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在古代,皇帝为九五之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众生在臣服膜拜的同时,无不对皇权心神向往,其中即包括生于皇室的诸多皇子。历朝历代,皆记载有皇子争位之事,但若说起引起轰动最大,莫过于清代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顾名思义,即九位皇子争夺皇位。此事发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参与的九位皇子分别是:胤禔、胤礽、胤祉、胤禛、胤禩、胤禟、胤䄉、胤祥、胤禵。最终四阿哥胤禛胜出,夺得皇位,即:雍正帝。

“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谈及此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

康熙帝一生共有三十五子,最先出生的四位皇子早夭,由此,胤禔则成为了大阿哥。多年后,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帝王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怡亲王允祥逝后其名改回胤祥。但是,在礼仪尊卑的古时,身份是极其重要的象征,胤禔因生母惠妃为庶出,他自然成了庶子,身份算不上尊贵。

相比之下,二皇子胤礽的生母为皇后,身份崇高,于是,康熙便将胤礽立为太子。胤礽成为太子,自然欢喜,但我们也知道,康熙帝寿命极高,且在位时间长达61年,这对年轻气盛的胤礽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刚成为太子时,胤礽表现倒也乖巧,但等了多年后,康熙帝身体依旧健康,不见让位的迹象。胤礽内心有些着急,他害怕万一哪天康熙帝改变了注意,他岂不是前功尽弃。想到这些,胤礽遂动了歪脑筋,私下联合索额图结成太子党,建立自己的势力,企图杀死康熙,夺取皇权。

此事泄露后,康熙大为震怒,废除胤礽的太子身份。按理说,弑君之罪应为十恶不赦,更可况这还是弑父行为,天道可诛,可康熙帝为何仅是罢黜太子之位,却并未杀掉胤礽呢?其实缘由很简单,即胤礽为康熙帝最为宠爱的皇子。

早在胤礽年幼时,就受到康熙帝重点培养,他无论是入阁读书还是出阁受教,康熙帝都是亲自辅导。在胤礽五六岁时,常跟随康熙帝外出打猎,八岁时,他还随同康熙帝视察各地,并一同拜祭明孝陵。

“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可见,康熙帝在胤礽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无数的栽培,侧面说明对二皇子的器重。然而胤礽未能体会到康熙帝的良苦用心,在成为太子后,羽翼渐丰,多次越权行事、暴戾不仁,并放纵手下行恶。

种种恶行引发康熙帝不满,他认为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加之,胤礽有弑君之嫌,康熙帝即痛下决心,废除胤礽太子身份,此为初次废黜。胤礽被废,储位空虚,引起其他皇子的觊觎。诸皇子明争暗斗,意图夺权,期间出现不少激烈冲突。

康熙帝看在眼中,心中绞痛,他不愿看到诸皇子自相残杀,计划尽早再立太子。如果再选太子,康熙帝中意的无疑还是胤礽。胤礽虽然被废,但康熙帝对他还抱有一线希望,毕竟培养多年,怎会轻易放弃。后来,胤礽表现逐渐转好,康熙帝便有了复立太子的念头。

“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但君主向来一言九鼎,若出尔反尔,朝令夕改,恐将有损威信。于是,康熙帝只能另辟蹊径,靠敲打群臣来达到目的。那段时间,康熙帝上朝期间,时常夸赞胤礽的表现,一次还行,两次、三次群臣逐渐察觉出问题。

要说有时候群臣默契还是特别重要的,在康熙帝几次点醒后,众大臣终于明白其意,显然是想要复立太子,只是皇上不便开口罢了。臣子明白一切后,在一次上朝时,百官上谏请求康熙帝复立胤礽为太子,康熙帝当即顺水推舟批准了此事。

至此,距离上次废黜太子不过一年有余,胤礽再次成为太子。

“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公元1709年,胤礽重登太子之位,并未终结诸皇子之间的争斗,反而随着他的加入,九子争夺愈加激烈,私下摩擦不断。胤礽为了控制主动权,暗中拉拢其他皇子,并培养亲信力量,策划逼迫父皇让位。此事被康熙知晓后,怒不可遏,决定再废太子。

公元1712年,康熙帝巡视塞外归来后,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妄未除,以至于大失人心,祖宗的基业断不可托付给他。”随后,将其废黜。此事之后,康熙帝再未立过太子,直至离世。

经历两废太子,康熙帝身心俱疲,身体亦每况愈下,渐不如前。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外出狩猎而归,期间感染风寒,居住在畅春园修养。冬至将至,按照礼制,皇室需要在天坛举行祭典。康熙帝因身体抱恙无法出行,便令皇四子胤禛代为主持祭典。

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时分,康熙帝病危,猝然离世。

“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据历史文献记载,康熙帝在临死前,曾召诸皇子、隆科多等人前去,以安排身后之事。众人面见时,康熙帝命大臣隆科多拟诏,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康熙帝驾崩七天后,隆科多公布传位遗诏,胤禛登基称帝,即雍正帝。

以上为正史记载内容,却一直饱受争议与质疑。雍正帝继位一事,在当时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清廷内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无法相信康熙帝会将帝位传给雍正。在此背景下,雍正篡位说流传开来,且一度甚嚣尘上。

