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九泄漏泉港殇,央媒:“别捂着盖着”!请给群众一个真相

文 | Anne

“一旦出现危害公共安全的污染事件,第一时间依法公开信息,首先让人民群众做好防护措施,再及时处理问题,这才是直面危机、减少损失、化解恐慌的上策,捂着盖着不仅不能稳定群众的情绪,反而可能会制造更大的恐慌。”


碳九泄漏泉港殇,央媒:“别捂着盖着”!请给群众一个真相


碳九泄漏泉港殇,央媒:“别捂着盖着”!请给群众一个真相


央视的评论,可谓掷地有声,而事情须从11月4日说起。当日凌晨,福建泉州码头的一艘石化产品运输船发生泄漏,6.97吨碳九产品漏入近海,造成水体污染。虽然海域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当地渔民们仍谈“碳九”色变。由于闻到空气中的异味,居民担心吸入弥漫在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会影响身体健康。

据悉,碳九属于易燃危险品,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吸入、接触高浓度本品蒸汽有麻醉和刺激作用,会引起眼鼻喉和肺刺激,头痛、头晕等中枢神经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肤脱脂;同时食用被碳九污染过的动植物海产品,还有中毒、致癌等风险。

如此严重的后果,涉事公司起初却避而不谈,环保部门只是不断发布环境空气质量通报,一再告诉公众,正常正常很正常,安全安全很安全——这样的“正常”和“安全”,并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当地出现的一些情况反而使此次泄漏事件更加扑朔迷离,比如,泉港区农林水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暂缓起捕、销售和食用辖区肖厝村海域的水产品,对泄漏物可能的致害后果,没有任何风险提示。有村民称,4日晚看到泉港区环保局大楼外有高压水枪喷水,担心空气质量检测受影响……凡此种种,都给人捂盖子、掩耳盗铃的印象。

来自媒体一线调查的采访呈现出来的,似更加触目惊心。事发海域支撑渔排的塑料泡沫被腐蚀,泄漏海面油污仍未打捞干净;多位村民出现不适入住医院。在网络上,有不少当地民众在持续发声,印证媒体的调查。他们质疑这一次事故发生的原因,政府的善后应对;还质疑没有泄漏事件之前,当地环境便极为不堪,化工厂在凌晨会偷偷排放废气,当地癌症高发是公开的秘密。

近些年,每每出现公共污染事件,很多地方皆“被动”应对,乃至酿舆论风波。为什么许多地方政府本能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能瞒则瞒呢?其一,类似的重大污染事件一旦发生,必然牵涉监管责任部门。其二,瞒报比公开的成本低。还要看到,在事故发生地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肖厝村附近,除了有涉事的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之外,还有几家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和肖厝村不是对门,就是邻居,它们当初是如何选址的,又是如何拿到了环评手续,这些都是泄漏事件的未竟之问。

11月8日晚,泉州市政府新闻办就福建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码头化学品泄漏事件及处置情况发布通报。根据通报,“11月4日凌晨0时51分,输油管出现跳管现象;凌晨1时13分,东港石化码头作业人员发现装船过程中发生工业用裂解碳九化学品泄漏;凌晨4时30分,围油栏内清污作业基本结束。”处置情况方面,“目前,事件处置各项工作积极有序。”至于环境监测,小编注意到通报洋洋洒洒列了一连串数据,至结尾处方提及“养殖受损集中在肖厝网箱养殖区约300亩,涉及养殖户152户、养殖面积99单元,其中20单元为空箱,在养的79单元中有20单元下沉较严重,其余均存在不同程度受损。”


碳九泄漏泉港殇,央媒:“别捂着盖着”!请给群众一个真相


通报截图,可见环境监测方面,前面大部分内容都在“报平安”

从当地群众的各种讲述来看,他们对于环境恶化的不满愤懑已非一日,可是却迟迟没有看到应有的重视和改观。比如,不少当地人提出来的,化工企业和居民区靠得太近的问题。按照科学的标准,当然不是所有化工企业都必须远离居民区,但前提是做好环境评估,有必要的污染处理设备和程序。现在人们担心的是,这些就在身边的化工企业,出于私利根本不考虑对周边的伤害而肆意排污;还有,对于这些企业缺少必要的监督,民众健康遭受侵害之后还维权无门。

此外,从专业角度看,另有不少问题值得接着追问。

污染影响究竟多大?后续如何进一步清污?地方政府的监管和环境保护责任如何得以体现?

在这起事故中,企业显然是主责,渔民如果遭受经济损失,可以启动民事赔偿司法程序。据称,涉事企业已积极承诺赔偿渔民损失。可是,如果事发海域存在生态损害,能否向企业追责?

对企业来说,同样需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碳九由输油软管连接处溢出,是因为工人操作不当还是因为软管老化?关于操作程序和设备安全性的日常监管,又该由谁负责?

舆论对化学品泄漏问题的关注,经常指向石油化工企业的长期监管。事实上,每一次石化企业的爆炸、火灾、泄漏等事故,都是对行业整体声誉的损害。长此以往,试图以石化工业作为经济发展重点的地方政府,也将面临同样的信任危机:石油化工项目通常体量巨大,工艺复杂,政府是否有能力做好监管?石油化工行业往往是利税大户,政府是否会为了财政收入而放松监管?刻意的包庇固然无所遁形,而监管处置能力缺失也将成为苛刻舆论的批评对象。

市场化经济体制下,如果用政府的信誉给作为独立经济主体的企业做背书,得不偿失。更稳定而长远的办法,是明确各方责任,各行其道。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各地方政府“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承担起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

作为企业,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污染防护,规范管理流程。对于石油化工这样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概率,一旦发生事故又通常比较严重的行业来说,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现行业自律和互助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就福建省来说,就已经提出了2017年1月1日起,在环境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当然,对于泉港这样的石油化工集聚区来说,设立区域性的带有互助色彩的环境污染赔偿基金也是可以考虑的措施之一。

从事高环境风险行业的企业拿出一部分钱来,放到一个共同的盘子里,委托第三方进行管理。如果其中一家企业发生了事故,可以由保险或基金承担部分责任,不至于因为经济责任过大而影响生存。政府可以减轻压力,只承担社会民生的托底责任。老百姓看到保险或基金的存在,可以减少恐慌,更加理性有序地进入可能发生的行政或司法程序。

中国的治理大而复杂,突发事故不可能完全杜绝,但建立包括环境监测、生产安全、信息披露等全链条的长效机制防患于未然,这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我们常害怕“塔西佗陷阱”,担忧民众和政府、企业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那么,不妨把每一次公共事件的解决当作是争取民众信任的机会。不要害怕民众质疑,所有的质疑无非要的就是一个真相而已。

(综合自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