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的城市報刊亭,你還記得嗎?


記者走訪了貴陽多家報刊亭,不少店主表示,隨著近些年讀者不斷流失,營業利潤不斷下滑,如今報刊亭光靠賣報刊已經很難運營下去,主要依靠賣飲料、零食、玩具等維持。曾經輝煌的報刊亭,正面臨著經營窘境。

冉紅在貴陽市經營著一家報刊亭,這是她在貴陽經營報刊亭的第二十三個年頭。據她介紹,貴陽報刊亭最早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1995年,她得到了在貴陽城區經營報刊亭的機會,從此開始以此為生。

每天天還沒亮,冉紅就起床了,洗一把臉吃一口飯,她就匆匆忙忙到書市進貨,趕在6點半回到報刊亭張羅開門。“早上學生上課之前是一個銷售的小高峰,這個時候可不能錯過,他們最喜歡娛樂、漫畫雜誌。”

在她的記憶裡,彼時,貴陽的大街小巷,報刊亭隨處可見。一間綠色的鐵皮小屋,幾平米大小,因為報刊種類多,店主們也把報刊亭每一處都利用到了極致。不僅屋內三面都掛滿了各類刊物,門前延伸出來的木架上也是洋洋灑灑一大片。

但這也需要冉紅每天花一個小時來準備。“上一本不能把下一本的封面擋住了,同類型的雜誌要擺在一起,銷量好的雜誌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冉紅總是把期刊雜誌分類擺放得井井有條。像《知音》、《讀者》、《故事會》、《青年文摘》都是當時非常暢銷的,冉紅特別提到了《故事會》,每期能賣100本,現在20本都賣不完。

“原來賣報紙掙錢,每天要賣厚厚一摞,都市報、晚報一天可以賣上百份。”有段時間,冉紅的報刊亭只銷售報刊,一個月的純利潤也有七八千元。“報紙雜誌現在基本上沒有賣得好的,一天能賣出個二三十份就不錯了,現在大家都習慣拿著手機,玩遊戲、聊天,有幾個看報紙的?”冉紅說,雖然報刊亭裡還賣報紙雜誌,但銷量早已大不如前。


冉紅所在的地段相對較好,路口每天有不少經過的市民,附近也有公交站、商場。11月15日這一天,冉紅算了算,報紙一共賣出了不到20份,雜誌賣出了不到10本,毛收入100多塊錢。

和冉紅一樣陷入彷徨的,還有同樣經營報刊生意的楊慶紅。楊慶紅經營報刊亭也有20多個年頭了。“以前《瑞麗》雜誌,我一個月要賣兩件,40本。現在每期最多賣個一本兩本,有時一本都賣不了。”

不少報刊亭店主向記者坦言,報紙雜誌的銷量一再降低,為了生計,他們迫不得已“多樣化”經營,除了賣報刊,還賣飲料、零食、玩具等,這些商品的收入甚至成為全部收入中的大頭。“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但只要還有人買,有人看,我就繼續賣嘛!”冉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