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最北的地方叫南镇

丙申仲春,我从东安坐车过花桥,翻越三排岭就进入了老家南镇。看到这里的山水,总像进入熟识的梦境。见到这里的熟人,总是回忆童稚的身影,这次踏回这方土地,想用文字窖藏起浓厚的故园美醇。

有趣的地域环境

南镇赋于奇特的地名,它是两重方位反称。地区西边的县域,反叫东安。永州最北的乡镇,却叫南镇。其实是得益于全州和五峰铺的地域参照称呼。南镇解放后是花桥区的一个乡,现和大水乡并为南桥镇。明朝中叶曾建镇于北边的荆塘村,“当宝庆之冲”作要冲镇守,史称荆塘镇或荆塘关。它就在邵阳五峰铺不足三里路的街边。在南面,东安花桥与冷水滩花桥连着街仅一桥之隔。这治所并置的双例,在永州乃至湖南,恐怕只有这一则。这里东西边都有大山,山脉源于东安南端的舜皇山。其连峰北延黄泥洞,止于大盛西北边的斗山,及北边的金子岭,南镇人称西边大山。东线自大盛东折到花桥的三排岭,再起大峰形成永邵衡三市的百里界岭四明山,南镇地段称东边大山。两边大山相距十多公里,中间围住南镇和大盛两镇,面积不足三百平方公里。却演绎出特别有趣的山川水文。三排岭山脉的分割,划分了这里的水势走向。它将大盛和花桥仍归为湘江水系向东南流成芦江,拥抱芦洪市前润冷水滩融入湘江。却将南镇和大水隔为资江水系向西北流,南背花桥,北经五峰铺、流入邵阳市城区丰富资江,取名邵水,塑就了邵阳市的市名水文。这南镇的水流,是邵水流域最长的源头,流程达70多公里,肇源那千古宝庆的鲜活流漪,孕育那湘中重镇的浩然灵气。这里的气候也较特别。三排岭虽然不高,夏天经过这里,细心的人就会觉得,在南边花桥的气温,总比北边南镇要高一些。尤其是在冬季下雪天,却常常看到在南镇一带白雪皑皑,花桥一带却还只下一点点,或者根本还没下什么雪。而在南镇的北端五峰铺一带,下雪的厚度往往要比南镇厚些。南镇山水特具,气候独一,孕育了这方人们特殊的属性,养成了明显不同的民俗民情。

独特的逸俗民风

爬上老家山口的矮嵴岭。踩着乡路说着土话,怀里揣满了故乡风情。人们说,一条流水育一类脾性。但花桥和南镇是背山背水。生活习性却是相近。应是同县同区的原因。南镇和五峰铺虽是一条流水,两地行政隶属不同,生活习俗多有不同。花桥人重情,有肉大碗盛。早晨一碗酒,从卯聊到酉。南镇人务实,有酒就喝,有事就做,民风淳拙。五峰铺人精明,有菜小碗盛,待客的酒都淡三分,其实是他们长于谋生。在以前的农耕年代,南镇人衣着朴素,似乎既没花桥人那么讲究,也没五铺那么入时。但姑娘小伙们,依然漂亮精神。解放以来,在东安县城工作的,花桥区占了一大片,南镇确是花桥区的头旦。这里靠近四明山湘南游击纵队活动的地点,南镇的热血青年参与期间,才旺了人气。花桥几乎没有大田塘,南镇的田塘比五铺不得小,南镇的姑娘嫁地方,宁肯呆南镇,不愿嫁花桥。心里想着五峰铺,羡慕人家条件好。南镇地面幅员太少,中间隔着大水台坎,将南镇和大盛好的田塘分成不连贯的两片,不能形成一个大的区间。南桥和大盛两个乡街上,只有微少街坊,乡间经济天然不足。向南小于花桥,向北远逊于五峰铺。可这里民风强悍,素有练拳斗殴的习惯。解放前五峰铺修有街门,就是为了防备南镇人进街打架。“文革”时期在我双江老家,为防乱砍乱伐,就打上了近万人的大群架。金江水库修成后,琵琶铺人连年抢水抢鱼,后将他们划为邵阳直属才算制住。这些事件给南镇人印上一张好勇斗狠的名片。南桥和大盛还同讲一口土话。这里原属花桥区,人称花桥土话。它和东安城关土话口音相近。东安城关土话包括白牙市、井头圩、石期市和横塘一带,人口近二十万。花桥土话区域少,只有南桥和大盛,加上花桥的五个行政村。人口不足十万。南镇土话的形成,一不见民间传说,二不见官籍记载,像谜语一样叫人费猜。据笔者考证,东安的两处土话,原本是连片的。西晋时在芦洪市官置应阳县城。花桥芦洪市鹿马桥一带,受官府侵淫而官话化。于是将东安土话和花桥土话从中隔开,经过千年的各自演变,成为现在口音基本相近,又衍生了各不相同的两片土话区。南镇一地的特俗,是行政演化,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造成。其间还有更深层的人文组分。

