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邵陽,是湖南省下轄地級市,史稱“寶慶”。位於湘中偏西南,資江上游;東與衡陽市為鄰,南與零陵地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地區接壤,西與懷化地區交界,北與婁底地區毗連;介於北緯25°58’~27°40',東經109°49'~112°57'之間,總面積20876平方千米。西有雪峰山脈、南有大南山和越城嶺—大雲山等,北有金龍山-天龍山-豬婆大山,主體在湘中盆地。邵陽市轄3個市轄區、7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2016年總人口830.08萬人。

邵陽有婁邵鐵路與湘黔、京廣線相接,滬昆高速、320國道橫貫東西,二廣高速、207國道縱貫南北。資江水運可達洞庭湖。名勝有世界自然遺產崀山風景區、北塔、水府廟、昭陽侯國故城址、武岡法相巖等。2017年6月,邵陽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1]

2016年,邵陽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20.86億元,比2015年增長7.9%。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建制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棲息屯居。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秦代,今境內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

西漢初,始置昭陵縣。

吳寶鼎元年(266年),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轄地置昭陵郡,治今城區,為境內建郡之始。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更昭陵為邵陵,移郡治於資江北岸。

唐代設邵州,與邵陽縣在今城區同城而治。

宋崇寧五年(1106年),分邵州西部置武岡軍。

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理宗趙昀登極,用年號命名曾領防禦使的封地,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元代設寶慶、武岡2路。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明初設寶慶、武岡二府,後降武岡為州。

民國二年(1913年),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

民國十一年(1922年)直隸於省。

民國十七年(1928年),寶慶縣複名邵陽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在邵陽縣城設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設置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11月,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行政專員公署。

1950年07月,邵陽市升格為縣級市。

湖南省劃分為1市3區8縣的4線城市,享有“楚南戲之鄉”之稱

1955年04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

1956年城步縣改設城步苗族自治縣(駐儒林鎮),邵陽專區轄11縣、1自治縣。

1958年,邵陽市劃歸邵陽專署領導,原屬黔陽專區的綏寧縣(駐長鋪鎮)劃入邵陽專區,轄1市、12縣、1自治縣。

1961年,由新化縣析置冷江市,由漣源縣析置婁底市,均由邵陽專署領導。

1962年撤銷冷江、婁底2市,將冷江市併入新化縣;婁底市併入漣源縣。

1965年將湘鄉縣劃歸湘潭專區。

1969年由冷水江鎮改設冷水江市,屬邵陽專署領導。

1970年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地區駐邵陽市,轄邵陽、冷水江2市及邵陽(駐塘渡口鎮)、新邵(駐釀溪鎮)、漣源(駐藍田鎮)、雙峰(駐永豐鎮)、邵東(駐兩市鎮)、新寧(駐金石鎮)、武岡、綏寧(駐長鋪鎮)、洞口、隆回(駐桃洪鎮)、新化等11縣和城步苗族自治縣(駐儒林鎮)。

1977年邵陽市改由省直轄,將冷水江市和新化、新邵、邵東、雙峰、漣源5縣劃歸漣源地區,邵陽地區轄6縣、1自治縣。

1980年2月20日,國務院批准邵陽地區代管的邵陽市改由省直轄。

1983年2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邵陽地區,所屬的邵陽、隆回、洞口、武岡、新寧、綏寧6縣和麻步苗族自治縣劃歸邵陽市;

1983年7月13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邵陽地區,轄邵陽市的邵陽、隆回、洞口、武岡、新寧、綏寧6縣和麻步苗族自治縣,駐邵陽市。

1986年1月2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18號):撤銷邵陽地區,將邵陽、隆回、洞口、武岡、綏寧、新寧6縣和麻步苗族自治縣7縣劃歸邵陽市管轄。

1987年2月1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7]27號):撤銷邵陽市橋頭區。

1994年2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武岡縣,設立武岡市。

1997年8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83號):一、同意將新邵縣的陳家橋鄉劃人邵陽市市區。二、同意撤銷邵陽市東區、西區、郊區,調整設立邵陽市雙清區、大祥區、北塔區。 雙清區:轄原東區的龍鬚塘、汽車站、小江湖、火車站、橋頭、東風路6個街道和原郊區的火車站、高崇山、城東、石橋、雲水、雞籠6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建設路。 大祥區:轄原西區的城北路、紅旗路、中心路、城西、城南、百園春6個街道和原郊區的城南、雨溪、面鋪、檀江、蔡鍔、板橋6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西湖路。 北塔區:轄原東區的江北街道,原郊區的茶元頭、江北、田江和從新邵縣劃入的陳家橋鄉。區人民政府駐江北大道資州。[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