做到收缩兵力重点防御,可以这么说,过长的战线,把兵力不足的中央集团军群给拖垮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兵力劣势的同时,德军在技术兵器上的数量劣势更为巨大。而且44年夏天希特勒把西线放在第一位,东线次之,东线里为数不多的装甲师集中在北乌 -- 因为判断苏军攻势在北乌。到开打,中央的装甲部队少得可怜。而且由于兵力稀疏,没有战略主动权的德军把兵力平摊在绵亘防线上都吃力,纵深更是几乎没有。加上此战苏军计划的极为周密,所以灾难就发生了。

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后到1944年年中以前,欧洲东线战场的情况大概可以这么描述:德军且战且退,局部溃而不崩,苏军消耗巨大,未有致命打击。是的,在丢失了战略主动权以后,德军接连丢失了第聂伯河以东区域,

基辅、斯摩棱斯克、克里米亚半岛等,北线列宁格勒被解围、芬兰退出战争,地盘是越来越往后缩小,伤亡越来越大,不过战线保持得还算完整,亦没有军以上战役兵团被歼灭,而苏军仅43年第4季度(第聂伯河战役期间)就伤亡215万人(阵亡418225人,同期德军约死17万,数据来自《东线》丛书),可见如无剧变,苏军恐怕将在东线继续艰难消耗下去。但是德军能够这么僵持下去的原因在于44年年中以前他们有一个相对安定的西欧作为后方进行支撑,东线部队打残了,就把西线刚训练好的部队、补充兵拉过去填坑,好在43年后德国的战时生产进入正轨,德军也还算训练有素,所以勉强经得起这样的消耗。但到了44年年中,情况完全变了,潜艇战失败和西线制空权易手后,盟军的登陆已经提上了日程,德军不得不把许多包括精锐部队(党卫军希特勒师、帝国师、霍亨施陶芬师、佛伦兹伯格师、希特勒青年师,国防军装甲教导师、第21装甲师等)。

在内的可观兵力留在西欧,南线盟军正在意大利紧紧撕咬着凯塞林手下两个集团军的兵力;而此时苏军经过战争历练,并且借助美国援助的可观的机动车和钢铁打造了一支全新的能够执行大纵深战役理论的机械化部队,一副山雨欲来的架势。所以盟军登陆后,德军是东西难以相顾,只得靠现有兵力各自为战,这边西线德军与登陆盟军鏖战于诺曼底海岸动弹不得,那边苏军就出其不意地在东线中部发动猛攻,直指德军东线的核心力量——中央集团军群。

接着等莫德尔把南方的装甲师抽到中部来救火,南方的苏军又发动作战,没有多余预备队填坑的德军自然是兵败如山倒了,这一年间德军精锐们也是疲于奔命,一会儿在阿登发动反击,一会儿又调到匈牙利作战。另外,由于东西方军队合力导致的战局崩盘,德国早早地丢失了罗马尼亚的油田,合成石油工厂又是重点轰炸目标,导致德军燃料供应大减,空有不断生产出来的飞机坦克而难以发挥作用,这也加速了德军战败。

不过客观来讲,德军在盟军登陆后能打成这样也还可以了,并没有如盟军期待的一下子就战败投降,中间还能打出几个漂亮的反击:比如陆军的华沙装甲反击战、阿登反击战,空军的“底板行动”,在库尔兰半岛北方集团军群甚至坚持到战争结束,在东普鲁士扛到弹尽援绝城破甚至还击毙了对面负责指挥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在柏林城下给予苏军30万伤亡,应该说都尽到了军人的职责。



唐朝1023


在300多万苏军的疯狂反击之下,仅有几十万兵力,而且有一部分精锐还被元首抽调去加强西线防御的情况下,东线是完全依靠自己的顽强的弹性防御,战线其实一直是维持得不错的,而且期间曼斯坦因差点夺回过战争主动权,古德里安担任德军总参之后也数次有效遏制过苏军攻势,甚至古德里安的衣钵传人温克将军在指挥希姆莱临时拼凑的超烂的党卫军“维斯瓦”集团军群时都能取得局部胜利,坚持到1944年已经是奇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