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皮車”到“鋼鐵俠”,許昌鐵路這40年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火車從慢到快,高鐵從無到有,

改革開放40年來,

許昌市民感受著鐵路運輸發生的巨大變化,

享受著越來越便捷的出行服務。


從“綠皮車”到“鋼鐵俠”,許昌鐵路這40年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人們記憶中的老許昌火車站 資料圖片)

60歲的賀根生是許昌火車站的一名老員工,勤勤懇懇地在車站工作了36年。在忙碌的站臺上,他目睹了中國鐵路從“綠皮車”到高鐵、從燒水的小鍋爐到飲水機……他不禁感嘆:改革開放40年,鐵路變遷提升的不僅是速度,還有品質。

乘車環境

賀根生說,1982年退伍後,他來到許昌火車站工作。“當時基本都是‘綠皮車’,和現代化的列車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賀根生告訴記者,綠皮火車是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國鐵路客運的主力,因票價低深受人們歡迎。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很多務工人員外出打工時乘坐的是綠皮火車。

“那時候,坐火車出遠門絕對是件令人終生難忘的事情。”賀根生說,綠皮火車的舒適度低,空調更是不敢奢望,只有一個圓形的小搖頭扇,基本上起不到什麼作用。熱水由每節車廂裡燒煤的小鍋爐供應。

幸運的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不斷髮展。“悶熱擁擠的‘綠皮車’變為寬敞整潔的空調車,再到如今有Wi-Fi的高鐵,人們乘火車出行變得舒適便捷。”賀根生說。

從“綠皮車”到“鋼鐵俠”,許昌鐵路這40年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購票方式

“購票方式的變化也很大。”賀根生說,如今,旅客通過12306網站訂票,從登錄賬號到一鍵支付,不會超過1分鐘。15年前,這絕對是不敢想的。

賀根生說,在沒有電話預訂和網絡購票的年代,買票只能到車站的售票窗口碰運氣。在購票高峰期,買票的旅客從售票窗口一直排到站前廣場,很多時候辛苦等來的卻是失望。

“2011年年底,全國鐵路全面推行網絡售票,中國鐵路走進了電子票務時代。市民從到車站售票窗口或代售點排隊購票,逐步變為通過電話訂票或網絡購票。”賀根生說

“如今,車站推出了APP,支持微信、支付寶付款,對老百姓來說越來越方便了。”賀根生笑著說,在許昌東站乘坐高鐵,更是連車票都省了,直接憑身份證就能進站乘車。

從“綠皮車”到“鋼鐵俠”,許昌鐵路這40年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火車速度

當天,賀根生跟記者提起最多的還是火車速度的變化。賀根生說,“綠皮車”的時速只有七八十公里,從河南到新疆需要60多個小時。20世紀90年代中葉,空調客車面世,時速可達120公里。乘車環境也變化很大,不過這只是開始。為了滿足鐵路運輸的需求,1997年至2007年,中國鐵路先後6次提速。

從“綠皮車”到“鋼鐵俠”,許昌鐵路這40年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2007年,呼嘯而來的‘和諧號’讓許昌步入動車時代;2012年,風馳電掣的高鐵讓許昌人感受到了高鐵速度。”賀根生說,過去,坐火車一夜才能到北京;現在,乘高鐵從許昌到北京最快只需3個多小時,朝發夕返。自今年9月23日起,許昌人到鄭州換乘高鐵,然後能直達香港“買買買”,全程7個多小時,票價約900元。

如今,四通八達的鐵路網,

越來越便捷的高速列車,

讓每一個許昌人切身感受到了中國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