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這是一部我期待已久卻一直未觀看的電影,那兩張電影海報和電影都早早地下好了,因緣際會藉著寒假“大魚共讀”公眾號組織的綠光之旅第二期的觀影活動,我完整地看完了這部電影,現將個人的觀後感付諸以下文字。

首先,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很讓人值得玩味,為啥叫《the thin red line 》(中文譯名也就是《細細的紅線》)呢?因為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詹姆斯·瓊斯1961年所著戰爭小說改編拍攝的,而部小說的名字取自英國作家吉卜林的詩句“戰鼓一敲響,變作一根英雄們做成的細細的紅線”以及美國中西部的諺語:“瘋與不瘋,中間只有一根細細的紅線”。有趣的是,我在澎湃新聞上讀到轉載的陸大鵬所寫的文章《“細細的紅線”:英軍紅色軍服的歷史》,從中瞭解到這個詞語更早應該源自185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的巴拉克拉瓦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英軍第93薩瑟蘭蘇格蘭高地團、少量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士兵以及土耳其士兵,在科林·坎貝爾爵士指揮下,擊潰衝鋒的俄國騎兵。英國輿論原本對英國支持土耳其反對俄國的這場戰爭十分不滿,而第93團的英勇表現,在國內贏得一致好評。《泰晤士報》的戰地記者威廉·羅素(William H. Russell)寫道,阻擋在排山倒海般衝殺而來的俄軍騎兵與英軍基地之間的,只有“一道細細的紅線”。這紅線指的是身穿紅色軍服的第93團官兵。從此,英語裡多了一個短語“細細的紅線”(thin red line),指的就是英國軍人面對驚濤駭浪也巋然不動的大無畏精神。而我在查閱吉卜林的生卒年份(1865年——1936年)的基本資料和考慮到英國曆史上就是美國的宗主國後,我覺得片名追根溯源應該來自威廉·羅素的報道,但是後來這個詞語隨著時間的演變和運用的場合情景,被賦予了更多的不同含義了。

解決了片名的問題後,還是很有必要來交代一下這部電影所描述的歷史事件。在這部電影中出現了兩次“瓜達爾卡納爾島”這個名詞,這個地方位於

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的東南端,隸屬於所羅門群島該國,而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珍珠港事件、中途島海戰之後爆發在二戰太平洋戰場上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的一則故事。

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的基本情況。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或簡稱瓜島戰役,行動代號為瞭望臺行動,是同盟國部隊(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於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間在

瓜達爾卡納爾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役。這是盟軍戰略計劃的一部分,以保護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的運輸航線,也是盟軍在太平洋反攻的開始。這是在科科達小徑戰役實施數個月後,盟軍對日本實施的第2個主要攻勢。這場戰役是以美軍小型登陸戰為開始,隨後日軍為奪回島嶼而逐次增兵,並在海上、陸地、空中展開了空前的爭奪,從而演化成了日本與盟軍的決戰。雙方歷時半年多的爭奪,均損耗了大量的戰艦、飛機,而日本的人員傷亡也遠超美軍。最終,日本因無力進行消耗作戰,而選擇撤軍。美軍最終完全佔據瓜島,爾後奪取了所羅門群島,最終是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美軍因此開始進行戰略反攻。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是繼中途島戰役之後日本的再次失敗,也是日本從戰略優勢走向劣勢的轉折點,從世界範圍來看,1942年底盟軍在瓜島的反攻和勝利,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阿拉曼戰役一起,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以上是這部電影描述的這場戰役的基本情況,可見瓜戰役對整個太平洋戰場乃至二戰的影響是舉足輕重,這從下圖1電影中軍艦上這位海軍將軍對他的部下們部署任務時也可以看得出來。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1

而瓜島戰役精彩之處不僅在於兩個軍事大國戰場上的廝殺,在場外美國軍隊內部也是紛爭不已,下面就來看看美國在發動戰役時的的紛爭情況。美軍雖然在中途島戰役中取得了巨大勝利,使中太平洋地區的局面趨於穩定,但在南太平洋,仍比較被動。當日軍於1942年1月佔領拉包爾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金上將就於2月提出佔領圖拉吉島,以阻止日軍的推進,保護美國至澳大利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羅斯福總統對此設想也表示支持。為抓緊時間進行必要準備,美國海軍於3月派部隊進駐新赫布里底群島的埃法特島,隨即又向北佔領了聖埃斯皮裡圖島,並開始在這兩個島上修建機場。同時將精銳部隊——海軍陸戰隊第1師從本土運往新西蘭。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和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都認為拉包爾已是日軍的核心基地,扭轉戰局的關鍵就是儘快奪取拉包爾。但是在具體戰術上還存在分歧,麥克阿瑟主張集中最大兵力在俾斯麥群島組織登陸作戰,一舉攻佔拉包爾。尼米茲則認為日軍在拉包爾已形成了堅固防禦,部署有近七百架岸基飛機,還隨時能得到包括4艘航母在內的聯合艦隊的支援。而美軍此時在太平洋上只有3艘航母,實力比日軍弱,不能貿然行動。所以主張先在所羅門群島南部登陸,在新佔島嶼上建立機場,然後在航空兵支援下逐步推進,步步為營,最終奪取拉包爾。而對這一戰役的指揮官人選,美國陸海軍也有爭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主張應由麥克阿瑟指揮,海軍作戰部長金上將則認為此次戰役是在多礁石的所羅門群島海域作戰,如果由不懂海軍的人來指揮,就有使海軍艦隊在這樣的危險海域陷入被動的可能,所以應由尼米茲來指揮。雙方互不相讓,僵持不下,最後只好由羅斯福總統親自出面主持協調,這才達成了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參謀長聯席會議據此於4月1日正式通過代號為“瞭望臺”的作戰,計劃第一階段由尼米茲指揮攻佔聖克魯斯群島和圖拉吉島。第二階段由麥克阿瑟指揮,攻佔所羅門群島其餘島嶼,並肅清新幾內亞島東部萊城、薩拉莫阿地區的日軍。第三階段仍由麥克阿瑟指揮,攻佔新不列顛島和新愛爾蘭島,進而奪取拉包爾。