最早可见于《大义觉迷录》,其中称:先帝在身患重病时,自知命不久矣,便降旨召允禵回京面圣。后来圣旨被隆科多所藏,允禵无法收到消息。先帝临死前,久久不见允禵到来,最终于夜间驾崩。

“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后来,隆科多拿出先前所藏圣旨,将上面十四阿哥的“十”改为“于”,这样读起来就是先帝传位于四阿哥。另有记载称,圣祖皇帝虽然病重,但并未到命衰之时。当日,康熙帝只喝了一碗人参汤,当晚就猝然离世,然后胤禛就登基成帝。

一切来得太过巧合,且胤禛在登基时,并未对外公布遗诏,反而大肆收缴先帝生前所留诏令,这一系列反常行为难免引人质疑。康熙帝驾崩后,朝廷召皇十四子允禵回京,当时雍正下令,允禵返京时,身边所带兵士不得超过百人,目的就是为了皇十四子发动政变。

允禵为了回京祭奠圣祖皇帝,便答应了雍正的要求。不曾想,在先帝下葬后,雍正即将允禵囚禁。值得一提的是,允禵与雍正为同母兄弟,母亲为乌雅氏。尽管血脉相连,允禵却与雍正关系疏远,在九子夺嫡中,他甚至站在了雍正的对立面,这使得雍正不得不警惕自己的这个皇弟。

“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允禵被囚禁后,皇太后乌雅氏找到雍正,请求见允禵一面,遭到了雍正的拒绝。乌雅氏悲痛欲绝,在她看来,两个儿子都是自己的骨肉,本可和睦共处,如今却发展到自相残杀的地步,这样的结果她难以接受。内心郁愤之下,乌雅氏撞在殿柱上而死。

在后世争议最大的即是“八人同受面谕”。根据史料可知,康熙帝是死于夜间八至九点,召胤禛入园是在凌晨一两点。可知,在雍正到来之前,其余八人早已面圣,且得知了遗诏内容,唯有雍正不知,这显然有些不合常理。

如若康熙帝真决意传位于雍正,为何不召其一并面谕,反而待死后方才让其见圣?还有一种说法,即康熙帝临死前,雍正曾独自前往过畅春园,片刻后离开。没多久,就传出康熙帝病危的消息,并于当晚驾崩离世。种种传言无疑都将矛头指向了雍正。

“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民间关于雍正篡位说愈演愈烈,诡异的是,雍正帝从未出面回应质疑。

如若他真是按照传位遗诏继位,大可将遗诏公示天下,足以破除流言。然而雍正并没有这样做,更令人不解的是,雍正帝在继位后的第七年,突然发声澄清,称圣祖皇帝宾天前,曾召集八人前去面谕,遗诏内写明传位于皇四子胤禛。

这就是“八人同受面谕”的由来,但这仅是雍正帝的一面之词,且已时隔七年,真假难辨。根据雍正澄清可知,此八人中除了隆科多外,其余为清室皇子,雍正在即位后,首要之事即是打压诸皇子,曾经面谕的各皇子均受到针对,或杀或贬或囚禁,七年后早已物是人非。

“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显然,雍正帝在这七年里,大肆打压异己,待无人作证后,他再站出澄清昔日传位之事,挽回声誉。这种刻意的行为,反倒更令人们质疑。至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八人同受面谕”之事极有可能是雍正帝为了掩盖篡位之事而杜撰的史料。

当然,民间也有挺雍正的声音,如所谓的“雍正篡位说”,都是那些争权失败的皇子故意制造,用来抹黑雍正的,此话倒也有几分道理。其外,“雍正改诏说”在网络上颇为流行,不过此事经不起推敲,皇家传位诏书向来为重要机密,皇帝在拟诏时,通常会用满文、汉文记载,分拟两份,目的即为了防止篡改。

有人称,雍正将十四阿哥中的“十”改成了“于”,此种说法同样漏洞百出,清代规范用于为“传位皇某子”而不是“传位某皇子”,因此,改成“于”完全读不通,且宫廷诏书中,皆用“於”字而非“于”字,由此,“雍正改诏说”不成立。

“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那么,雍正继位是否合法呢,笔者是比较赞同合法一说。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九子夺嫡中,雍正所扮演的角色并不重要,他只是边缘势力,完全无法与其他两股皇子势力相拼,且雍正当时仅是被动卷入争夺,他内心并无夺权的欲望,或许正是因为这点,他得以获得康熙帝欣赏。

其次,众皇子中,除胤礽外,唯有皇十四子允禵最受康熙帝器重,康熙帝为了培养他,特派其率军西征,建立功勋,以便他日接任大统。可惜,允禵刚走一年,康熙帝即病重卧床,弥留之际,他有心传位于允禵,可眼下允禵正在千里之外的西疆作战,若要召回,来往需要数日。

而其他皇子对皇位虎视眈眈,一旦他今晚身死,数日之内必生变故,到时就算允禵赶回,已经徒然无用。综合考虑下,康熙帝以祖宗基业为重,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以图京师安定,倒是有这种可能。

“九子夺嫡”后,他成了最为悲惨的人,最终被打压致死

政治远比我们看到的黑暗,孰是孰非,或许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若雍正帝有心隐瞒真相,那我们将难以从史书中寻找答案。唯有借助各方文献,抽丝剥茧,推理论证,方才能获得最接近真相的结果。

最终,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

『《清代历史事件——九子夺嫡》、《清史稿》、《大义觉迷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