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6年,豐臣秀吉論功行賞,欲招鳥居元忠出仕

源賴朝統治御家人的手段除物質層面的“御恩”之外,還包括觀念形態的。統治御家人的觀念形態有兩種:一是將源氏的守護神“鶴崗八幡宮”擴展為御家人的守護神,進而又昇華為幕府的守護神;二是以“坂東武者之習”作為幕府的統治思想,強化御家人對源氏的忠誠和服從。鎌倉時代的武士道,是源賴朝和關東武士的“坂東武者之習”的繼承和發展。“鎌倉武士道,其實就是源賴朝將東國的武人氣質上升為時代精神”, 以忠誠和武勇為特色。其中,“忠誠”觀念凌駕於其他一切倫理觀念之上,強調對主君的絕對忠誠和徹底的獻身精神。源賴朝“大力倡導和獎勵武士之道,對違反武士之道者,堅決嚴懲,絕不寬赦”。由於源賴朝以武家最高權力賦予的制度價值和倫理價值,“坂東武者之習”也成了武家新時代的精神。在源賴朝著力倡導的武士精神中,首先是對主君的絕對忠誠與服從。例如,1189年,源賴朝進行奧州合戰時,對武士進行大動員,並以此作為檢驗御家人忠誠度的試金石。

1586年,豐臣秀吉論功行賞,欲招鳥居元忠出仕

違令者安芸國的葉山介宗賴被沒收所領,豐前國伊方莊地頭貞種被取消地頭職。源賴朝對武士精神的倡導,伴隨著相應的獎勵和懲處,武士精神的權威大為提高。北條氏統治時代,繼續倡導和強化武士精神。曾任六波羅探題和幕府連署等要職的北條重時,在其影響深遠的家臣盡忠奉公之道《極樂寺殿御消息》中,強調“對主君的奉公獻身精神”。將武士對主君的盡忠奉公說成是獲得正果的修行途徑,為其蒙上一層宗教面紗。1232年,幕府執權北條泰時以“武家社會特有的道理、習慣”為基礎制定的第一部武家法典——《御成敗式目》(又稱《貞永式目》),將武士的忠誠道德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強調臣忠主、子孝父、妻從夫。室町時代的著名武將楠木正成(1294—1336年)被認為是踐行捨命效忠精神的楷模。

1586年,豐臣秀吉論功行賞,欲招鳥居元忠出仕

1336年,足利尊氏再次舉兵進逼京都,正成奉後醍醐天皇命令與足利尊氏正面決戰。1336年5月25日,正成率500騎在兵庫湊川與足利氏大軍激戰,戰鬥從早上10點持續至下午4點,經過多次浴血奮戰,在反覆十幾次交鋒後,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正成率倖存將士突圍至廣嚴寺山下,與胞弟楠木正季互刺而死。其餘倖存將士,也切腹自盡。正成臨終前問正季還有何願望,正季回答說:“願與兄長七生報國,消滅朝敵”,“七生報國”遂成武士道史的絕世名言。不過,當時對楠木正成的評價,武家和公家各執一詞。足利氏的武家政權(北朝)視其為逆臣賊子,後醍醐的公家政權(南朝)以之為天皇的忠臣。由於楠木正成捨命效忠的是“天皇”,因而被幕末尊皇攘夷志士推崇;由於楠木正成的效忠對象與明治時代“皇道的武士道”相吻合,因而成為日本“皇軍”“忠君愛國”的典範。

1586年,豐臣秀吉論功行賞,欲招鳥居元忠出仕

1412年,曾經侍奉義詮、義滿、義持三代將軍的今川了俊作《今川了俊制詞》。此後,在各地割據稱雄者紛紛製作家訓、家憲。日本學者田中義能將其稱之為:“武士道發展史上的家憲、家訓時代。” 家憲、家訓從上層統治者的現實需要出發,強調武士道的核心德目“忠節”。《今川了俊制詞》要求“為臣盡忠,為子盡孝”。《武田信繁家訓》99條,第一條就是“侍奉主上,永不生逆心”。戰國時代捨命效忠主君的代表非三河武士莫屬,“御家之犬”甚至成了三河武士的同義詞。德川家三代老臣鳥居忠吉之子鳥居元忠事主忠貞不貳,戰功卓著。1586年,豐臣秀吉論功行賞,欲招鳥居元忠出仕,元忠以“不知盡忠二主之道”為由固辭不就。1600年關原之戰前夕,奉家康之命守伏見城,率1800餘人抗擊40000名敵軍,最後全軍覆沒。

1586年,豐臣秀吉論功行賞,欲招鳥居元忠出仕

戰前,鳥居元忠在遺書中寫道:“今上引兵關東之際,知我忠心赤膽,命我屯兵上方,據守伏見要衝,正合武運冥理。能為天下士先,捨命報得君恩,成就一家聲名,原是我積年夙願。” 鳥居元忠也被認為是“像犬一樣忠誠”的三河武士中的武士。不過,在始於戰爭、終於戰爭的整個室町幕府時代,實力主義風靡一時,“下克上”成為時代的代名詞,“主被臣討,父被子殺”屢見不鮮,忠誠道德面臨嚴峻挑戰。這也說明武士的忠誠道德是相對的,主君對家臣的約束力,既取決於主君的恩賞,更取決於主君的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一旦實力關係發生變化,從者便會將忠誠道德置之腦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