美軍領導層對待瓜島戰役的這分歧反映在電影裡,就是海軍將軍在軍艦上和塔爾上校的對話內容(如下圖2)和前線的史塔奧連長與塔爾上校對進攻部署的爭執。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2

交代完這部電影的相關的歷史知識後,讓我們再來看到這部電影豪華的卡司陣容,這也是該電影的一大看點,請看下圖3。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3

真可謂是巨星雲集,華麗麗的演員陣容,衝這演員陣容,就值得電影票錢了。圖上最後一位的演員,中文譯名約翰·特拉沃爾塔或者約翰·屈伏塔,上個世紀70年代就憑藉《油脂》、《週末夜狂歡》等影片成為好萊塢的天皇巨星,出演過《斷箭》、《變臉》、《低俗小說》等佳作。(人見下圖4)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4

約翰·特拉沃爾塔和下圖5的喬治·克魯尼是典型的在本片打醬油的好萊塢大牌演員。喬治·克魯尼,2005年奧斯卡最佳男配得主,出演過《閱後即焚》、《十一羅漢》、《十二羅漢》、《十三羅漢》等電影。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5

還有下圖6的伍迪·哈里森,好萊塢實力派演員,出演過《驚天魔盜團》系列、《飢餓遊戲》系列、《信使》、《2012》等電影。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6

打醬油的還有下圖7的約翰·C·賴利,這是好萊塢電影的熟面孔,出演過《時時刻刻》、《殺戮之神》、《金剛:骷髏島》等電影。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7

當然在本片當中還有幾位戲份較多的奧斯卡影帝級別的演員。如圖8的西恩·潘,憑藉《神秘河》、《米爾克》拿下兩屆奧斯卡影帝的片中的C連副連長,在本片導演之後的作品《生命之樹》也出演過。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8

還有圖9的阿德里安·布羅迪,影片結局部分死裡逃生的大鼻子士兵,《1942》裡面的美國記者白修德,目前為止奧斯卡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出演過《鋼琴家》、《金剛》、《布達佩斯大飯店》等電影。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9

圖10的約翰·庫薩克,出演過《空中監獄》、周潤發和鞏俐主演的《諜海風雲》、《2012》等電影。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10

當然還有下圖中的這三位片中的主演,分別是伊萊亞斯·科泰斯(圖11)、 詹姆斯·卡維澤(圖12)、尼克·諾特(圖13)。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11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12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13

接下來回到這部電影本身來看,不同於同一年上映的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對諾曼底登陸等二戰戰爭場面和效果的營造,這部戰爭片顯得比較沉悶,槍戰場面和爆破聲效很少,表面上看是一部非典型的戰爭片,沉悶得讓人昏昏欲睡。而就像前文所述,這部片子講得正是在瓜島戰役下C連的一次軍事行動,刻畫的是該連美國大兵的群像。而在這群像的這場美國大兵的群戲,又不同於那部同類型的戰爭片《現代啟示錄》以單個士兵的旁白來推進劇情,它是在以下面積克(圖14)、塔爾上校(圖15)、史塔羅連長(圖16)、威特(圖17)等好幾個人的旁白與鏡頭的閃回來描述二戰對各自遭遇的無情改變和內心戕害的。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14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15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16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17

並且將瓜島和太平洋群島附近的靜謐美麗、和諧安詳的風光,與戰場上士兵倏然死去和緊張抽搐的殘酷無情(如下圖18、圖19與圖20、圖21),進行了有力的對比和反覆切換,其實是表達了導演泰倫斯·馬利克對戰爭的一種哲學思考,包括電影裡面很多景物、鏡頭的選擇,其實都是這位導演個人風格的反映。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18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19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圖20


電影《細細的紅線》講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