四明山与三城

我一边攀爬陡坡,一边想着这不无神秘的山岳。此山在明清时称四望山,登山四望可明白地看见祁邵零东四县,故现在直称四明山。还说站在四明山主峰登云岭(属祁东,海拔1039米),可以环观衡邵永三府城。其实在登云岭上,只能看到七十公里外的衡阳城。在登云岭北山有个白云庵,在百多年前,有个湖北和尚死葬在这里。有人说是林彪的祖父,讲述者是四野的一个雷姓老兵,他儿子是冷水滩复烤厂工人。初听以为是天方夜谭。后来从史料中得知,林家的纺织厂,在抗战时,既不搬近延安,也不搬近重庆,而是搬在衡阳,林家与此地可能有不为人知的隐情。林彪指挥衡宝战役的黄土铺战场,就在白云庵十公里前的砖塘,雷翁说那战茔七千,是林家祖坟的血祭活奠。笔者记下这事,是为四明山地方历史文化,提个继续考证的蓝本,或许这是四明山近代的一桩真正的秘闻。它和登云岭下的蒋琬、陈荐,尤其是元末的陈友谅,共同筑成四明山东麓深厚的历史谜阵。

在登云岭南边的次峰腾云岭,才能远观六十公里外的古城零陵。更能近看四十公里内的永州新城冷水滩。这还得感谢当年黄泥洞东麓出生的唐生智,早在1935年,东安人宾步程在规划湘桂铁路时,仰仗名振民国的唐生智,硬将零陵直线入桂,改为西弯东安入桂,西弯东安必定经过当时的冷水滩。这里也得感谢四明山南麓杨村甸出生的冯天柱,他曾任湖南代理省长,晚年倾家资在冷水滩办学,并将校园首名为凤凰园。从某种意义上说,先有昨天的唐生智,才有今天的冷水滩。先有前贤冯天柱,才有今天灿烂祈愿的凤凰园。

站在南镇北端的高霞山上西望,方能看到五十公里外的邵阳。此山是东安南镇和邵阳五峰铺的界山,其主峰望火台在地图上称董家山,海拔只有898米,确是那湘中重镇邵阳的城屏和托山。站在望火台往西南看,在十公里远的金子岭,有一陈姓祖奶的坟茔。民间传说那个坟堆,是五峰铺石姓家族的福音。在那期间坟头曾经嗖嗖上长,她的外孙石新安,也在延安频频升官。石的个头矮,延安人称罗瑞卿为罗长子,称石新安为石矮子。在高霞山下,至今还流传着矮子将军不少的传奇故事。这地方还传颂着有关国贤的故事。

李震逸事及其它

走上一道宽缓的平梁,这里有一座仿古庙宇,现称高霞山庵堂。风俗志上说,早在唐高宗时期,这里有个叫李震的进士,传说是李绩的后裔,他心向徐骆等人的民生先念,不满武氏鉄幕专权。于是辞官绝俗,上高霞山修身成道。遗经千年香火特盛,不知是时代肇造,还是灵气感应。时至十九世纪,就在这山的对面,也即是宝庆城的那边,出了个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他的“便民愈甚“的思想竟与李震当年的“民生先念”有惊人地承传。

到二十世纪中叶,这里又传颂着一桩抗战轶闻。那是1945 年,日军发动了著名的雪峰山战役。这时美军用雷达制空支持中方。此役历经两月,终以日军战败告终。是役后,日方特地选择富裕之地五峰铺南镇一带,进行掠夺式修整,他们在这里烧杀淫劫,十恶不赦。犯下了侵华战争末期典型的罪行。笔者手头存有当地老人,口述日军蹂躏此地的血泪手记。其间还传说:这时有日军一部,欲登高霞山庵堂建制空基地,不料行至矮嵴岭,见一巨影当道而立,射击不避,驱之不退。终使日军恐慌不敢侵驻庵堂。这个故事只是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仇日恨情绪和崇神心里。如今的庵堂依然坐落在永邵界地的山脊上,五分之四属东安地盘。明清时期,南镇锅塘胡氏族谱记载曾三次主修此庵。二十世纪初,就是南镇胡氏华国兄弟主修此庵的,现有庵前遗立的石碑见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仍为南镇双江胡孝福氏领队主修此庵。近二十年来,物事更迭,现已为邵阳五铺人续修主管。

南镇是永州最北之地,习惯上属尊贵之位。现在已不兴这古俗说法。但南镇是永州直通湖南腹地的正北门户,要全面振兴永州经济,应关注北口,亮化北首。北邻的五峰铺向来尚可,南镇的经济却一直较弱,我斜躺在阳坡上,迷糊着一幅前瞻景象:若发挥此地的文化优势,可肇起永州北口一地的经济,若撬起此地旅游板块,可燃起此地的人文情怀。首先,理顺两市民情隐患的地界,以高霞山庵堂原属永州为历史基点,挖掘永州北地的文化资源。其次,凭此地当年受日军蹂躏的历史,加上湘南游击纵队活动的史迹,利用高霞山南镇山脊上的八九处天然平地,或与邵阳共同开发,做成抗日战争纪念基地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打造成闪亮的近代文化场所,也算一项响亮的举措。第三,借重高霞山自然景观,融注李震和魏源,开拓时代的前瞻,其展望更为光鲜。那时再来矮嵴岭、上高霞山、登望火台,这永州最北的南镇,应是一道道点亮人心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